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煥崗
隨著長江經濟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轉折性變化,我國獨有物種、長江中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長江江豚這群愛微笑的小家伙們,可以安全暢游長江了。
“水中國寶”長江江豚喜添新丁,被稱為長江生態(tài)晴雨表的長江江豚一家三口登上普通郵資明信片,武漢江豚一路漂洋過海來到德國魯爾河過“中國節(jié)”……連日來,諸多喜訊使長江江豚登上熱搜。
作為長江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旗艦物種,長江江豚隨著長江經濟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轉折性變化,尤其是2020年1月1日,農業(yè)農村部正式發(fā)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恢復長江生態(tài),為江豚打造能夠安全呼吸的水域環(huán)境。
禁漁第一年,江豚就屢屢現(xiàn)身。在湖北武漢城區(qū),長江江段多次出現(xiàn)江豚蹤影;在荊州,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江豚群體不斷擴大;在漢江潛江段,近30多年來第一次出現(xiàn)了江豚的身影……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至今,長江江豚在武漢城區(qū)江段出現(xiàn)超20余次,近210頭次。經過多方努力,長江旗艦物種——長江江豚正在“回家”。
長江江豚屬于鯨目、鼠海豚科,以性情活潑著稱,因在江水中常常做翻滾、跳躍、噴水、轉向等高難度動作,被人們譽為“水中精靈”。
長江江豚,又別稱江豬、江豚、揚子江江豚、黑鼠海豚,個體體長一般在1.2米左右,最長的可達1.9米,體重一般50—70千克,正常情況下壽命可達20年。
形態(tài)特征貌似海豚的長江江豚,僅分布于我國長江內,喜歡棲息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但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帶淡水也能生活,在長江中甚至能夠上溯到宜昌、洞庭湖和鄱陽湖一帶。其食物主要以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為主,隨著環(huán)境的不同而改變。
長江江豚的生活習性有著明顯特征,其中一個就是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但有時也結群,群體一般不超過4—5頭,不過,也曾有過群體數(shù)量高達87頭的記載。另一特點是性情活潑,在水中常常上游下竄,能夠連續(xù)不停地做出各種動作,比如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向等,尤其“拜風”動作,令人稱奇。此場景均是發(fā)生在大風天氣即將到來之前,由于這時的氣壓較低,使它們的呼吸頻率加快,多次露出水面,且頭部朝著起風的方向“頂風”出水,因此被人們稱為“拜風”。
2018年4月11日,長江江豚的身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歷史上一直認為它與東亞海豚同是窄脊江豚的兩個亞種,而于這一天起,它由窄脊江豚的指名亞種,被確認升級為獨立物種,這也使世界鯨豚類物種增添了一個新成員,由原來的89種改寫為90種。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又增添了一個獨有物種。
長江中的哺乳動物,過去還曾包括白鰭豚,自2007年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以來,就意味著“江豚成為長江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
長江江豚媽媽一般是10月生產,每胎產1仔。媽媽對幼兒有著明顯的保護、幫助行為,不僅溫馨,而且巧妙有趣,主要方式包括馱帶和攜帶。
所謂馱帶,指幼兒的身體緊貼著媽媽斜趴在背部,呼吸時與媽媽相繼露出水面。隨著幼兒的長大,媽媽就改為用鰭肢或尾葉,托著幼兒的下額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游動。
而攜帶式,是媽媽與幼兒身體并不接觸,一般相距5—10米,呼吸時也是前后相繼露出水面,這種方式更為常用。
喂奶時,媽媽便帶著幼兒進入水較淺、較緩的區(qū)域,將身體微側向一邊,幼兒便緊緊貼在媽媽腹部吸吮乳汁,每次大約用時5—10分鐘。
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江江豚數(shù)量急劇下降。據1991年調查數(shù)據顯示,長江江豚的種群數(shù)量總共為2700頭;2006年再次調查時,其種群數(shù)已不足1600頭??蒲腥藛T分析認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估計再過10—15年,長江江豚將面臨滅絕”。
為了加強保護,我國于2021年將長江江豚調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多年來,我國堅持“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三大保護策略,有效降低了該物種的下降速率,種群數(shù)量逐步回升。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湖北洪湖、江西鄱陽湖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等8個就地保護區(qū),建立湖北石首、江蘇鎮(zhèn)江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等5個遷地保護區(qū)或基地。2018年調查時鄱陽湖的長江江豚數(shù)量約為457頭,2022年已增至700余頭。在人工繁育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效。自1996年啟動的人工飼養(yǎng),現(xiàn)已取得成功。人工繁殖亦取得重大進展,已繁育出了二代長江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