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婉芳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音條樂器是有音高的打擊樂器,最開始是20 世紀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先生與慕尼黑的樂器制造師卡爾曼德勒合作完成的,他們從亞洲、非洲的有音高打擊樂器中獲得靈感,改造、集成并研發(fā)出帶有木制共鳴箱的音條琴。
“音條樂器由一個共鳴箱體和放置其上的木條或金屬條組合而成,所以被稱為‘音條樂器’。音條是按音階順序排列的。單排音條樂器上都是自然音,大多為C 大調音階;雙排的音條樂器則包含有全部半音。所有的音條都能很容易取下來,替換成變音音條,因此即使是單排音條樂器的音階也可以從C 大調輕易地轉成其他調。”音條樂器是原本性樂器,這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概念,即演奏者無需具備嫻熟的技術也可以演奏的樂器。音條樂器適合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普及和傳播。
1.國外研究現狀
從1924 年軍特學校的創(chuàng)立算起,奧爾夫(1895—1982,作曲家、音樂戲劇家、音樂教育家)及其教學團隊在98 年的歷史長河中,進行了深入的原本性音樂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構建了廣博精深的音樂教學思想體系。在慕尼黑創(chuàng)辦軍特體操--音樂--舞蹈學校、為巴伐利亞州的廣播電臺編寫系列的兒童音樂教育節(jié)目、音條樂器的制作車間--第49 工作室、《音樂詩》作品集、五卷本的奧爾夫學校音樂教材《為兒童的音樂》(五冊,1930-1935;修訂本,1950-1954)、《奧爾夫教學法—原本的音樂練習》 等系列教材。其中,《學校音樂教育—為兒童的音樂》是目前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音條樂器合奏教材,此教材根據“五聲音階、大調、小調、和弦”等知識,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編了一套樂曲譜例,并配以簡單的樂器表現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參與音樂的機會,讓學生在表現音樂的同時學習音樂。
2.國內研究現狀
1987 年,上海音樂學院廖乃雄教授翻譯并出版了凱特曼的《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法初步》。2003 年,金經言翻譯了德國的威廉凱勒(1920—)著的《奧爾夫學校音樂教材》入門。2004 年,廖乃雄翻譯出版了《學校音樂教材》(中文精選版 《為兒童的音樂》)。2008 年,出版廖乃雄編著的五卷本《中華學校音樂教材》,內容涉及從二、三、四聲、五聲調式、六、七聲、加變音,以及奧爾夫樂器重奏曲、節(jié)奏性與旋律性的朗誦,共有100 首歌曲和若干首器樂曲。2015 年,馮亞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出版了《音條樂器合奏譜集》。2018 年,童昕和高博翻譯了德國米卡艾拉格呂納編著的 《奧爾夫樂器的演奏指南》。上述中文教材有著較高的示范性和參考性,為提升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擺脫了動作訓練只用鋼琴的辦法,而我追求的是通過要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并設計創(chuàng)造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生的主動性。我用一種以節(jié)奏性為主,并比較容易學會的原始樂器,和人的機體相近的樂器。”(奧爾夫)
從音條樂器群的配置上看,包含:高音鐘琴、中音鐘琴、高音鋼片琴、中音鋼片琴、低音鋼片琴、高音木琴、中音木琴、低音木琴等,可以用作獨奏、伴奏、合奏,也可以用于奧爾夫音樂教學之中,與聲勢、無音高打擊樂、合唱、律動、舞蹈、戲劇等教學活動綜合使用。音條樂器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樂器群的核心,無論是節(jié)奏性伴奏、和聲性伴奏還是旋律它們都能勝任。
鐘琴:定音的金屬條打擊樂器,音域為半音音階2 至3 組,發(fā)出尖脆如鐘的聲音,用鍵盤或以手持小槌擊奏。鐘琴包含高音鐘琴和中音鐘琴,起源于亞、非洲彎曲的鐵圈和爪哇的金屬片琴。13 世紀發(fā)展成機械敲擊的塔樓上的鐘。鐘琴的音色明亮清脆,且有穿透力,常用來表現明亮的陽光、閃亮的星星或潺潺的流水等。在合奏中節(jié)制地使用,可起到特別驚艷的效果。鐘琴是音條樂器中體積最小、音條音隔最窄的,演奏者演奏時必須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關注和敲擊。
