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巍
(本溪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ICU),遼寧 本溪 117000)
近年來,隨著ICU危重癥患者接診量的增加,這類患者的管道護理工作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2]。非計劃拔管是影響危重癥患者管道護理質量的主要問題[3-4]。這一問題對危重癥患者護理方案的制訂提出了較高的要求[5-6]。急危重癥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呼吸機治療效果較好,治療使用率較高[7-8]。作為一種綜合輔助設備,呼吸機能夠有效替代患者人工自主通氣功能,進一步降低呼吸消耗,提升患者肺部通氣量,減輕心功能壓力[9-10]。但是目前在呼吸機的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借助氣管插管實現,插管會為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感,而急危重癥患者大部分不具有自主配合意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會提升意外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容易出現非計劃拔管的情況,對患者呼吸道造成損傷[11-12]。因此為了更好的降低急危重癥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的時候出現非計劃拔管的概率,需要接受正確的護理方式[13-14]。當下使用范圍較廣的護理方式主要是常規(guī)護理,但是常規(guī)護理過于基礎無法針對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給予針對性解決,而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以尊重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滿意度為主要目標的護理管理方法,為確定其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48例患者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入住我院ICU的48例危重癥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實施氣管插管。
納入標準:①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病情進展符合危重癥標準。③伴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需經氣管插管輔助通氣。
排除標準:①對護理工作不依從者。②伴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者。
將患者隨機分成常規(guī)組(23例)和綜合組(25例)。常規(guī)組男/女=13∶10;年齡(52.7±12.4)歲。綜合組男/女=14∶11;年齡(52.9±1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
1.2 方法 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綜合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第一,心理護理干預。行氣管插管后,危重癥患者容易因導管刺激、擔憂病情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的持續(xù)存在,容易影響其依從性,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風險。對此,可在加強對危重癥患者情緒變化評估的基礎上,引導危重癥患者理解配合氣管插管、適應管道刺激,對改善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的重要意義。指導伴焦慮、煩躁情緒的危重癥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通過呼吸節(jié)律的調整,穩(wěn)定情緒狀態(tài)。如有必要,還可借助ICU既往危重癥護理經驗,向患者強調維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移動導管對病情康復的支持作用。
第二,氣管插管宣教干預。結合危重癥患者的認知基礎,開展氣管插管宣教干預。配合氣管插管視頻為危重癥患者講解氣管插管維持正常呼吸的原理;了解危重癥患者的不適感,告知患者通過避免咬導管、移動導管位置等措施,緩解氣管插管這一侵入性操作帶來的刺激。宣教期間,鼓勵危重癥患者利用眨眼、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護理人員則根據危重癥患者的反饋,調整氣管插管宣教重點,以擴充患者的氣管插管知識儲備,提升其管道護理依從性。
第三,拔管風險評估。及時識別拔管風險是抑制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的關鍵所在。行氣管插管后,護理人員按照每日1次的頻率,定期以拔管風險評估表評估危重癥患者的拔管風險。依據拔管風險評估表的要求,從危重癥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溝通狀況及導管種類等方面,確定患者的拔管風險得分。將得分處于高風險等級的危重癥患者(>8分),納入重點觀察范疇,做好拔管防范工作。
