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東千佛洞第四窟中心柱圖像新辨*

        2022-12-20 02:33:32賈維維魏文
        新美術 2022年5期
        關鍵詞:曼荼羅西夏金剛

        賈維維 魏文

        東千佛洞第四窟位于窟群西崖最上層,是該窟群現(xiàn)存五個西夏洞窟之一,是學界研究西夏佛教藝術最重要的視覺材料之一。因地處活躍地震帶,東千佛洞窟室發(fā)生多次坍塌事故,第四窟前室近一半窟頂業(yè)已損毀,相當于整個窟室完全暴露在外,缺少防護措施,加之氣候干燥、土質(zhì)酥松、雨水侵蝕以及風力作用等多重因素,石窟風化現(xiàn)象極其嚴重。囿于保存狀況,長久以來學界對該窟圖像無法深入解讀、利用,目前僅有中心柱塔龕內(nèi)西夏上師像、南壁十一面救八難觀音圖像有專文涉及,1謝繼勝、才讓卓瑪,〈宋遼夏官帽、帝師黑帽、活佛轉(zhuǎn)世與法統(tǒng)正朔:藏傳佛教噶瑪噶舉上師黑帽來源考(上、下)〉,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 年第6、7 期。常紅紅,〈東千佛洞第二窟十一面救八難觀音圖像研究〉,載《中國藏學》2016 年第14 輯,第30—50 頁。其他鋪面圖像未見討論。筆者現(xiàn)場考察期間,發(fā)現(xiàn)中心柱南、北兩側(cè)壁依然殘留一些細節(jié),可將其確認為兩鋪無上瑜珈母續(xù)本尊神,以此為線索,中心柱正壁塔龕內(nèi)的西夏上師身份也基本得以確認。

        一 石窟現(xiàn)狀

        窟室坐西朝東,平面長方形,前部為穹窿頂,后部有中心塔柱,東、西向面各開一龕,南北兩側(cè)有通道。甬道、窟口、前室北壁全毀,現(xiàn)存窟室進深約6.9 米,南北3.9 米,前室高3.1米,后部高1.8 米。中心柱東、西向面各寬1.8 米,南、北向面各寬2.5 米,東向面龕口寬0.6 米,高0.9 米,龕距地0.4 米(圖1)。

        圖1 東千佛洞第4 窟全景,王興鑫攝,2016 年4 月于東千佛洞

        中心柱東向面塔形龕內(nèi)繪一西夏上師像,頭戴蓮花帽,身著素色披肩長袍。龕內(nèi)南北二壁似繪上師個人生活用品,塔龕內(nèi)壁北側(cè)疑存一女供養(yǎng)人像,似有雙層壁畫疊壓關系,線條錯亂不清之處較多,龕頂繪孔雀羽翎和花卉圖案構(gòu)成的傘蓋。塔形龕外兩側(cè)殘存六拏具中的回首獅羊,上方壁面所繪圖像全部渙漫不可辨。西向面存一殘龕,龕內(nèi)無畫。

        中心柱南北兩側(cè)通道頂部各繪一立佛像,后部通道上方殘存佛像一身。

        四壁壁畫損毀嚴重,現(xiàn)僅南壁中部、南壁與北壁西側(cè)壁畫勉強可辨。南壁中部繪十一面救八難觀音曼荼羅,2東千佛洞共存三鋪救難題材的壁畫,分別繪于第二窟與第四窟,畫幅中央繪趺坐十一面八臂觀音或游戲坐綠度母,左右兩側(cè)各四個方格,其內(nèi)繪制各種救難內(nèi)容。觀音和度母的救難情節(jié)完全相同,八難分別為:火難、蛇難、象難、獅難、水難、刑難、劫難、非人難。兩種題材均可溯源至印度笈多時期并在波羅王朝時期大放異彩,借助多向而積極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動傳至中國西藏、河西地區(qū)。根據(jù)常紅紅博士的研究,圖像的文本依據(jù)見載于多羅那他[Taranatha, 1575-1635]《寶源百法》[Rin’byung brgya rtsa]中收錄的《度母五尊成就法》[sgrol ma lha lnga]《十一面救八難觀音成就法》[bCu gcig zhal ’jigs pa brgyad skyob kyi sgrub thabs],后者詳細描述了主尊十一面趺坐觀音與八尊救難觀音的身相特征,是目前所見唯一一部提到十一面觀音采用全跏趺坐姿的文本。但是筆者再次仔細核對原文后發(fā)現(xiàn),其實兩篇成就法記載的圖像志特征均不能與東千佛洞壁畫圖像吻合,《度母五尊成就法》記載綠度母搭配東方隨求佛母、南方摩利支天母、西方金剛亥母、北方獨髻母,沒有救八難情節(jié)描述,《十一面救八難觀音成就法》記載的主尊并非為十一面八臂,而是十一面千臂,迄今所見藏西和西夏地區(qū)的十一面八臂觀音趺坐像應是文本記載的簡化表現(xiàn)形式,而且,隨侍的八尊救難觀音均為一面四臂忿怒相而非一面二臂寂靜相,也沒有救八難具體情節(jié)描述。由此可見,河西地區(qū)“救八難觀音”“救八難度母”造像或許更多的受到圖像粉本影響,成就法文本方面的依循證據(jù)暫不充分。其西繪尊像二身,上為立姿行愿佛,下為施寶度母,施寶度母左上方存一紅地榜題框,內(nèi)書西夏文題記一則,可惜字體完全渙漫不可識。3張寶璽于20 世紀90 年代考察東千佛洞時,該則題記下半部分依然清晰可見,圖版發(fā)表于《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學苑出版社,2012 年,第187 頁,可惜圖版質(zhì)量欠佳,題記內(nèi)容不可識讀。王惠民《安西東千佛洞內(nèi)容總錄》中記載東千佛洞第4 窟南、北壁各繪供養(yǎng)人像數(shù)身。調(diào)查組現(xiàn)場考察期間未發(fā)現(xiàn)供養(yǎng)人像痕跡,或許已完全脫落不可辨。南壁西側(cè)上半部墻面并排繪制兩尊趺坐佛,推測墻面下半部分應繪同樣身相的佛像二身,共四尊,與之對應的北壁西側(cè)墻面多出兩尊趺坐佛,分為上下兩排,每排繪制三尊,共六尊。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北壁墻皮脫落的位置可以明顯看到重層壁面,不同壁畫層顯示該窟至少曾經(jīng)有過三次重修,東千佛洞第2 窟、第7 窟也能見到類似現(xiàn)象,可見這些窟室并非之前學界認定的西夏“原創(chuàng)性洞窟”,東千佛洞石窟群的始建年代需要重新認定。4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楊冰華也關注到這一點,他在2020 年11 月6—9 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辦的“第一屆西夏學青年學者論壇”上發(fā)表主題報告《瓜州東千佛洞始建年代補說》,運用洞窟現(xiàn)場考察材料、東千佛洞壽桃溝出土文書、東千佛洞第7 窟出土唐卡等材料論證該石窟群可能始建于北朝時期,期待其成果早日發(fā)表。

