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映伊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海報產品顯得更加短小精悍,根據新聞內容的不同,策劃者可以運用各種技術對其進行設計,從文章題目、海報主體到用戶互動,進行立體的傳播。也正因為它的靈活性、包容性,讓它成為了傳播力最好的新聞報道形式之一,也成為時下媒體最看重的融合報道中的一位多面手,可以這么說,新聞海報幾乎可以全方位地涵蓋所有的新聞內容,讓那些有價值、有溫度的新聞在微信、微博、朋友圈里傳播。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將一張鼠年第一推的卡通動圖海報撤掉,換成了一張以中國紅為背景,寫著“健康是福,平安過年;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海報。這一次推送,成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創(chuàng)新海報的“開山之作”。
持續(xù)推出的各種海報,讓新華社“創(chuàng)意海報突擊隊”橫空出世,一開始,這個團隊由幾名跨處室、跨工種的人員臨時組成,后來,這個臨時海報小組“進化”成為分工合力、穩(wěn)態(tài)運行的“創(chuàng)意海報突擊隊”:具有豐富戰(zhàn)役性報道經驗的“老教練”負責選題把關,擅長創(chuàng)意的年輕人負責策劃文案,專職設計的“快槍手”進行可視化加工。而這樣的人員配置,也成為了此后很多媒體的新聞海報創(chuàng)作隊伍的“標配”。
“海報也稱‘招貼’,是指貼在包括墻面在內的垂直面上的紙張,它通過有效的設計與印刷,具備信息承載和有效傳達的功能?!痹谛旅襟w時代,海報能在短時間內進行信息傳達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它的簡明扼要完全滿足了新聞機構對屏幕傳播的需求。媒體工作者開始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許多新聞是可以通過海報來體現的,在手機屏幕的一屏之內,不需要滑動,人們就可以了解到所有信息,傳播效果非常好。
隨著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各種頻頻“出圈”的創(chuàng)意新聞海報的誕生,在新聞報道中的持續(xù)“走紅”,越來越多的媒體重視這種不同于傳統的全新的海報創(chuàng)作。
澎湃新聞、封面新聞、四川觀察、贛南日報等媒體都建立了海報團隊、工作室。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海報業(yè)集團旗下各媒體共生產發(fā)布了6300多張海報作品,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澎湃新聞均達到年產千余張的較高產能,覆蓋了各類重大主題、新聞熱點。羊城晚報旗下金羊網在2021年的疫情報道中,除了在“金羊早晚報”產品的封面大圖當中突出抗疫資訊外,還專門開設了“抗疫號外”系列海報。重點整合當天第一手的抗疫資訊,加速熱點話題的整合和分發(fā)。
從“配菜”變成“硬菜”!新聞海報產品成為了各媒體“產品力”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
新聞海報繼承了傳統海報的媒介屬性,通過直觀簡潔的文字符號及圖像設計,將新聞事件向受眾展示并進行溝通,具有凝練的主題創(chuàng)意、新穎的界面設計、直觀的視覺沖擊、無縫的交互體驗等特點。
新媒體時代,為了提高生產力,各種在線的設計軟件都提供了海量的海報模板,看起來即使沒有美編,借助科技的力量,產出一張相對簡單的海報,似乎也并不是一件難事。
可是通過“復制”“粘貼”出來的海報既沒有“靈魂”也沒有“深度”,見多識廣的讀者對此并不買賬。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新聞海報,不僅要有創(chuàng)意,還要有策劃,編輯需要圍繞主題尋找新聞熱點,主動設置議題來引導輿論,讓大家對一個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對一個熟悉的事物重燃熱情。
2021年的農歷秋分日,是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作為全國的農業(yè)大省,廣西的水果、糖料蔗、桑蠶、秋冬菜、優(yōu)質雞、近江牡蠣、羅漢果、茉莉花(茶)等產業(yè)規(guī)模穩(wěn)居全國第一,百色芒果、柳州螺螄粉、橫縣茉莉花茶等優(yōu)質農產品全國聞名、蜚聲海外。而對于國家這個重要的“果園子”“糖罐子”“菜籃子”,人們其實并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廣西日報-廣西云提前策劃,在豐收節(jié)這一天推出了10組新聞海報。
