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逸/文
中國書畫藝術深藏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肩負著神圣的時代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進行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廣大書畫家和書畫藝術工作者必須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從人類文明出現(xiàn)起,人類便繞不開對對事物進行記載表述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生活方式慢慢變得多樣化,從起初的結繩來記事演變到用圖形來記事,這就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字,四大文明古國最初的文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象形。
漢字從甲骨文發(fā)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形體不斷簡化,從起初的圖畫演變成的一種具有更容易理解與記憶的記事符號,所以在存世的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大多都是圖畫文字。而這些字同時也具有了相當?shù)睦L畫因素在里面,當這些圖畫隨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表現(xiàn)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些像是畫一樣的文字慢慢化繁為簡,逐步演變成用線條來表現(xiàn)文字。
最早的文字,盡管其本質作為字的用途表象上還是畫,其實質是字和畫已融為一體。由此來看,圖畫和文字作為最早的記事工具,他們都來自一個源頭,并以此圖畫和文字為依托演化出了后來的中國畫與書法藝術。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最早提到了“書畫同源”,宋末元初書畫家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題)》畫中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毕蚯白匪莸贸隽硕咄?,向后發(fā)展二者看似各走其路,實則又是在彼此交融中發(fā)展、升華。書法是漢字特有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一個說法,書法是按照文字結構書寫,但是賦予了文字更多的內涵,用獨特的筆法、結構和章法讓文字變得有法度成為藝術作品。
中國畫也稱為國畫,悠久歷史,有著鮮明的特色,是中華民族的傳世之寶。它的演變也是從起初的記事圖形開始的,在周朝就出現(xiàn)了人物畫像,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大型壁畫。到了秦漢時期各種繪畫作品題材出現(xiàn)了多樣性,造型生動,善于用簡單概括的筆法動態(tài)傳情。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迎來了較大的變革,佛教藝術的傳入給我國繪畫翻開了新的篇章,專業(yè)畫家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登上了歷史舞臺。隋唐時期繪畫名家輩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趨于成熟,閻立本《步輦圖》等作品一直為后人推崇。中唐是中國繪畫史上最為繁榮的一個階段,尤其是人物畫,在心理刻畫和細節(jié)描寫尤為注重。韓況的《五牛圖》給繪畫帶來了濃厚的田園氣息,晚唐時期又出現(xiàn)了疏淡簡潔的花鳥畫。中國畫在唐代呈現(xiàn)出五彩紛呈、絢麗多姿的局面。直至五代兩宋時期,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堪稱達到了的頂峰。到了元代則崇尚以書入畫,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
無論是書法還是中國畫,都要用到的就是工具那就是毛筆,而在毛筆的運筆技巧也是大同小異,書法練習中以“永字八法”為基礎的練習方法最具代表性,趙孟頫畫中題詩中說“寫竹還應八法通”,指的就是書法中的“永字八法”。中國畫的特色是毛筆和水墨,這是其特點也是其精華所在,離開了毛筆和水墨那就不是中國畫,在繪畫時對毛筆的運用技法更加講究,筆法也更加豐富。
中國畫在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分類,諸如:根據(jù)筆墨的運用技法分為工筆畫、大寫意和小寫意畫(小寫意就是通常所說的“兼工帶寫”),還有按功能和用途分、按作品主題分、按工具顏料分、按題材內容分等。工筆畫歷史悠久,自戰(zhàn)國時期到兩宋,工筆畫逐漸走向成熟。工筆畫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tài)與形體的完美統(tǒng)一。不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盡皆刻求逼真形似,“形”在工筆畫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工筆畫作畫,首先要用毛筆勾勒白描圖形,俗稱勾線。這種技法講究的是用手中的毛筆去“寫”出心中要表現(xiàn)的形,白描勾線講究細致工整,注重線條的美感和韻律,線條圓潤而富有力度感。掌握了用筆的頓挫、轉折、粗細、連斷、方圓、疾徐、虛實的變化,墨色的干濕、濃淡,才能勾勒出富有美感的白描勾線圖。中國畫造型的基礎是書法的用筆,它脫離不了書法的用筆,所以中國畫的本身就有強烈的書法趣味。
書畫作品都必然有著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烙印,結合時代背景對作品進行研究才能更多地了解作品的內涵,反過來也有助于通過作品了解作者所處社會人文環(huán)境,只有將作品與歷史背景相互參照才能深刻地了解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唐畫家顧閎中繪畫作品的宋摹本《韓熙載夜宴圖》,整個畫卷描寫了一次韓府夜宴的整個過程,琵琶獨奏、觀看仕女舞蹈、席間休息閑聊、簫笛演奏、送賓五個場景。整幅作品構圖富有想象力,作品的布局嚴謹、造型準確,線條流暢。以夜宴為主題,不同人物的衣著筆墨著色變化豐富、對比鮮明,神情的刻畫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畫卷的歷史故事背景:韓熙載出身北方望族是唐朝末年進士,一位很有才華的官員,其父因事被誅,韓熙載出逃江南,投效南唐,深受中主李憬的寵信,后主李煜繼位后,整個南唐朝野上下斗爭激烈,李煜對北方前來投效來的官員猜忌、構陷。在這種環(huán)境中,官居高位的韓熙載為尋求自保,只有夸大地對外宣揚自己生活奢靡,不求上進,沒有篡權奪位陰謀造反的政治野心。此次夜宴就是趁畫院的顧閎中和周文拒到韓熙載家里去探聽虛實的時機所設,于是就有了這一場看上去醉生夢死和沉迷歌舞酒色的逢場作戲。回朝后顧閎中即刻揮筆作畫,把在韓熙載家中的夜宴全過程復刻下來呈給后主李煜,此番表演讓韓熙載躲過一劫。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1],這幅作品上多處圈涂,乍看是率性隨意揮灑的廢稿,當了解了這幅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故事后,再去品味時得到的是心靈上的震撼。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真卿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俘遇害,顏氏一門30余人被害。兩年后,顏真卿遣人尋訪顏季明遺骨帶回。此時的顏真卿是悲憤交加,情難自已,一氣呵成寫下了《祭侄文稿》。全文234字,只蘸墨七次,其中一次蘸墨寫53字,從墨汁飽滿到字跡干枯留下了作者難以自持的悲傷軌跡。整篇文稿筆法圓轉,筆鋒內含力透紙外,章法恣意靈動、渾然天成。完全不拘泥于字距行距,疏密完全隨心所欲,開頭尚且沉重平穩(wěn),隨后心情時而沉郁痛楚時而波瀾起伏,時而痛徹心扉低回掩抑,通篇運筆飽含真摯情感。