        二 中心柱南北側(cè)壁圖像辨識

        再次從整體上重新考察東千佛洞西夏壁畫,我們較為重要的一個發(fā)現(xiàn)是在第4 窟辨識出此前從未引起注意的兩鋪無上瑜伽母續(xù)本尊神壁畫。兩鋪壁畫分繪于中心柱南、北側(cè)壁,均采用早期衛(wèi)藏唐卡常見的構(gòu)圖方式,主尊放大居于畫面中央,四周棋格內(nèi)繪制各類眷屬尊神。

        北向面壁畫主尊極為漫漶(圖2),但幸運的是對判明其身份極為重要的幾個圖像志細節(jié)仍然可辨:主尊右手上舉,手持鉞刀,左手在胸前持顱碗;主面右側(cè)現(xiàn)一黑色豬面(圖3);主尊背光外左右兩側(cè)各繪一大成就者。由此可以斷定此壁所繪為金剛亥母曼荼羅無疑。

        圖2 東千佛洞第4 窟中心柱北向面壁畫及其配置示意圖左:朱生云攝于2017 年10 月東千佛洞,右:賈維維繪

        圖3 金剛亥母曼荼羅主尊線描圖,賈維維繪

        該金剛亥母曼荼羅上方五個棋格內(nèi)共繪五尊護法神,身色各異,左手置于胸前,右手上舉過頭頂,持物模糊不清無法辨識,矮相、右展姿而立,下身著虎皮裙(圖4)。曼荼羅下方因損毀較多無法確認棋格數(shù)量。主尊左右兩側(cè)各有兩個豎排棋格,其中上方兩側(cè)棋格內(nèi)兩位尊神身相特征依然清晰,持物、站姿等均與主尊同,一面二臂,舞蹈姿站立,項掛人首鬘,右手持金剛鉞刀上舉過頭頂,左手在胸前持顱碗,左肩攜骷髏杖(圖5)。根據(jù)畫面配置格局與主尊、眷屬組合特征,可以斷定此鋪壁畫的主體畫面表現(xiàn)的應是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Phag mo lha lnga’i dkyil ’khor]。

        圖4 金剛亥母曼荼羅上方護法神之一朱生云攝,2017 年10 月于東千佛洞

        圖5 金剛亥母曼荼羅四眷屬之一朱生云攝,2017 年10 月于東千佛洞

        作為上樂輪本續(xù)最重要的兩位本尊神之一,金剛亥母的造像學文獻數(shù)量繁多,她可示現(xiàn)不同尊形,曼荼羅根據(jù)尊數(shù)又可分為五尊、十三尊、十五尊、二十一尊、三十七尊等類。5具體分析可參見Chandra, Lokesh.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2005, vol.14, pp. 4184-4204。五尊式曼荼羅在12 世紀梵文成就法集成《成就法鬘》[Sādhanamālā]與《秘密三昧耶成就法略集》[Guhyasamāyasādhanamālā]6《秘密三昧耶成就法略集》是專門圍繞金剛亥母修法而輯成的梵文成就法集,共包含四十六個文本,詳細研究見English, Elizabeth.Vajrayogini: Her Visualization, Rituals and Forms,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2002。中均有記載,曼荼羅中尊為二面二臂紅色身的金剛亥母,只不過四眷屬形象為一面四臂,并非東千佛洞第4 窟的一面二臂,他們分別是紅色頭生母[Kha??аrоhā]、綠 色 辢 麻[Lāmā]、青 色 空 行 母[?ākini] 與 黃 色 具 色 母[Rūрi?ī],各尊手中持物相同,右二手持鉞刀與鼓,左二手持骷髏杖與顱碗,此四尊也是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雙身六十二尊曼荼羅中央大樂輪蓮花四方安置的四空行母。十三尊曼荼羅即那若巴傳承之金剛亥母曼荼羅,是在前述五尊基礎上再增加鴉面母[Kakasya,東方]、梟面母[Ulukasya,北方]、犬面母[Svanasya,西方]、亥面母[Sukarasya,南方]、閻摩堅固母[Yamadahi,黃藍雙色,東南方]、閻摩女使[Yamadhuti,紅黃雙色,西南方]、閻摩獠牙母[Yamadamstrini,綠紅雙色,西北方]和閻摩摧破母[Yamamathani,藍綠雙色,東北方],在上樂金剛雙身六十二尊曼荼羅中,此八尊位于最外圍三昧耶輪的四方大門與四隅。金剛亥母三十七尊曼荼羅則是在前述十三尊基礎上再加二十四尊,此二十四尊以八尊為一組平均分布在身、語、意三輪之內(nèi)。7金剛亥母三十七尊曼荼羅示意圖可參見English, Elizabeth. Vajrayogini: Her Visualization.Rituals and Forms, fig.32, p.191。

        以上幾類曼荼羅中,金剛亥母十三尊曼荼羅圖像在西夏的流行度最高,莫高窟第465 窟西壁北鋪金剛亥母十三尊曼荼羅和黑水城出土唐卡X2387、X2392、X2394 均屬這一傳承體系,只是在視覺呈現(xiàn)的具體尊數(shù)上有所取舍(圖6)。除了觀想次第嚴密的曼荼羅,金剛亥母還有其他一些組合方式,例如埃爾米塔什博物館藏黑水城出土金剛亥母唐卡X3550 和X2393表現(xiàn)的都是金剛亥母與六守護母,善于創(chuàng)造的西夏人還經(jīng)常不拘泥于定制,將不同的造像體系同時呈現(xiàn)在一幅作品之中,X2393 中主尊左右兩側(cè)共六位守護母,她們是金剛亥母真言中六個種子字的人格化身,主尊右側(cè)自上而下分別為紅色的披甲金剛亥母[kаvасhа Vаjrаvārāhī], 綠色能懼母[Sаmtrаsinī],青色閻摩母[Yamini],左側(cè)依次為黃色能動母[Samcalini], 白色能惑母[Mohini],黑色旃底迦母[Candika],8English, p.164.唐卡上方一排上樂金剛兩側(cè)則安置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中的四位眷屬——頭生母、辢麻、空行母和具色母(圖7)。