第四,針對性拔管防控干預。依據危重癥患者風險等級,采用不同方法進行防控干預。①加強巡視,及時發(fā)現危重癥患者的不良行為。②增設警示牌或為危重癥患者佩戴高危拔管風險提示卡,便于護理人員加強對這類高?;颊叩谋O(jiān)護。③結合危重癥患者的需求,以語言、肢體語言,與患者合理溝通。④檢查導管固定狀況,對于局部松動、移位問題,及時調整并加以固定。⑤對于伴躁動、譫妄等問題的危重癥患者,合理使用保護性約束,借助床擋或加用床單等方式,抑制危重癥患者的非計劃拔管風險。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患者的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評價標準:對管道護理、護理人員態(tài)度、護理工作對疾病治療的配合效果均滿意;不滿意:對管道護理、護理人員態(tài)度、護理工作對病情控制的配合效果中的至少一項不滿意。記錄患者的ICU停留時間、自主呼吸功能恢復時間及生活質量。其中,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評估,0~100分 內,危重癥患者得分與其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對比方法選擇t檢驗;計量資料以n/%表示,對比方法選用χ2檢驗。P<0.05:差異顯著。
2.1 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 常規(guī)組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21.74%,高于綜合組(P<0.05);常規(guī)組護理滿意度73.91%,低于綜合組(P<0.05)。見表1。
表1 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n(%)]
2.2 ICU停留時間、自主呼吸功能恢復時間及生活質量 常規(guī)組ICU停留時間(7.25±1.64)d、自主呼吸功能恢復時間(4.57±0.83)d,均長于綜合組ICU停留時間(5.06±1.05)d、自主呼吸功能恢復時間(2.89±0.54)d(P<0.05)。常規(guī)組生活質量(57.09±6.35)分,低于綜合組(60.87±6.16)分(P<0.05)。
非計劃拔管是ICU危重癥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 一[15-16]。這種并發(fā)癥的形成原因如下:①患者原因。危重癥患者伴錯誤認知,依從性較差,對管道護理工作配合不高,引發(fā)非計劃拔管問題[17-18]。②護理人員原因。護理人員安全意識不足,未做好宣教、管道護理等工作,誘發(fā)非計劃拔管的形成[19]。
多數急危重癥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難的情況,所以對于呼吸機的需求量較高。雖然呼吸機能夠輔助患者實現肺部呼吸,改善通氣情況,但是在患者長期插管的情況下不但會對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損傷,也會使患者出現一系列不適感,提升出現非計劃拔管的概 率[20-21]。若出現這種情況還會發(fā)生窒息的可能性,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所以這時使用正確的護理方法,提升治療安全性,使護理方式達到最佳,降低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的發(fā)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2-23]。綜合護理干預以提供契合患者需求的完善護理方案為主要特征,其可借助適宜護理方案的支持、配合作用,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24-25]。在ICU危重癥患者護理中,運用該方法中的宣教干預、心理干預及針對性防控干預等方法,降低危重癥患者的非計劃拔管風險。
危重癥護理中,綜合護理干預方法的應用優(yōu)勢在于:①減少非計劃拔管的發(fā)生,提高管道護理質量。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多依據既往經驗,選擇使用鎮(zhèn)靜劑、實施保護性約束等措施,預防非計劃拔管的發(fā)生。這一管理模式缺乏可靠依據,難以有效抑制非計劃拔管的發(fā)生風險。而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下,該方法要求護理采用拔管風險評估表這一評價工具,評估危重癥患者的拔管風險等級,并結合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防控干預。本研究提示:綜合組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該護理方法在改善ICU危重癥患者管道護理質量方面存在一定優(yōu)勢。②糾正錯誤認知,促進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復。綜合護理干預模式要求護理人員重視危重癥患者認知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對其護理質量的影響,主張采用人性化的宣教干預、心理干預措施,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提升其依從性。而危重癥患者的積極配合,則有助于充分發(fā)揮綜合護理方案的配合、支持作用,為其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復奠定基礎[11-12]。本研究提示:綜合組自主呼吸功能恢復時間(2.89±0.54)d,短于常規(guī)組(P<0.05)。③改善生活質量。于ICU危重癥護理中引入綜合護理干預后,該方法可針對影響危重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各類因素,如負性情緒、錯誤認知、病情康復慢等,采取綜合性的護理方案,消除上述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危重癥患者盡快撤機,恢復正常生活。本研究提示:綜合組生活質量(60.87±6.16)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
綜上所述,宜于危重癥患者的護理中,引入綜合護理干預方法,以改善危重癥患者的管道護理質量,抑制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為危重癥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及病情的恢復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