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婷,程愛華
(鄂州職業(yè)大學教育與管理學院,湖北鄂州 436099)
2021 年4 月《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及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獲鄂州職業(yè)大學立項批準(見鄂大教發(fā)[2021]7 號文件),該項目是鄂州職業(yè)大學第一批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及教學團隊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根據課程的專業(yè)地位和國家關于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性文件來確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在此基礎上,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選取課程思政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職業(yè)道德與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教育觀念等方面為切入點,將思政元素融合在課程之中,逐步形成課程目標、課程資源、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團隊、課程實踐等方面全方位育人特點。通過修訂課程標準、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修訂考核標準,改革評價方式、校內外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等措施,從而實現專業(yè)課程建設與思政元素的緊密融合,探索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基本路徑。
1.全面落實國家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大力推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思政建設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的幾次思想政治會議上的重要精神為指導,緊密結合小學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構建《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為更好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力促“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讓專業(yè)課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探索更為有效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徑便是擺在面前的一大問題。
2.部分專業(yè)理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痕跡明顯
部分專業(yè)課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時,對于課程思政的本意和目的不清楚,將課程思政理解為在專業(yè)課程中增加一些“調味劑”,讓專業(yè)課更有意思,并沒有理解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實施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課程思政的目的是使各類專業(yè)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同育人,形成協(xié)同效應。一些教師在教學上缺乏理念與思考,課雖好,卻很容易出現“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成了“兩張皮”的現象。[1]有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加上幾段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十分生硬。有的教師為思政而思政,思政教育與授課內容無關,只為了應付“思政”目標。有的教師把育人跟思政教育混為一談,認為只要進行了思想教育就算完成了“思政”目標。也有教師干脆將專業(yè)課當成了“思政課”,“紅色教育”貫穿整堂課,分不清是專業(yè)課還是思想政治課。更有甚者,在一堂課快結束前,剩下幾分鐘補一補“思政”。不僅感受不到育人,且思政融入痕跡太明顯太刻意,把育人之道與“灌輸”等同。[2]不僅沒有起到思政效果,反而讓學生反感。上述現象絕非個別現象,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論學習亟待加強,針對專業(yè)課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徑這一問題還需深入研究。
3.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徑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的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法》是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所培養(yǎng)的學生日后面向的崗位大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師。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已開始在小學兼課或在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做培訓教師,學生雖掌握了基本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理論知識,但其政治認同感、依法執(zhí)教的法律意識及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還較欠缺。利用《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特點,從不同路徑挖掘其蘊含的政治觀念、依法執(zhí)教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觀念等,將專業(yè)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能有效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掌握依法執(zhí)教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增強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培育符合國家要求的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
1.過程融入。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在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融入思政元素,從課前布置學習任務、教學導入到課后拓展學習,要求授課教師達到過程育人的目的。在子項目“漢語拼音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習任務:(1)掌握漢語拼音教學的目標、內容、教學方法與策略、設計原理;(2)設計一節(jié)漢語拼音教學方案。提出問題:“怎樣才能設計好一節(jié)漢語拼音教學方案”。通過揭示學習任務與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必須遵循教學規(guī)律,要具有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教學導入采用播放小學漢語拼音“bpm”教學視頻導入的方式,請學生觀看并討論:“漢語拼音教學課要遵循哪些教學規(guī)律”,“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怎樣確保班上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通過播放名師教學視頻片段與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小學教師要上好一節(jié)課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明確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在“學習漢語拼音教學目標”時,教師充分借助PPT 演示小學各階段漢語拼音教學目標與學習要求。在課后拓展學習時,學生完成拼音教學方案的設計,自主觀看學習通APP 平臺上的教學視頻,并由教師批改學生提交的教學方案。學生通過自主觀看名師授課錄像,能積極主動學習。將思政元素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時時體現育人。
2.學習成果融入。將課程思政元素滲透到學生的學習成果中,即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中可檢測出思政教育成效。子項目“漢語拼音教學”中,在學生展示的學習成果“聲母b、p、m、f”教學方案中,教學目標這部分學生都能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來表述,體現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部分的設計中,從趣味導入到新課講授再到復習鞏固到拓展延伸和布置作業(yè),體現了學生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在學生展示的“聲母b、p、m、f”的模擬教學中,學生能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小學生對拼音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不論是學生寫的教案還是模擬授課,學生的這些學習成果都體現思政的內涵,這也不失為一種融入路徑。
3.課程資源融入。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資源中,可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構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發(fā)掘課程“隱性”思政教育資源,建立思政內容資料庫。[3]在子項目“漢語拼音教學”中,思政資源有:小學漢語拼音教學視頻中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歷史及過程、漢語拼音教學策略及漢語拼音教學案例、教師示范的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自主設計教案的過程、學生展示的漢語拼音教學方案學習成果等等。建立好課程思政內容資料庫,并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及社會發(fā)展需要不斷更新思政資料庫,教師便可在講授課程內容時乘勢開展思政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既完成了課程內容,又自然進行了思政教育,遵循了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
4.教學設計融入。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設計中,這主要反映在教師對授課課程的教學設計理念中,力求在教學設計時設計育人活動與思政目標。在子項目“漢語拼音教學”中,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提前設計好思政目標,如在課程開始學習前,就在學習通APP 發(fā)布學習任務:掌握漢語拼音教學的目標、內容、教學方法與策略、設計原理;設計一節(jié)漢語拼音教學方案。引導學生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必須遵循教學規(guī)律,具有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以達到思政目標。又如在學習漢語拼音教學內容時,通過列舉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歷史及過程,讓學生了解漢語拼音方案制定與推行的歷史意義及推廣普通話的意義,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達到思政目標。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設計中,這就需要教師重視思政理論知識的培訓與學習,提升理論修養(yǎng)。若缺乏思政理論研修與學習,對課程思政內涵一知半解,教學設計理念就可能走上歪路。
5.教學情境融入。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音頻文件或教學錄像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借助教師的動作或者直觀語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也可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在子項目“漢語拼音教學”中,在教學導入時,教師通過播放“bpm”教學視頻片段,將學生帶到小學語文拼音的教學課堂,并講解視頻中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不斷糾正學生學習錯誤,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來引導學生樹立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應利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融入思政元素,如通過視頻、圖片、實物、模型、裝扮玩具等等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育人方式更多元化。
在課程思政的科學視角下,高職院校在推動小學教育師范專業(yè)《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應該全面把握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積極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徑,其中“過程融入、學習成果融入、課程資源融入、教學設計融入、教學情境融入”課程思政五融入路徑可供專業(yè)教師參考,通過育人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過程的設計、育人活動與思政目標的設計等,并綜合應用網絡化、信息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種先進教學手段,用恰當的素材和案例來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