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竹敏
2022年11月12日,廈門。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晚會現(xiàn)場傳來喜訊:由滕俊杰導演、茅善玉主演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喜獲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晚會現(xiàn)場,茅善玉手捧獎杯,抑制不住激動。她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感謝”——感謝滕俊杰導演,感謝主創(chuàng)團隊,感謝這些年陪她一路走來、一同堅持的同仁們,尤其感謝電影的原型“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的鼓勵、支持、厚愛?;蛟S,除了對所有人的感謝外,這一晚的茅善玉也應該將一份感謝留給自己——感謝自己十年的堅持。如同她在答謝詞中形容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茅善玉,這個外表柔弱的上海女兒又何嘗不是如此——對《敦煌女兒》,對滬劇,初心不忘,此生不悔。
驀然回首,感慨萬千。那一晚的茅善玉一定會回想起2011年第一次接觸敦煌女兒樊錦詩故事時的激動,回想起2012年兩會期間第一次與樊錦詩見面的場景。從《敦煌女兒》第一次搬上舞臺,到幾度修改,再到今年9月獲第十七屆文華表演獎,電影又接連獲獎。十年間,茅善玉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采風?!笆昵?,當我第一次來到敦煌時,通往莫高窟的道路還是泥路,敦煌數(shù)字展示館的規(guī)劃剛起步,還未見雛形。如今已經(jīng)是平坦的大道。敦煌市比我第一次去熱鬧了不少?!當?shù)字敦煌’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還在全國掀起了‘敦煌熱’?!泵┥朴窕貞浾f,這些年敦煌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很大。而《敦煌女兒》從一稿、二稿、三稿,一次次重起爐灶,走的路也是起起伏伏、頗為艱辛。茅善玉至今清楚記得,《敦煌女兒》首演之后,來自各方面的聲音褒貶不一,但質疑、否定的居多。最集中的反饋是:滬劇并不是這個氣質,這個題材不適合滬劇?!昂芏嗳硕颊f茅善玉‘瘋’了?!睍r隔多年,如今茅善玉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當年的爭議。這些說她是“瘋子”的都是關心、愛護她的朋友,在他們看來,滬劇的特色是兒女情長、家長里短,何必非要去啃這塊硬骨頭?更何況還是舞臺劇創(chuàng)作中最難的真人真事改編?茅善玉坦言,自己也曾經(jīng)有過猶豫,她問自己:“是否太過一意孤行?”但她還是堅持了下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茅善玉的堅定、敦煌人守護文化瑰寶的精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加入到《敦煌女兒》的隊伍。從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無數(shù)著名編劇、導演、舞臺藝術家、文化學者加入到這個創(chuàng)作隊伍中,或全情投入,或出謀劃策?!八麄兊拿郑蛟S最終體現(xiàn)在舞臺劇、電影的說明書、字幕上,或許并沒有,”茅善玉感動地說,“但他們對《敦煌女兒》的付出,我都深深銘刻在心,感恩不已。”這些藝術家對茅善玉說:“茅善玉,我們是被你的堅持所感動。我們提出的想法、建議,你看能用則用,如果出于全局的整體性考慮,不采納也完全沒問題。我們不求任何回報?!钡┥朴裾f:這些大家、老師們,是被常書鴻先生、段文杰先生、樊錦詩先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所感動,被我們老祖宗的文化瑰寶所感動。終于在一次次脫胎換骨中,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舞臺劇和電影《敦煌女兒》?!皬埪龑а莶捎昧艘环N詩化的敘事方式,但是所有一切的立足點是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絕不胡編亂造?!泵┥朴裾f,樊錦詩院長最初拒絕將自己的經(jīng)歷搬上舞臺,最充分的一條理由是“自己一輩子搞研究,夫妻也很恩愛,沒有戲劇舞臺慣常所說的‘沖突’”。確實,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這是最大的難點,但是主創(chuàng)團隊還是堅持了不虛構情節(jié),而是著重挖掘精神。對于樊院長提出不能突出她個人的想法,《敦煌女兒》全劇尾聲,張曼君導演的舞臺處理是讓一代代敦煌人站到舞臺上。茅善玉說,自己每次演到這里,就心潮澎湃,被這種綿長而厚重的精神打動?!胺洪L說,她每次看到這里也很激動?!泵┥朴裾f,“我們創(chuàng)作《敦煌女兒》,也是在謳歌‘敦煌精神’。同時也是在前輩的光輝精神的映照下前行。”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中飾演樊錦詩
