王笑
在臨床中,支原體肺炎屬于常見且多發(fā)的病癥,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不僅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影響,同時也為其增添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一旦發(fā)現相關癥狀后,患者需要立即到醫(yī)院就診并進行相關檢驗,及時接受治療,從而使疾病的風險得以降低。
肺炎支原體是人類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其是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可獨立生存的微小生物,有厭氧表現,通常經呼吸道進行傳播,若健康人群將患者打噴嚏、咳嗽時的飛沫吸入,就會出現感染的情況。肺炎支原體的易感染人群為青少年和兒童,被感染后,支原體可在體內潛伏,潛伏時間最短為2~3天,最長可達數周。支原體肺炎臨床癥狀較輕,甚至根本無癥狀,若有也只是頭痛、咽痛、發(fā)熱、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癥狀,但也有個別死亡報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多在秋冬時節(jié)。
要確診是否感染肺炎支原體,需要做的檢驗項目有血象檢查、血清學檢查、核酸雜交試驗等。
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常在正常范圍內,但偶爾亦可升高。25%患者白細胞超過1 0 . 0×109/ L,少數可達(25.0~56.0)×109/L。支原體肺炎患者體內的血小板計數呈降低顯示,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呈增加顯示。
血清學檢查:(1)補體結合試驗,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廣泛使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2)間接血凝試驗,主要檢測IgM抗體。(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用于檢測IgM和IgG抗體,該方法敏感、特異性高、快速、經濟,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實用可靠的手段。(4)冷凝集試驗,是一種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試驗。
核酸雜交試驗:用放射性同位素(32P、125I等)標記的核酸探針技術進行肺炎支原體檢測。此法雖靈敏度高且特異性較強,但要求條件也較高,需要使用同位素,故難以在臨床推廣。
此外,還有一種培養(yǎng)法,但因肺炎支原體營養(yǎng)要求高,生長緩慢,需觀察10~30天或更長時間,對臨床診斷幫助不大,臨床用的較少。
進行上述檢驗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一種新型的檢驗方式,該方式較為特殊,具有操作簡單、精確度、特異性高的特點,但是在對支原體性肺炎進行診斷時,很容易與其他類型的病原體感染性肺炎混淆,會增加誤診、漏診的發(fā)生概率,因此需要在實驗室檢查(尿常規(guī)、痰培養(yǎng)、血常規(guī))的輔助下進行,從而使檢查的準確率得以提升。
近年來,冷凝集試驗在支原體肺炎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逐漸凸顯,患者在感染肺炎支原體后,其體內的冷凝集素水平會以升高顯示,在0~4℃環(huán)境中,冷凝集素會與體內的紅細胞出現凝集反應,在37℃環(huán)境中,已經凝聚的紅細胞會出現擴散,并且這種擴散現象通常是不可逆的,可為臨床中肺炎的診斷提供有效依據。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標本采集完成后若不能及時進行檢驗,則需要立刻做離心處理,分離血液的上層血清,從而有效避免冷凝集素與紅細胞出現吸附反應,引起假陰性的情況。
支原體肺炎具有自限性,所以多數患者在發(fā)病后可自愈。但是為了縮短病程、改善病癥,臨床中通常采用適當的抗菌藥物予以治療。其中,阿奇霉素、紅霉素為首選藥物,也可選用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若是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細菌感染或者劇烈嗆咳,則應予以相應的藥物輔助治療。
患者需知道的是,在對疾病有所了解的同時,也要提高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一旦發(fā)現有關病癥,應立即到醫(y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