        圖7 黑水城出土金剛亥母曼荼羅Х2393(圖片出自米哈依·彼奧特洛夫斯基[Mikhail Piotrovsky],《絲路上消失的王國: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藝術》,許洋主譯,臺北歷史博物館,1996 年,第147 頁)

        除了圖像遺存,俄藏黑水城出土文書中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金剛亥母修持儀軌,9根據(jù)目前學界公布的黑水城文獻統(tǒng)計,至少有三十件左右的西夏文文獻和七件漢文文獻,大部分西夏文文獻還未得到解讀。證明當時西夏時期確實金剛亥母信仰極盛。其中漢文文書中留存的涉及圖像志的描述不多,инв. Nо.274《金剛亥母略施食儀》《金剛亥母自攝授要門》《金剛修習母究竟儀》《壽定儀》等雖能看到記載觀想程序的文字,但可惜的是,文本下半部分殘缺而無法得到有效信息。最完整的文本是ф249《金剛亥母修習儀》,它記錄了修習金剛亥母密法的完整過程,現(xiàn)將禪定者觀想出的有關金剛亥母曼荼羅諸尊圖像志的內(nèi)容摘錄如下:

        想一切皆空,然于空處想一邦字變成蓮華,上想一珊字變成死尸,尸心上想一 字變成日輪,日輪上想一 字, 字放光遍照法界有情,蒙光照攝三葉清凈光回,復入 字內(nèi)變成金剛亥母,二面二臂,正面忿怒,右面青黑色亥頤,各具三目,亥面中目上覷,赤色應驢,右手執(zhí)鉤鐮向上近耳,左手掌具血法椀,挾闊單渴,頭發(fā)散垂,頂嚴十字杵骼有五骷髏。撓右展左,身軀赤色作窈窕相,五十一個新人頭為瓔珞或骷髏……想大樂心頭吽字出光,有四天母,黑色空行母,綠色麊麻母,紅色具色母,黃色頭生母,此四天母各執(zhí)滿甘露器。10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黑水城文獻·6·漢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105—106 頁。

        文中提到的金剛亥母四眷屬——黑色空行母,綠色麊麻母,紅色具色母,黃色頭生母與上文提及的《成就法鬘》與《秘密三昧耶成就法略集》中記載的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內(nèi)的四眷屬基本一致,身色略有出入,可能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屬于西夏佛教圖像的常見現(xiàn)象。

        比對圖像與文本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東千佛洞第4 窟曼荼羅的特征與上述曼荼羅圖像志不符,主要區(qū)別在于四眷屬的臂數(shù)不同,屬于不同的傳承體系。通過進一步文獻梳理可知,本鋪壁畫所遵循的圖像體系其實是在噶舉派內(nèi)部備受推崇、流傳有序的金剛亥母觀想傳規(guī),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dus gsum mkhyen pa, 1110-1193]作品選集中收錄一部《亥母五尊中圍》,11Dus gsum mkhyen pa. rGyal dbang karma pa dus gsum mkhyen pa’i gsung thor bu.Dzongsar Chhentse Labrang, Gangtok, 1980,vol. 1, pp. 389-402。另,《歷輩噶瑪巴全集匯編》也收錄了杜松欽巴所作《亥母五尊成就法》,見Karma pa sku phreng rim byon gyi gsung ‘bum phyogs bsgrigs. dPal brtsegs bod yig dpe snying zhib ‘jugs khang, lha sa, 2013,pp. 331-334。是目前可以檢索到的較早相關文本。根據(jù)文內(nèi)描述,此曼荼羅最初由捺羅巴[Nаrора, 1016-1100]在山中觀想時親見,傳至都松欽巴之后一直為噶舉派歷代上師相承。根據(jù)文本描述,金剛亥母二面二臂三目居于曼荼羅中央,右手高舉鉞刀,左手捧顱碗,左肩置天杖,頭戴五骷髏冠,以舞蹈姿踩踏蓮花、日輪、尸墊,四位眷屬安立四方蓮瓣之上,分別是東方金剛空行母[Vajra?ākinī],身綠色;南方寶空行母[Ratna?ākinī],身黃色;西方蓮花空行母[Padma?ākinī],身紅色;北方羯磨空行母[Vi?vа?ākinī],身綠色,代表成就金剛部、寶部、蓮花部和羯摩部四種事業(yè),形象均與主尊同,一面二臂,雙手各持鉞刀、顱碗和骷髏天杖,頭戴五骷髏冠。此外,《續(xù)部總集》[rGyud sde kun btus]作為西藏曼荼羅集中的集大成者,收錄了噶瑪噶舉派傳承的 “噶倉系金剛亥母五尊式曼荼羅”文本,題為“Kam tshang lugs kyi yum bka’ rdo rje phag mo lha lnga’i dkyil ‘khor”,根據(jù)文本繪制的曼荼羅作品(即著名的“俄爾寺曼荼羅集”)清楚展示了此種曼荼羅的完整結(jié)構(gòu)(圖8),12’Jam dbyangs blo gter dbang po.rGyud sde kun btus. Sa chen International.Guru lama, Kathmandu, 2004, vol. 12, pp.311-368。圖版參見Bsod nams rgya mtsho& M. Tachikawa. The Ngor Mandalas of Tibet: Plates & Listings of the Mandala Deities.Bibliotheca Codicum Asiaticorum 2 & 4, 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1989,1991, pl. 67。與本鋪壁畫中描繪的主眷尊神身相特征完全符合。

        圖8 俄爾寺曼荼羅集中的噶瑪噶倉派金剛亥母曼荼羅(圖片出自Lokesh Chandra, Musasha Tachikawa& Sumiw Watnabe, A Ngor Mandala Collection, Nаgоуа:Mandala Institute, Kathmandu: Vajra Publications, 2006,PL.67)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獻中有三個文本與該圖像系統(tǒng)密切相關,因涉及正壁塔龕內(nèi)的上師身份確認問題,將在下文詳細展開討論。