海報通過用手繪的各種品類的農產品與農民收獲農產品的新聞圖利用SVG互動技術相結合,熟悉這些場景的讀者,在手指滑過一張又一張的海報后,思鄉(xiāng)之情不禁涌上心頭;第一次看到這些豐收場景的讀者,開啟了對廣西農產品的認識之路。
在新華社的“創(chuàng)意海報突擊隊”中,具有豐富戰(zhàn)役性報道經驗的編輯在制作海報時,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選什么題,什么是大家關心的新聞熱點……這些都需要他作出判斷。新聞海報,本質還是新聞產品 ,內容永遠是最硬的指標。
2022年春節(jié)假期最后一天,廣西百色通報核酸檢測陽性98人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當地的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許多醫(yī)護人員、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公安、交警……年都還沒有過完,就離開溫暖的家,來到抗疫一線,共同守護這座城市。
在疫情期間,廣西日報-廣西云的記者深入疫區(qū),在發(fā)回當地最新的疫情消息的同時,還拍攝到一組平凡的抗疫人員為險而戰(zhàn)的新聞圖片。經驗老道的值班編輯在收到這組照片后,覺得可以制作一組新聞海報,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情況。于是,在跨部門團隊的合作下,迅速地制作出了《還好有你在!致敬這群?!肮稹庇⑿?!》的系列海報,在微博、微信進行發(fā)布。標題中,借用廣西的簡稱“桂”,致敬這群廣西“寶貝”;海報中,有在進行核酸采樣的大白,有值守高速路口的交警,有幫忙搬運物資的志愿者……雖然只能看到他們漏在口罩外的眼睛,但讀者仍然能被他們眼睛里的堅毅所打動。
“在這場戰(zhàn)‘疫’中,有站在光里的英雄,有光背后的英雄,愿疫情早日退去!”有讀者看完這組海報后,留下了這樣的溫暖留言。
2020年4月8日零時起,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封城”76天后,武漢與外界的通道重新開啟。7日晚上,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文章,通過點擊武漢的各個景點圖片,可以將圖片“點亮”,這種新奇有趣的呈現效果,在讓網友集體點贊、轉發(fā)的同時,也讓新媒體編輯們變得“焦慮”起來,“這是個什么黑科技?!”
5G時代的到來,讓新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除了文字、圖像、色彩,海報設計還得到了技術創(chuàng)新的加持,可以利用各種動態(tài)特效元素,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傳播新聞的方式。
2021年6月8日,高考一結束,廣西日報官方微信就在當天下午推送了SVG互動產品《這么干,是對考完高考的尊重》,產品選取高考之后考生會干的6件事:唱K娛樂、感恩父母、好好休息、收拾資料、出門旅行、真情告白,將其以手繪的形式展現,配以活潑的文案,同時使用新媒體互動手段(SVG圖)、音樂,實現點擊詞條查看具體故事的互動效果,有效增加了稿件的有趣性和用戶的參與感,引起了網友大量“回憶殺”。
2022年6月1日一大早,央視新聞微信發(fā)布一條名為《據說,在這兒能找到你的童年!》的推文,其中包含了一張由紙飛機、大風車、跳皮筋、大白兔奶糖……各種童年回憶的照片拼成的海報,通過尋找并點擊這些童年物件的照片,就能聽到專屬的BGM。而這樣的互動技術,讓一眾網友紛紛破防:誰還不是個孩子呢!
在信息紛雜的互聯網時代,好的傳播離不開情感的傳遞,或溫暖或力量或感動,它們是抓取受眾關注的核心。如何在制作海報時讓讀者產生感同身受的“共情”,成為了媒體的一個思考重點。
2021年12月22日,西安市實施疫情防控提級管理,全面加強管控措施:暫停全市長途客運班線,倡導市民非必要不離市……一時間,西安這座歷史古城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12月23日,由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牽頭策劃,聯合新浪微博媒體,北京日報、中國吉林網、四川觀察、極目新聞、荔枝新聞、中國藍新聞等全國十大面食省份,發(fā)起了“我們都是面字輩”的媒體互動活動,推出系列海報,集體為陜西biangbiang面加油!
