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彬,李冬梅,張子立,王田林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河北 張家口 075100)
冠心病心律失常發(fā)病率較高,患者多為老年人,若病情持續(xù)進展可引發(fā)心力衰竭,致死率較高?;颊甙l(fā)病后需進行嚴格的飲食管理并給予規(guī)范化的藥物治療,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尤其高齡老年人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療效,調節(jié)患者負性心理狀態(tài)對促進康復具有積極意義[1-3]。我們探討了給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颊呔C合護理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01—2021-06月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標準;②年齡60~90歲;③臨床資料完整,可配合完成問卷調查等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心力衰竭、惡性腫瘤等病變者;②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③合并精神疾病等無法正常語言交流者。觀察組中男19例,女18例;年齡62~87歲,平均(69.8±1.5)歲;患病時間1~16年,平均(7.8±0.5)年。對照組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61~88歲,平均(69.7±1.6)歲;患病時間1~15年,平均(7.7±0.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告知注意事項,加強病情監(jiān)測,給予日常用藥指導等。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通過與患者面對面溝通及心理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了解并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掌握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產生原因及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鼓勵家屬給予患者陪伴和安慰,增強患者歸屬感;在與患者溝通時,要靈活運用勸誡、鼓勵、保證、解釋等溝通技巧,疏導其負性情緒,降低患者心理壓力;向患者講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對病情康復的惡性影響,鼓勵患者通過收聽音樂、閱讀以及適當運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加強自我情緒調控;②生活指導:叮囑患者日常飲食中注意選擇清淡、易消化及低鈉鹽、低脂肪的食物,避免食用過涼、過熱、過于堅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叮囑患者少量多餐,嚴格控制進餐速度;日常增加新鮮果蔬及飲水量防止便秘,叮囑患者嚴格戒煙及戒酒;③放松訓練指導:向患者細致講解放松訓練的基本原理、特點及相關注意事項;通過語言指導以及現(xiàn)場示范,使患者掌握松弛療法的操作方式,如保持舒適體位、充分放松身體肌肉,進而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④舒適護理:患者住院期間,需要為其營造整潔安靜舒適的療養(yǎng)環(huán)境;指導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在與患者溝通中注意語言懇切、態(tài)度和藹,提升患者身心舒適度;⑤認知干預:向患者細致講解冠心病心律失常相關知識,靈活運用語言講解、文字資料、圖片以及視頻等,幫助老年患者深入了解疾病病因、危險因素、危害、并發(fā)癥、治療措施及預后等,避免患者因認知缺乏或認知錯誤產生擔憂、恐懼等心理。護理干預時間均為2周。
利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值越高即焦慮、抑郁越嚴重。
采用自擬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總分0~100分,包含服務態(tài)度、病房環(huán)境、責任意識、操作水平及整體印象5個維度,各維度均為0~20分。問卷結果分為非常滿意(>90分)、滿意(70~90分)、不滿意(<70分)。
護理前2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
表1 SAS、SDS量表評分對比分)
發(fā)放問卷74份,回收74份。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0%(37/37),其中非常滿意31例、滿意6例、不滿意0例;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9.19%(33/37),其中非常滿意18例、滿意15例、不滿意4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多數冠心病心律失?;颊呷狈膊〉恼_認識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甚至引起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甚至誘發(fā)不良事件[4-6]。通過開展綜合護理,從日常生活、心理疏導、放松訓練指導及認知干預等多個維度入手,可調節(jié)患者身心狀態(tài),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綜合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護理滿意度明顯升高,表明綜合護理能夠提高老年冠心病心律失?;颊咦o理質量[7-10],促進康復。
綜上,給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颊呔C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狀態(tài),并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