鋼片琴:又名金屬琴,是一種打擊樂器,由一系列以單列或雙列排置的定音高的金屬條組成。鋼片琴通常包含高音鋼片琴、中音鋼片琴和低音鋼片琴,起源于印尼的甘美蘭。我們今天所謂的鋼片琴不同于甘美蘭樂隊的銅片琴,而是指由比較輕的由金屬片組成的樂器。鋼片琴的音色柔和、低沉,有一種余音綿延的“音毯”聲,適合持續(xù)長音的演奏。鋼片琴聲音渾厚豐滿,有節(jié)制地使用,適于加強和聲效果。
木琴:原文意為“木頭聲音”,用一些由長漸短的定音木條構成的打擊樂器,木條像鋼琴鍵那樣排列,雙手持小硬頭槌或軟頭槌擊奏。音域從中央C 上行達3 組。在非洲及爪哇的樂隊里能見到原始的木琴。約于14 世紀引進的早期歐洲式木琴(草繩琴),木條是安放在稻草上擊奏的。木琴通常包含高音木琴、中音木琴和低音木琴,次中音木琴極為罕見。音色溫暖、清脆明亮、變化豐富,因其短促無延綿音,顆粒性強,所以適合演奏復雜且快的節(jié)奏,作為最有包容度的音條樂器,木琴適宜作為旋律聲部和伴奏聲部,是音條樂器組中最重要的成員。
《音條樂器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依托廣西藝術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奧爾夫音樂實訓室開展的高職教改項目。2015 年12 月,廣西藝術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組建奧爾夫音樂實訓室,近年來參與了廣西藝術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音樂教育音樂表演專業(yè)的畢業(yè)展演工作。2016 年,成功舉辦了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 《高職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結題音樂會。2017—2021 年,策劃組織了“2015 級音樂教育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課程匯報”“2017 級、2018 級、2019 級、2020 級音樂表演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課程匯報”“2018 級、2019 級音樂表演班兒童戲劇課程匯報”等課程結業(yè)展示和演出,邀請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崇左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以及校內外奧爾夫培訓機構的課題組成員和專家同行共同研討,獲得肯定。2021 年,成功舉辦了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音條樂器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匯報展演,分別以綜合音樂會、兒童戲劇演出的節(jié)目形式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進行成果展示,獲得人們的一致好評,教學成果豐碩。
音條樂器作為奧爾夫的“原本性音樂教育”演奏的工具、媒介和表現的輔助手段,適用于分組進行的高度即興性的音樂表演活動。音條樂器的教學主要依托《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法》《舞臺實踐》《兒童戲劇》《畢業(yè)展演》《舞蹈教學法》 等課程群,在原本性音樂教育的理論指導下,將語言、音樂、動作、戲劇相結合,倡導快樂、互動、即興理念,具有元素性和原本性的音樂教學與訓練課程體系。將廣西藝術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奧爾夫實訓室設立為教學實驗區(qū),組織正在進行高職音樂教學改革且有實踐經驗的一線音樂、舞蹈中青年教師現場指導,使實驗的高職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受益匪淺,學到豐富而有效的音樂實踐經驗。
音條樂器的齊奏、合奏和即興創(chuàng)編是在“原本性音樂教育”的思想影響下,在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多年的實踐完善,傳承創(chuàng)新,探索本土化音樂元素與音條樂器的融合,融跨學科、全方位為一體的具有易操作、易推廣的音樂教學探索。
經過近幾年的奧爾夫音樂實訓室的實踐,高職音樂表演專業(yè)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針對以音樂表演專業(yè)學生普遍存在視譜能力弱、害怕舞臺、無法打開自我等現象和難題,指導高職音樂表演的學生透過音條樂器的演奏技巧、教學技巧等方式,在實訓室內體驗音樂教學案例,合奏和創(chuàng)編音樂作品,滿足現代高職音樂教學需求,培養(yǎng)綜合型高職音樂人才。近年來的實踐證明,課堂中使用本項目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導高職音樂教學成效顯著。