        以此為據(jù),我們可以判斷埃爾米塔什博物館藏黑水城出土品中至少有兩幅唐卡也描繪了相同主題(X2391、X2388,圖9),X2388 畫面中央是以尸林為背景的金剛亥母,紅色背光左右兩側(cè)安置四空行母,邊框兩側(cè)的豎棋格內(nèi)繪制的八位噶舉派成就祖師也可從側(cè)面佐證其法脈傳承。視覺藝術材料可以證明這一圖像序列曾在西夏盛行一時,不過作為石窟壁畫題材,目前僅見東千佛洞一例。

        圖9 黑水城出土金剛亥母唐卡Х2388(圖片出自俄羅斯埃爾米塔什博物館官網(wǎng),網(wǎng)址:https://www.hermitagemuseum.org/wps/portal/hermitage/digital-collection/25.+archaeological+artifacts/477192)

        圖10-1 中心柱南向面壁畫現(xiàn)狀,朱生云攝,2017 年10 月于東千佛洞

        圖10-2 東千佛洞中心柱南向面曼荼羅殘存畫面局部,朱生云攝,2017 年10 月于東千佛洞

        隨著東千佛洞第4 窟中心柱北向面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題材的確認,我們還可以對與之對應的中心柱南向面已經(jīng)完全殘損的圖像做更加準確的反向判斷。南向面壁面上方及兩側(cè)棋格內(nèi)繪數(shù)尊金剛亥母,均為綠色身、舞蹈姿、頭戴骷髏冠,右手上舉鉞刀,左手于胸前持顱碗與骷髏天杖,(圖10)可惜主尊殘損較多無法辨識。藏傳繪畫作品尤其是唐卡中,畫面四周的神祇與中央主尊密切相關,基本都是主尊的眷屬神或與其觀想程序和神格譜系相關的本尊神、守護神,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上樂金剛雙身曼荼羅唐卡中央為四面十二臂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雙身像,唐卡上方一行六方格內(nèi)即繪制金剛亥母的六位眷屬神。黑水城出土上樂金剛雙身唐卡X2372為一殘件,殘留的畫面上方方格內(nèi)繪制的也是金剛亥母。因此結(jié)合藏傳佛教圖像學背景知識和西夏時期盛行的信仰特征,我們可初步推測此壁原本繪制的應是上樂金剛或金剛亥母曼荼羅。

        通過進一步排查可知,上文業(yè)已分析的中心柱北向面噶瑪噶倉所傳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經(jīng)常與上樂金剛五尊曼荼羅成對出現(xiàn),后者中央主尊是一面二臂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雙身像,四方眷屬分別為一面二臂形象的紅色頭生母、綠色辢麻、青色空行母與黃色具色母,這組形象在《密答喇百法》中也有記錄。莫高窟第465 窟西壁中鋪所繪亦為上樂金剛五尊曼荼羅,但是四位眷屬女尊皆一面四臂,與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雙身六十二尊曼荼羅中央大樂輪蓮花四方安置的四空行母身相一致(圖11)。至此可以基本確定,東千佛洞第4 窟南向面原本所繪的正是噶瑪噶倉所傳上樂金剛五尊曼荼羅,其基本圖像構(gòu)成可參照這幅稍晚期西藏本土制作的唐卡(圖12)。

        圖11 莫高窟第465 窟西壁中鋪上樂金剛五尊曼荼羅(圖片出自楊雄編著,《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四六五窟》,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 年,圖版78)

        圖12 上樂金剛五尊曼荼羅(圖片出自“喜馬拉雅藝術資源”官 網(wǎng),item no.203022, 網(wǎng) 址:https://www.himalayanart.org/items/203022)

        三 中心柱正壁塔龕內(nèi)的上師身份

        兩鋪無上瑜伽續(xù)本尊神圖像安置在第4窟中心柱兩側(cè)壁,這一設計有其深意,說明中心柱正壁塔龕內(nèi)供奉的西夏上師應主修上樂金剛或金剛亥母密法(圖13)??勺霰葘Φ膱D像組合見于榆林窟第27 窟北耳洞,窟內(nèi)壁畫同樣繪制于西夏時期,正壁(即北壁)繪一趺坐西夏上師像,兩側(cè)壁繪六字大明母、持寶菩薩、大肚彌勒、寒山、拾得等形象,窟頂繪一八瓣蓮花,蓮心中央立一舞蹈姿二臂金剛亥母,八蓮瓣內(nèi)繪以四脅侍(金剛空行母、寶空行母、蓮花空行母、羯磨空行母)與四供器(圖14)。整體圖像組合顯示這位上師在整個圖像程序中充當了四臂觀音的角色,上師(四臂觀音)為主尊,六字大明母和持寶菩薩隨侍左右,說明他在四臂觀音、金剛亥母密法和禪宗修習方面均有建樹。上樂系教法是11—12 世紀新譯密法中無上瑜珈母續(xù)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8 世紀起肇興于印度之后以極快的速度在西藏傳播發(fā)展,賴于諸多付法上師的積極奔走,西夏境內(nèi)也幾乎在與衛(wèi)藏同一時間流行上樂教法,黑水城、賀蘭山、河西走廊一帶出土的大量文書和圖像資料均能顯示這一盛況。13關于上樂系教法在西夏的弘傳歷史研究,可參見魏文,〈滂汀巴昆仲與上樂教法在藏地和西夏的早期弘傳〉,載《中國藏學》2016年第2 期,第102—110 頁。盡管西夏故地發(fā)現(xiàn)的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各類念誦儀軌、修習要門、密法數(shù)量繁多,傳承支脈復雜,有幸“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流傳序列相對清晰,我們有條件對東千佛洞第4 窟中心柱正面塔龕內(nèi)的這位西夏上師身份作出如下合理推測。

        圖13 東千佛洞第4 窟中心柱或正壁塔龕內(nèi)的上師像,王興鑫攝,2016 年4 月于東千佛洞(左)