海報以“長安常安”為標題,參與這個活動的各地媒體,以當地的特色美食+biangbiang面為視覺元素,設計出為西安加油的海報,通過各地網友在微信、微博的傳播,形成了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戰(zhàn)“疫”氛圍。
2022年2月,廣西百色市的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廣西日報-廣西云借鑒為陜西biangbiang面加油這一做法,聯合全國多個省份的媒體,共同發(fā)起《情誼綿綿愛“芒芒”!我們一起為百色加油》抗疫海報助力活動。
這樣的媒體聯動一起加油的做法,不僅形成了宣傳合力,又充分發(fā)揮了媒體的優(yōu)勢,讓各媒體海報產品能得到最大量的曝光,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釋放了網友的共情力和集體記憶。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在大會結束后的一個星期時間里,廣西日報官方微信推出了15篇關于廣西扶貧成果的稿件,將廣西各族人民脫貧前、脫貧后的近400張對比照片設計成SVG海報。
當讀者的指尖滑過屏幕,就能感受到那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泥濘不堪的路變得筆直平坦;貧困戶的家由危房變成水泥房;兒童不會因為貧困而輟學……海報采取動效化的交互形式,讓讀者產生沉浸式的體驗,進而形成了強烈的代入感和共情力,在引起他們的情緒共鳴之后,實現“吸睛”與“攻心”并進的雙層傳播效果。也因為這種共情力,讀者會把產品轉發(fā)到朋友圈,參與到情境的共同構建中,形成多點式二次傳播。
“今天這海報可真好看!真有創(chuàng)意!”對于剛推送完一張海報,就能在留言區(qū)看到這一句網友評價的新媒體編輯來說,簡直就跟過年一樣開心。在一個成熟的海報創(chuàng)作團隊中,專職設計的美編與選題、策劃文案同等重要,可以將信息美好更準確地傳遞出去。
每一張海報都是有主題的,或歡快活潑,或嚴肅莊重,都有自己的“魂”,美編就是要找到這個“魂”,并且把這個“魂”用一個最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常見的創(chuàng)意表現手法包括直接展示法、突出特征法、對比襯托法、夸張法、運用聯想法、富于幽默法、借用比喻法、以情托物法等。
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qū),擁有十分豐富且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海報中加入這些從祖輩就傳承下來的“魂”,廣西日報的美編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皦炎迦氯笔菑V西的法定假日,“三月三”這個節(jié)日也被列入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節(jié)日中,廣西人會吃由草木染色而成的“五色糯米飯”,彩色的糯米,就成為了美編進行海報設計的“顏料”。
2022年的“壯族三月三”,廣西日報官方微信發(fā)布了一條名為《變!變!變!變!變!》的推文,其中的幾張創(chuàng)意海報將五色糯米飯與廣西的山水、特色風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紅色糯米飯變成了草扎龍的龍珠、黃色糯米飯變成了層層疊疊的龍脊梯田、白色糯米飯變成了大名鼎鼎的南珠、黑色糯米飯變成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紫色糯米飯則跟廣西柳州的紫荊花海融為一體,5張海報色彩鮮艷、如山水畫一般。
在新媒體時代,視覺已經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海報宣傳必將是大眾傳播的主力軍之一,在大眾審美不斷提升的當下,對于海報的設計語言,值得設計者不斷解放思想,讓新聞更簡潔、有力地直達人心。
媒體正在將海報運用到更多的報道領域,比如在時政報道中,對文件中的重點信息、訪談中的金句進行概括等;在財經報道中,用數字制作成的圖片,展現發(fā)展成績等。此外,海報的呈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在其中嵌入視頻、H5、鏈接等,讓讀者對海報更加有參與感和新鮮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聞海報未來會發(fā)展成什么樣,我們尚未可知。這也就要求媒體的海報創(chuàng)作者們不斷地擁抱新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形成百花齊放、“你的海報,我的海報,真的不一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