目前,奧爾夫音條樂器在廣西區(qū)內藝術類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yè)、音樂表演專業(y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廣泛使用,并且近年來普及的勢頭顯著。本項目的研究在音條樂器的教學和展演的過程中,不僅有理論指導,更重視教學技能傳授,從示范的音樂課例展示中,讓參與實訓室學習的高職學生感受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內涵。
首先在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中,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課從原來的專業(yè)選修課改為專業(yè)必修課,兩個學期一共有64 學時,教師系統(tǒng)地帶領高職音樂學生學習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重點掌握音條樂器演奏、無音高打擊樂器演奏、豎笛演奏、聲勢、律動、舞蹈、戲劇等內容?!秺W爾夫音樂教學法》課程匯報展演節(jié)目豐富多樣,涵蓋了聲勢、律動、舞蹈、合唱、合奏、音樂、戲劇,節(jié)目形式多樣,有個人、集體、小組等多種表演形式,還有學生自己創(chuàng)編的音樂作品。音條樂器齊奏和合奏尤其具有特色,展現了廣西藝術學院高職音樂表演專業(yè)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和較好的藝術表現力,突出了學院的辦學特色。
在課程中,從有趣的音樂游戲和音樂聽力訓練,導入音條樂器琴槌練習,運用英文版和美國版的《學校音樂教材--為兒童的音樂》、凱特曼編著的木琴演奏系列教程,對已有外文版教材資源重新梳理,積累相關的教學實踐經驗,整理和創(chuàng)編符合廣西高職藝術院校音樂教學的相關理論,運用音條樂器相關教材逐步鍛煉高職音樂學生演奏木琴的單音、雙手交替敲擊、雙音、正確的站姿和坐姿等練習,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音樂。
以介紹C 大調音階為例,用綠、藍、紅三個顏色的彩貼紙貼在木琴上,綠色為C、E、G、E′,藍色為D、B、D′、G′,紅色為F、A、C′、F′、A′,拿出事先準備的綠、藍、紅三個顏色的手套(或紙板),指揮學生敲擊高音木琴、中音木琴和低音木琴。
以波爾動的學習為例,在課例中首先展示音條樂器中的五聲音階,然后朗誦念白,回聲模仿聲勢,逐漸遷移到音條樂器演奏,進而操作和演示波爾動伴奏的多種可能性,如:五度、同五度的八度跳躍、行走的五度、跨躍的五度等,最后在回旋曲中進行演唱,以及和音條樂器的即興合奏。
運用音條樂器的多聲部內容,培養(yǎng)高職音樂學生的合奏能力。音條樂器作為原本性音樂演奏的工具、媒介和表現的輔助手段,適用于分組進行的高度即興性的音樂創(chuàng)編活動,短小的音樂動機和固定音型層層疊進,適用于富有想象力的合作和音樂課堂。在課堂單獨練習和課后小組練習中熟練掌握奧爾夫音條樂器的伴奏、齊奏和合奏方式,透過固定音型、卡農、回旋曲等訓練,既培養(yǎng)了高職音樂學生的演奏能力和五線譜視奏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音準、視唱能力。
在課程學習的階段性考試中首先以小組合奏方式,對已有的曲譜進行音條樂器合奏,如:適合基礎教育階段展示的《街道的歌曲》《簡樸的西蒙》《跳舞,少女》《回旋曲》《卡農》等(選自《學校音樂教材--為兒童的音樂》,卡爾奧爾夫編曲);適合在義務教育階段排練的《前奏曲》《我要演奏》(提姆布羅菲編曲);爵士風格的《在感覺中》(道格拉斯古德金編曲)。另外,課程中鼓勵高職學生自行創(chuàng)編合唱、聲勢與音條樂器合奏的相關曲目,如:《飛越彩虹橋》《追憶》《圣誕節(jié)之歌》《什錦菜》《鈴兒響叮當》《快樂的農夫》《新年好》《小小少年》《剪羊毛》《陽光舞甜橙》等,合奏效果好的作品直接入選課程結業(yè)成果展演。
近年來,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愛好,本課題組成員共同創(chuàng)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音樂作品,用于高職學生在舞臺上畢業(yè)展演,如:吉它與音條樂器合奏《那不勒斯舞曲》、笛子豎笛與音條樂器合奏《喜洋洋》、笛子與音條樂器合奏《花好月圓》、鋼琴與音條樂器合奏《鱒魚》、民樂與音條樂器合奏《風一樣的勇士》、電吉它與音條樂器合奏《上城放克樂》等,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以及其他院校同行的高度認可。廣西藝術學院高職音樂表演專業(yè)依托舞臺,全面、立體地展示了學生的實踐和團隊合作,體現出對實踐育人成果的自信。
隨著20 世紀巴伐利亞電臺節(jié)目的推廣、莫扎特音樂及造型藝術大學奧爾夫學院的成立,五卷本《學校音樂教材—為兒童的音樂》 的原本性音樂教育教材在全球擁有20 多個不同國家的翻譯版本。世界各國的學者們以本土化的教學理念改編本地的民歌、兒歌和舞曲作為補充教材等,都為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積淀了豐富的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和舞臺實踐經驗。