        圖14 榆林窟27 窟耳洞窟頂金剛亥母五尊曼荼羅,謝繼勝提供(右)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獻中共有三部關于亥母五尊求修的密法文書。其一為“供養(yǎng)五佛亥母” [phag mo lha lnga]的求修文書,與上樂輪五尊求修同為一組修法?,F(xiàn)存三個編號инв. Nо. 4704、Nо. 5052 和Nо. 0837,前二者為《五佛亥母略供養(yǎng)典一卷》,藏文可約略還原為Phag mo lha lnga mchod pa’i cho ga,后者為供養(yǎng)次第法《五佛亥母略做供養(yǎng)次第》,還原為藏為約略為Phag mo lha lnga mchod pa rim pa。這三件文本所述儀軌內(nèi)容在大體上是一致的,其中Nо. 5052 有尾跋,中有難得的抄經(jīng)時間,其文曰:“光定狗年六月八日寫竟”此年即西夏神宗李遵頊光定四年(1214),由此可知這一系列五佛亥母修持儀軌形成年代大致在西夏極晚期,且文本顯示此金剛亥母中圍求修均是按照《普賢菩薩行愿贊》的七支次第[bzang spyod nas ’byung ba’i yan lag bdun pa]的基本模式來安排的,在無上瑜伽密續(xù)修持的步驟上屬于生起次第,即所緣境之觀想的一部分。14“普賢七支”包括:禮敬諸佛、供養(yǎng)、懺悔罪業(yè)、隨喜功德、請轉(zhuǎn)法輪、請佛住世、回向,這是西夏所奉行的大部分禮懺儀式的基本程式。尤其是Nо. 4704 和Nо. 5052 號次第尤其清晰,顯示出西夏藏傳佛教系統(tǒng)文本中數(shù)量最為龐大的、公開的懺儀文獻的文本特點,基本上沒有涉及秘密修持中的內(nèi)外中圍建立和身體瑜伽修習。這組應為西夏本土所造文獻,不是譯自藏文文獻。但對勘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在文字上的區(qū)別頗多,0873 號還在結(jié)尾明顯多處一段偈頌。要確定此一系列文獻確為上述噶瑪噶舉所傳修法還要從文本本身的內(nèi)容著手加以斷定。

        頗為可惜的是,這幾個本子的開頭都已經(jīng)殘損,殘首為“二十外供養(yǎng)”次第,其后緊接一段“次應誦奉密供養(yǎng)偈”,其內(nèi)容大致應為向傳承上師會、眾空行母、勇父勇母進行密供養(yǎng),是這些本子中唯一與亥母五尊中圍建立直接相關的內(nèi)容,其文如Nо. 0837 曰:

        師次上師會

        明滿空行母[sangs rgyas mkha’ ’gro ma]

        金剛空行母[rdo rje mkha’ ’gro ma] 做金剛最中密之贊歌

        寶珠空行母[rin chen mkha’ ’gro ma] 供養(yǎng)故 復做金剛最中密之舞

        華凈空行母[padma mkha’ ’gro ma] 奉獻瑜伽集輪我應授

        業(yè)種空行母[las kyi mkha’ ’gro ma]

        勇父勇母會

        這其中金剛、寶珠、華凈和業(yè)種空行母,顯系上述噶舉所傳承之亥母五尊中圍東南西北各方眷屬尊,但明滿空行母則不明其所指,另外將傳承上師、四方空行母,和其他勇父母的密供養(yǎng)在亥母五尊修習次第中的位置和功能也不甚明晰。為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亥母五尊生起次第當中中圍建立的步驟。我們通過深入到上面提到的噶瑪噶倉傳承的亥母五尊中圍修習儀軌《噶瑪噶倉傳承之金剛亥母成就法中圍灌頂儀軌等大密捷道》[kam tshang lugs kyi rdo rje phag mo’i sgrub dkyil dbang chog dang bcas pa gsang chen myur lam]15’Jam dbyangs blo gter dbang po.rGyud sde kun btus. Sa chen International,Guru lama, Kathmandu, 2004, vol. 12, pp.311-368.可以基本厘清亥母五尊中圍建立的次第:

        首先由自身生起[bdag skyed]為本尊金剛瑜伽母、其余四部空行母眾以及其余環(huán)繞之無量上師本尊菩薩圣眾等,其中根據(jù)馬爾巴[Mar pa]之修習導引所說,由金剛瑜伽母[rdo rje rnal ’byor ma]頭、喉、心、臍等處四輪,生起空行四部之各部一面二臂空行母,并各執(zhí)法器(圖12—13)。即在頭部由ha 字生起金剛空行母,在喉部由ri 字生起寶珠空行母,心間由ni 生起蓮花空行母,臍間由sa 字生起業(yè)力空行母。之后向中圍圣眾一一施做手供養(yǎng)[lag mchod pa’i cho ga]16類似相關的亥母供養(yǎng)儀軌文獻亦見于西夏時期漢文文獻中,如俄A14《亥母集輪供養(yǎng)次第錄》,收錄于《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五冊,第241 頁。。繼而進行對生[mdun bskyed]次第,即行者觀想金剛亥母五尊中圍在自己正前方生起,由種子生起三角法基、主尊金剛亥母和四方四部空行母,再行召請傳承上師其他空行部眾降臨、安住中圍。如首先從主尊密處三角法基向面前虛空處念誦Vаjrаsаmājа,吽字發(fā)光法身無量宮[hū? chos sku’i gzhal yas]中祈請根本上師降臨永住,清凈法界無量宮[chos dbyings dag pa’i gzhal yas]中祈請噶舉傳承上師降臨永住,不動地無量宮[mi ’gyur gnas pa’i gzhal yas]中祈請金剛空行降臨永住,清凈大樂無量宮[bde chen dag pa’i gzhal yas]中祈請明滿空行降臨永住,從如意寶生無量宮[gter ’byung yid bzhin gzhal yas]中祈請寶珠空行降臨永住,從智慧尊母女陰[shes rab btsun mo’i bha ga]中祈請華凈空行降臨永住,從白塔吉祥稱[mchod rten dkar po’i dpal grags]中祈請諸種空行降臨永住。八大尸林[dur khrod chen po’i gnas brgyad]中祈請業(yè)空行降臨永住,忿怨起尸尸林[ro langs ’khrug pa’i dur khrod]中祈請世間空行降臨永住,上下方隅等等中祈請護法降臨永住。

        由此可見,西夏文的這段文字是在對境中建立亥母五尊外中圍的過程中,在可視化的所依中迎請傳承上師、主尊和其他空行母眾,勇父勇母后進行供養(yǎng)的步驟,其中明滿空行母顯然是來自諸尊亥母/金剛瑜伽母的大樂宮中,故此在亥母五尊的中圍中并未將其繪制出來??傊覀兛梢曰緮嘌赃@一組西夏文的亥母五尊確實為上述噶舉所弘傳之亥母五尊修法的相關修習儀軌。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此組文本中有兩組傳承上師贊偈,清晰而完整地列出了西夏流傳的金剛亥母五尊和上樂輪修法的傳承上師名錄,由此可知此一系密法自印度、西藏而弘傳西夏的基本歷史脈絡,其師次如Nо. 4704 所列如下:

        金 剛 持[rDo rje ’chang]—怛 哩 葛 巴[(dja?1)(rjir1)(kja?1)(pja1), Dārikара]—魯兮 巴[(lju1)(ji1)(pja1), Luipa]—金 剛 鈴[Dril bu]—啞 咓 都 底 巴 師[(ja)(wa1)(dwu?2)(tji2), Avаdhūtipa]—法金剛持[Chos rdo rje ’chang]—賢覺師[Byang chub bzang po]—金剛座師[rDo rje gdan]—阿帕噶師17即Abhayākaragupta, slob dpon a bhya ka ra sbas pa, ‘jigs med ‘byung gnas sbas pa, khyung po rnal ‘byor 的四個印度上師之一,也是rgwa lo 和Tsa mi 的上師。[(ja)(phja2)(kja?1),Abhауākаrаguрtа]—明滿名稱18即拶彌譯師[Tsa mi lo tsa ba]。[Sangs rgyas grags pa]—噶啰師19即曾游方西夏的著名大黑天傳法上師噶啰熏奴貝[rGwa lo gzhon nu dpal]。[(?jwar1)(lo1), rGwa lo gzhon nu dpal]—余啰吃巴20即喇嘛祥尊珠扎巴[bla ma zhang brtson‘grus grags pa, 1123/1121-1193],又稱 相蔡巴[Zhang tshal pa]。[(?ju?1)(rjar1)(k?1)(pja1), g.Yu brag pa]—雅礱哇21雅礱哇[Yar klungs ba/yar lung pa],當即覺照國師法獅子[Yar klungs gshong pa Chos kyi seng ge],因族姓結(jié)[sGyer],又稱結(jié)恭法獅子[sGyer sgom chos kyi seng ge]。[(?ja2)(ljow2)(wa1),Yar klungs ba],由大瑜伽士釋迦比丘莊 慧幢[(t?iоw1)(ror2),Cog ro ye shes/shes rab rgyal mtshan]集錄。各個文書記載的傳承基本一致,僅在偈文用字方面存在細微差異。此傳承顯示西夏國境中的五尊上樂和亥母要門傳承系由拶彌譯師[Tsa mi lo tsa ba]經(jīng)過噶啰師[rgwa lo]、香蔡巴喇嘛祥傳予雅礱哇而在西夏傳播開來的,其中拶彌和噶啰本即河西之人,早年即游歷衛(wèi)藏、尼泊爾、東北印度等地修學新譯密法。其中噶啰曾返回西夏傳法,并成為西夏皇帝的應供上師。22brTson ‘grus grags pa. “rGwa lo’i rnam thar.” In gsung ‘bum/_brtson ‘grus grags pa/.TBRC W26673. 1: 195-236. kathmandu, nepal: gam-po-pa library, 2004.想上樂亥母系諸法在其時就已為其傳播于西夏腹地,而在這之后其再傳弟子雅礱哇應受其感召和喇嘛祥的指授再往西夏傳法,上樂和亥母系諸法進一步深入播遷西夏各地。

        且此傳承最后一師、也是此師次贊頌作者名莊 慧幢者,在Nо. 4704 和Nо. 0837 文本師次贊頌均有題記表明其名號之全稱,而后者更為完整,雖然文字不甚清楚,但仍可以基本釋讀如下:

        釋迦之比丘入于究竟乘之道

        莊 [t?iоw1,Cog][ ror2,ro]慧幢法師密宗覺行師 集

        此題記亦可說明慧幢是雅礱哇上樂要門在西夏的上樂和亥母法系傳人,其活躍年代當為西夏極晚期,即13 世紀初。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當與另一位在西夏具有重要影響的朵麥上樂經(jīng)教傳承大師莊浪法幢[Cog ro Chos kyi rgyal mtshan]為一系族人,抑或即其后人,在西夏傳承其上樂經(jīng)典之教誡,后又得到雅礱哇之上樂修法要門傳承。23〈《最勝上樂集本續(xù)顯釋記》譯傳考:兼論西夏上樂傳法上師〉,載沈衛(wèi)榮主編,《漢藏佛學研究:文本、人物、圖像和歷史》,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 年,第301—330 頁。由此,西夏的上樂輪系經(jīng)教和要門兩大系統(tǒng),最終又得以整合在了一起。

        此外,инв. Nо. 0837 在結(jié)尾處多出一段偈頌“恩主德王師之贊嘆”是專門針對雅礱哇的贊嘆偈,想亦為其弟子慧幢所造。

        《金剛亥母略施食儀》《金剛亥母自攝授要門》題款中出現(xiàn)的作者“麊麻謁法師”與雅礱哇是同一位法師,24鄧如萍,〈西夏佛典中的翻譯史料〉,載《中華文史論叢》2009 年第3 期。據(jù)此我們可以推知,目前已知的金剛亥母五尊密法尤其是搭配四部空行母的五尊密法主要由他在西夏境內(nèi)進行傳播。

        雅礱哇即雅礱斯巴法獅子[Yar klungs gshong pa chos kyi seng ge],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他的名字,是西夏境內(nèi)藏傳佛教多種教法的傳法上師,多位學者就其譯作、師承、所傳教法做過考證。25鄧如萍、聶鴻音,〈西夏佛典中的翻譯史料〉,載《中華文史論叢》第95 輯,2009 年,第111—162 頁。孫伯君,〈西夏國師法獅子考〉,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7 年第2 期,第25—29 頁。聶鴻音,〈大都民寺考〉,載《民族研究》2003 年第4 期,第94—98 頁。曾漢辰,〈西夏覺照國師法獅子之教法來源與身份考〉,載《中國藏學》2020年第1期,第180—186頁。根據(jù)西夏文書和藏文史籍提供的線索,我們知道法獅子在陽木鼠年(1144)出生于隸屬于雅礱河谷世襲大族——杰[dgyer]家族的康薩[khang gsar]家族,出家之后曾拜帕木竹巴·多杰嘉波(1110—1170)、蔡巴噶舉喇嘛祥(1123—1194)、薩欽貢嘎寧波(1092—1158)等大德為師,是帕竹噶舉支派修賽噶舉[shugs gserb]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息解派教法的傳人,曾求學于帕當巴桑杰的三傳弟子梅喀哇堅巴[Mal ka ba can pa, 1126-1211]。法獅子根據(jù)喇嘛祥的授記前往西夏,做了西夏國王(即夏仁宗)的上師,受賜名號“覺照國師”(藏文記為“Gu shi rdogs pa yongs su gsal ba”),曾駐錫賀蘭山著名寺院大度民寺中,在西夏主要弘揚大手印、那若六法、金剛瑜伽母、金剛亥母等密法。