《祭侄文稿》是書法創(chuàng)作中述心表情的經典之作,它在書法藝術史上光耀千古的價值就在于鮮明的個性和真情流露于字列行間,作品飽含著最真摯的情感,是心之所指筆之所向進行創(chuàng)作的典范,大巧不工。作者無意之間在一種極端情緒的催生下開創(chuàng)了書法創(chuàng)作述心表情歷史先河,對后世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還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強調人格操守的中正思想和以書法筆墨入畫的思想,不重寫實重“心象”。傳統(tǒng)中國畫從不崇尚血腥、表現(xiàn)爭斗,講求道法自然,西方藝術作品中常常表現(xiàn)人性的張揚,甚至于很多所謂的畫作完全不知所云;中國書畫是書畫者“人性品格”的沉淀,追求的是寧靜致遠,天人調和。西方列強奉行的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燒殺搶掠、有我無他,習近平總書記則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世界和平發(fā)展,共建共享地球村,高下立判。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睍嬎囆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書畫家思想的載體,宣揚的是藝術家對時下社會現(xiàn)象的善惡、美丑的闡釋與評判,和對美好事物的期盼與追求,是一種對思維情感潛移默化從而影響生活行為的教化方式。用手中的筆、心中的情,描繪時代風采、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對大自然的贊美、謳歌當下美好生活,將書畫藝術融合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動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書畫藝術能熏陶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傳統(tǒng)書畫藝術內有大美,隸書中正平和莊嚴寧靜之美,篆書盤旋逶迤的活力之美,楷書大方典雅之美,行書飄逸活潑之美,草書狂放不羈之美;親近中國書畫能夠陶冶性情,遠離物欲,提高知識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提升審美境界,乃至拓展人生格局。
對美的追求,有益于培養(yǎng)人賞善向上的精神愿望,感受藝術魅力,追求美好生活。練習書法和繪畫要有安靜的空間,寧心靜氣,把思維、想象、理解、情趣等自我因素都凝聚到作品上,從而使身心得到凈化洗禮,既提高了自身修養(yǎng),又達到了健康身心的目的。
書畫教育應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走出來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重大支撐,是一項不可缺失的固本教育。2018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答記者問時指出:“在校園文化里面,傳統(tǒng)的戲曲、國畫、書法、甚至包括中醫(yī)藥,都可以進。還包括傳統(tǒng)體育,如武術、太極等。拓展校園文化,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圍。”
當下國際形勢復雜,捍衛(wèi)教育陣地,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顯得尤為重要。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書畫教育,讓學生從小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書畫教育也是一個以書畫為載體教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善惡美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性格的培養(yǎng)是小學階段一項重要任務,少年兒童天性好動,書畫課學習讓學生也能靜得下來。春秋時期曾子在《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p>
義務教育階段的書畫藝術教學,結合經典書畫作品背后歷史故事挖掘講解,有助于激發(fā)少年兒童探索求知欲望,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開發(fā)想象空間,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積極的興趣愛好又有助于少年兒童遠離手機網(wǎng)絡游戲。
我們的教材必須是神圣的,教材承載的不單純是知識,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成長的指引,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是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教材、讀物、影像,有著很強的角色帶入感,讓孩子把自己帶入積極向上、生動形象的繪畫作品中,有利于少年兒童盡早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遠大目標,抵御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tài)侵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陣地的守護不容有失!
中國書畫藝術深藏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肩負著神圣的時代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進行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廣大書畫家和書畫藝術工作者必須肩負的責任和義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