從作品的音樂要素出發(fā),培養(yǎng)高職音樂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如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學習,從單人動作發(fā)展到雙人動作,從原地聲勢動作發(fā)展到空間聲勢動作,學習內容用節(jié)奏進行板書后,引導學生運用紙卡片的節(jié)奏房子、樂高積木等教學道具進行指揮,當學生掌握節(jié)奏后進入無音高打擊樂器(如:雙響筒、手鼓、琴槌)的演奏,此時再把節(jié)奏遷移到音條樂器上進行I-Ⅳ-Ⅴ和弦的音樂即興。通過奧爾夫音樂課例的體驗和感受,分析音樂中如何進行在音色和配器上的搭配等編配原則,學生運用旋律模進、重復或相似的旋律創(chuàng)作方法,在音條樂器上自主創(chuàng)編固定低音、伴奏聲部和主旋律聲部,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編能力,又豐富了合作表演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合作表演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本課題組以原本性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為發(fā)展方向,充分挖掘高職音樂學生生源地的民族民間資源,以廖乃雄編著的五卷本《中華學校音樂教材》為范本,重新對音條樂器的德國版、美國版及中國版《學校音樂教材——為兒童的音樂》教材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積累了大量高職音樂教學與舞臺展演的藝術實踐經驗,整理和創(chuàng)編符合廣西高職藝術院校音樂教學的相關課例,如:我國臺灣民歌《捕魚歌》 與壯族扁擔舞元素結合;《龍咚鏘》 與春節(jié)節(jié)慶、戲劇扮演結合;粵語童謠與律動、音條樂器相結合改編的《世界真細小》;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壯族敬酒歌》《鼓樓坪場好熱鬧》《壯錦獻給毛主席》 與聲勢、小合唱、音筒等相結合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音條樂器學習的過程中,提供高職音樂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聯(lián)動,促進學生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大腦等多種器官協(xié)調發(fā)展,使學生在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均衡鍛煉。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吸納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把握好本專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在日常課程教學中通過生動的課例,帶領高職學生得到全方位唱、奏、跳、演多感官的藝術實踐,學生能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
音條樂器合奏與無音高打擊樂器伴奏的合作表演,可以通過與語言、動作、角色扮演等豐富的合作表演方式來表現歌唱或樂曲。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fā)揮高職音樂學生的各類特長,“演奏家” 的學生負責樂器演奏,“舞蹈家”的學生負責聲勢、律動、舞蹈等造型,“歌唱家” 的學生負責詩歌朗誦和歌曲演唱的完整性、藝術性,多種感官聯(lián)系,帶動整個團隊全面參與,提高合作表現的綜合表演能力。
原本性的音樂必須是學員參與的音樂,不論是語言、合唱、合奏、律動、舞蹈等方式,都可以讓同學們作為表演者共同參與其中,并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樂趣,這有別于被動學習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設定的框架內進行音樂即興創(chuàng)作,置身于“玩”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內涵,產生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溝通與聯(lián)系,在合作中增強團隊意識和溝通協(xié)調能力。
音條樂器的理論知識與高職音樂教學實踐相結合,從音樂教育學的視角,研究音條樂器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通過奧爾夫音樂實訓室與課程展演聯(lián)動,發(fā)現音條樂器在高職音樂教學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訓教學領域為高職院校探索新型的具有現代化特色的教學方向給予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