        以《青史》提供的時間線為參照,可以看到法獅子三十八歲(1172)修建聶浦修賽寺[snye phu shugs gseb]之前一直在遍尋高僧大德學習教法,時間線非常緊湊,而建寺之后的經(jīng)歷則一筆帶過,僅簡略提到住寺二十四年之中廣作利他事業(yè),六十一歲(1204)時圓寂,26管·宣奴貝,《青史》,王啟龍、還克加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第723—724頁。筆者推測他正是1172年之后的某一年前往西夏。當時在位的西夏皇帝夏仁宗將其安置在首都興慶府大度民寺,目前所知的他的主要活動范圍在東千佛洞石窟群西崖最上層開窟、第四窟中心柱正壁開塔龕塑像、中心柱后壁鑿一小洞(最初可能用于存放舍利、經(jīng)文等裝藏品),這一系列特征表明該窟選址考究而且具有影窟的性質(zhì)。敦煌石窟的影窟或影像大多附屬于主室,如莫高窟第17 窟、榆林窟第27 窟,有的將影像繪于主室或甬道兩側(cè),如莫高窟第137 窟、第476 窟,一般是為河西都僧統(tǒng)或當?shù)赜忻母呱蟮聦iT修建,選擇已故高僧生前的禪窟或在其所修的功德窟內(nèi)直接再開一座影窟,塑繪影像以示敬仰追思。27張景峰,〈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及影像:由新發(fā)現(xiàn)的第476 窟談起〉,載《敦煌學輯刊》2006 年第3 期,第107—115 頁。東千佛洞第四窟將佛塔與影像兩相結(jié)合,紀念方式與歸義軍時期的做法相比更具巧思,塔龕內(nèi)的上師像繪法精妙、人物體量較大,定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宗教影響力,結(jié)合中心柱兩側(cè)壁的圖像體系特征和傳承序列,筆者推測他很有可能就是西夏金剛亥母密法的主要傳播者——法獅子,該窟建造的年代可以大致定為上師圓寂之后的一兩年間,即1205 年左右。

        作為繼莫高窟第465 窟、榆林窟27 窟北耳洞、賀蘭山山嘴溝石窟北3 窟、武威亥母洞之外的又一處無上瑜伽續(xù)石窟造像遺存,東千佛洞第四窟這兩鋪壁畫對于我們理解無上瑜伽密續(xù)上師弘法活動范圍、瓜州地區(qū)亥母信仰、西夏石窟圖像配置義蘊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

        四 余論

        在河西地區(qū),金剛乘早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就開始流行,大英博物館藏敦煌出土品《千手千眼觀音》中出現(xiàn)摩醯首羅天及其明妃像,明妃坐在摩醯首羅天身側(cè)左腿之上,是目前可以見到的較早雙身像。28謝繼勝,〈西夏唐卡中的雙身圖像內(nèi)容與年代〉,載《藝術史研究》第二輯,2000 年,第444 頁。美國弗吉尼亞藝術博物館[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藏11 世紀《金剛薩埵與金剛自在天女》描繪了金剛薩埵雙身像,29Huntington, Susan L. and John C. Huntington. The Art of Pala India (8th-12th centuries) and Its International Legacy: Leaves from the Boddhi Tree. Seattle and London,1990, pl. 105.女尊同樣坐在主尊左腿上,這種構(gòu)圖是同類題材流傳之初的典型樣式,由此也可管窺無上瑜伽續(xù)主題在弘傳初期也慣以隱秘含蓄的方式進行視覺化呈現(xiàn)。

        基于我們以往對金剛乘教法的認知,無上瑜伽密續(xù)是密宗修習中最為高級和最秘密的階段,通常涉及性力、血腥、暴力的密修儀軌,偏重于私密、內(nèi)在、個體性的修持實踐過程,在推行之初曾遭遇種種阻礙困難,直到11—12 世紀才展現(xiàn)別開生面的發(fā)展態(tài)勢。30金剛乘在10 世紀末11 世紀初準備在藏西地區(qū)重新大行于世之際,被當?shù)胤鸾掏揭暈楫惗?,“摒棄世間道德”式的修行方式引起眾怒,天喇嘛益西沃發(fā)布的一篇文告可以窺見當時概貌,文告記載天喇嘛對當時在阿里一帶極為盛行的密乘修習極為不滿,全力批駁邪惡污濁的“雙修”“救度”與“食供”之修法方式。詳見謝繼勝,〈居庸關過街塔造像義蘊考:11至14 世紀中國佛教藝術圖像配置的重構(gòu)〉,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 年第5 期,第65 頁;鄭堆,〈阿底峽在西藏傳法歷史考〉,載《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2 期,第57 頁。與無上瑜伽密續(xù)相關的大量注疏和念誦儀軌,借助游方弘法的上師僧人的努力順利進入西夏地區(qū),或許也是受到自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已有的無上瑜珈教法傳播歷史記憶影響,很快受到當時密宗修習者甚至西夏貴胄的推崇。值得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是,西夏佛教界對于各類教法更傾向于實踐性修行而非經(jīng)院式闡釋,這樣就極大地淡化了無上瑜伽續(xù)的密修性質(zhì),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用漢傳佛教中常見的公開性的懺儀、念誦儀軌等方式表現(xiàn)無上瑜伽密法內(nèi)容,目的是積累世俗功德,更易適應當?shù)匦疟姷男扌匈Y質(zhì)與信仰需求,比如俄藏黑水城文獻《(新譯)嚕余巴現(xiàn)量悟之問所釋記》(館藏編號Leinigrad Cat. 282)在性質(zhì)上屬于嚕余巴[Lūуiра]所傳生圓二次第中的生起次第修法,卻用漢地傳統(tǒng)的“偈”“咒”“贊”等形式重新編排內(nèi)容,以儀式化念誦儀軌進行展現(xiàn)。31魏文,〈西夏文上樂系密法文獻敘錄(一)〉,載《大喜樂與大圓滿:慶祝談錫永先生八十華誕漢藏佛學研究論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年,第182—184 頁。

        這種創(chuàng)新性也體現(xiàn)在圖像創(chuàng)作方面,石窟贊助人或畫匠在繪制密教題材時會考慮本人以及當?shù)匦疟姷慕邮漳芰蛯徝廊∠?,對那些涉及性力血腥?nèi)容的造像做適當調(diào)整,這在西夏建國之前10 世紀末的一些藝術作品中即有先例,如無上瑜伽父續(xù)經(jīng)典《幻化王怛特羅》[Māyājālamahātantrarāja],在梵文原本和仁欽桑波藏譯本rGyud kyi rgyal po sgyu ’phul dra ba zhes bya ba32德格版《大藏經(jīng)》No.466。中記載五方如來、八大明王等尊手中執(zhí)持的諸種持物中有明妃的乳房,而在法賢漢譯本《佛說瑜伽大教王經(jīng)》中卻被一致替換為般若經(jīng),沒有明妃33《大正藏》No.890。,莫高窟南區(qū)“天王堂”壁畫和云南劍川石鐘山石窟第6 窟的八大明王塑像均選擇依據(jù)法賢漢譯本制作,以適應當?shù)厥浪谆姆鸾绦叛鰝鹘y(tǒng)34“天王堂”圖像辨析見阮麗〈敦煌莫高窟天王堂圖像辨識〉,載《敦煌研究》2013 年第5 期,第40—50 頁。阮麗,〈劍川石窟石鐘山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源流考〉,發(fā)表于2013 年11 月1 日至3 日云南省佛教協(xié)會與大理崇圣寺聯(lián)合舉辦的“2013 崇圣論壇”上。。西夏榆林窟第3 窟北壁金剛界曼荼羅外輪之外繪一文殊金剛,這是全窟唯一一尊在瑜珈續(xù)向無上瑜伽續(xù)過渡階段產(chǎn)生的尊神,畫師刻意省去文殊金剛本應擁抱的明妃,以單體形態(tài)展現(xiàn),相較于其原出本續(xù)《秘密集會怛陀羅》佛智足派[J?ānарādа]的形象,圖像志特征與巴哩譯師所傳單尊文殊金剛成就法內(nèi)容更為一致。35《巴哩百法》[Ba ri brgya rtsa]第4 篇描述了三面六臂黃色身的文殊金剛,最上二手分別持劍和經(jīng)書,余下右二手分別持箭和施與愿印,余左二手分別持弓和烏巴拉花。“Phyag drug dang po gnyis kyis ral gri dang po ti/ g.yas kyi ’og ma gnyis na mda’ dang mchog sbyin/ g.yon ’og ma na gzhu dang udpa la ’dzin pa/”

        東千佛洞第4 窟出現(xiàn)的兩鋪無上瑜伽母續(xù)尊神,均以單體姿態(tài)表現(xiàn),而非雙身像,代表了上師個人的修習偏好,功德主或弟子造像以示紀念與追薦,不會影響我們對西夏石窟造像體系的總體理解,榆林窟、東千佛洞、山嘴溝石窟、五個廟、文殊山石窟等地的壁畫內(nèi)容還是以《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惡趣清凈怛特羅》等中期密教經(jīng)典記錄的尊神為主,即密續(xù)分類體系中的“瑜伽續(xù)”,代表了普通大眾的信仰喜好。

        官造宗教政策對于西夏宗教文化發(fā)展方向有自上而下的制約作用。西夏仁宗天盛二年(1150)頒布的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十一“為僧道修寺廟門”規(guī)定,必須熟練念誦十一種經(jīng)頌,才有資格成為出家僧人:

        一等番、羌僧所誦經(jīng)頌包括:《仁王護國》《文殊真實名》《普賢行愿品》《三十五佛》《圣佛母》《守護國吉祥頌》《觀世音普門品》《竭陀般若》《佛頂尊勝總持》《無垢凈光》《金剛般若與頌全》。

        一等漢僧之所誦經(jīng)頌包括:《仁王護國》《普賢行愿品》《三十五佛》《守護國吉祥頌》《佛頂尊勝總持》《圣佛母》《大□□》《觀世音普門品》《孔雀經(jīng)》《廣大行愿頌》《釋迦贊》。36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 年,第404—405 頁。

        仔細觀察番羌僧和漢僧須各自熟練掌握的十一種經(jīng)典,可發(fā)現(xiàn)目前西夏石窟壁畫中繪制的絕大多數(shù)顯密題材都可以與之對應!每部經(jīng)典對應的圖像及其造像分布情況可參見附表。

        附 表

        整體而言,除卻類似莫高窟465 窟這樣的個例,西夏石窟造像一直保持著較為穩(wěn)定的發(fā)展序列,每個石窟的配置理念非常相似,且題材重復利用率高,華嚴三圣、凈土變、密教佛母、菩薩、護法、曼荼羅以不同組合方式多次出現(xiàn),這與國家的政策制約、扶植導向作用密不可分。每位出家僧人最為熟知的經(jīng)頌直接影響了民間信眾的主體喜好,而且皇室主持印制的雕版刻印經(jīng)文有條件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施行,使得國家倡導推行的教義順利普及至社會上下,石窟壁畫所反映的恰恰是社會各階層功德主的普遍宗教信仰特征。

        猜你喜歡
        曼荼羅西夏金剛
        金剛炮
        汽車觀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1:40
        追影記
        從「物」的角度解析曼荼羅 曼荼羅圖像的構(gòu)造、形成與功能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4
        沒有金剛的金剛狼爪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金剛
        小小藝術家(2016年8期)2017-01-20 02:56:19
        再考西夏的馬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淺論西藏佛教藝術“蓮花生曼荼羅類”成因
        解讀明代青花“曼茶羅”
        收藏界(2014年5期)2014-04-29 10:24:43
        狠狠的干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窍|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 狠狠色成人综合网| 免费看奶头视频的网站| 东京道一本热码加勒比小泽|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 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 亚洲欲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国产91久久麻豆黄片| 日本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中文字幕国产91| 国产精品成人黄色大片| 男女无遮挡高清性视频|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99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 亚洲av熟女天堂久久天堂| 女人的精水喷出来视频| 欧美孕妇xxxx做受欧美88| AV熟妇导航网| av在线高清观看亚洲| 自愉自愉产区二十四区| 91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亚洲欧美另类激情综合区| 国色天香精品亚洲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熟妇五十中出| 福利在线国产| 一级a免费高清免在线| 日本丰满少妇xxxx|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内裤视|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看看|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