金雞獎組委會給予電影《敦煌女兒》的評語中有一句:“影片運用電影語言彰顯戲曲的審美優(yōu)勢,努力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敝餮菝┥朴裨谟捌凶匀涣鲿场⒄媲橘|樸的表演,更讓許多電影界專家驚嘆于滬劇演員對于鏡頭的把控能力。而這一切,不得不歸功于茅善玉本人的“觸電”經(jīng)歷。20世紀80年代的一部滬劇電視連續(xù)劇《璇子》,一曲“金絲鳥在哪里”讓年輕的茅善玉紅遍全國。她至今記得國慶35周年時,《璇子》劇組參加天安門廣場的花車游行?;ㄜ囻傠x天安門觀禮臺后,一群推花車的北京中學生瞬間沖了上來,一邊喊著“茅善玉”“璇子”,一邊跟著花車奔跑?!澳菆雒婢秃徒裉旆劢z追劉德華一樣,”茅善玉開玩笑說,“我就是當年的劉德華呀?!币徊俊惰印烽_啟了戲曲拍攝電視連續(xù)劇的先河,也讓茅善玉深切感受到了現(xiàn)代傳媒的影響力?!惰印分螅瑴麆‰娨曔B續(xù)劇《姊妹倆》《牛仔女》相繼拍攝,讓滬劇這個上海土生土長的小劇種突破方言的限制,打開了全國市場,也讓茅善玉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很多人因為茅善玉而知道、愛上了滬劇。茅善玉感慨:“我很幸運,趕上了好時機,是時代推動了我的成長?!?/p>
滬劇電影《雷雨》中飾演繁漪
幸運的茅善玉也始終不忘將這份“幸運”傳播開來、傳承下去。近幾年,上海滬劇院先后拍攝了電影《雷雨》《敦煌女兒》,將傳統(tǒng)經(jīng)典和優(yōu)秀新創(chuàng)劇目通過大銀幕永久保留了下來?!拔覍τ跍麆‰娪暗年P注來自《星星之火》?!泵┥朴窕貞浾f。如果沒有電影《星星之火》《羅漢錢》,今天的我們對于丁是娥、邵濱孫、筱愛琴等老一輩藝術家鼎盛時期的風采只能停留在想象中。邵濱孫先生晚年曾搶救性地錄制了一批代表作,其中《秋海棠》中的一段,他邀請茅善玉共同演出。拍攝現(xiàn)場,老先生十分遺憾地對茅善玉說:“小茅啊,我今年已經(jīng)八十多了,明顯感到處處力不從心?!边@次拍攝對茅善玉觸動很大,也讓她更堅定了用電影保留下不同時期滬劇舞臺和演員最佳狀態(tài)的想法。在她看來,滬劇拍攝電影有三重意義:首先從劇種保護角度。通過電影的拍攝,對于經(jīng)典劇目進行加工提高,得到永久保存。觀眾可以從電影中看到滬劇發(fā)展歷程和老先生們的精湛藝術。其次,從傳播角度,相比現(xiàn)場演出,電影放映的速度、傳播面要快得多、廣得多。尤其是可以將滬劇帶到更多偏遠地區(qū)。最后,對于藝術家個體而言,也能將他們最好的年華凝固下來。最重要的是,電影的傳播也有力推動了滬劇從小劇種向大劇種的發(fā)展。
“《璇子》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電視就是那個時代的‘新媒體’。今天我們把一部又一部滬劇搬上大銀幕,也是借力電影這一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方式。”茅善玉還透露:在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上海滬劇院正在和電視臺合作,有計劃地將《蘆蕩火種》《回望》《江姐》等一批劇目拍攝成舞臺藝術片。無論是電視、電影,還是今天的網(wǎng)絡,作為傳統(tǒng)戲曲的滬劇只有抓住不同時代的“新媒體”,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始終與時代同行。
2002年,茅善玉擔任上海滬劇院院長。身份的轉變讓她在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之外,將更多精力傾注于整個劇種的未來發(fā)展上。肩擔重任的茅善玉深感壓力。當時的上海滬劇院自嘲是“三無”劇團——無劇目、無資金、無市場。然而,這三“無”背后,還有一個更致命的“短板”——演員隊伍的青黃不接。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滬劇院連最經(jīng)典的《蘆蕩火種》都演不起來。茅善玉說,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笑話,然而,就是她上任之初的現(xiàn)實——因為臺上湊不齊“十八個傷病員”。上任伊始,茅善玉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招生。
2002年正式上任,2003年全面開展工作,基礎工作理順后,在茅善玉牽頭下,滬劇院立即啟動招生計劃。原計劃2005年正式開班,但因為第一年學員人數(shù)不足而延遲。當時,傳統(tǒng)戲曲的式微令招生工作舉步維艱,前來面試者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十人。茅善玉感慨:“和我們當年74屆滬劇學館招生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盛況天差地別。”而滬劇偏生活化的表演和妝容又對演員的外形、身材要求特別高。本著寧缺毋濫,對劇種也是對報考孩子負責的原則,這一年滬劇班并沒有如期開班,而是第二年又一次選拔后才正式啟動。
對于青年培養(yǎng)的重視,也是滬劇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茅善玉回憶說,他們這批74屆滬劇學館學員都是在老師毫不保留地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的。畢業(yè)時,丁是娥等老師不遺余力地為他們宣傳、鼓吹,盡一切可能創(chuàng)造展示的平臺。青年演員排演《野馬》時,丁老師還甘當綠葉,飾演戲份并不多的“媽媽”一角。“我們都是在老師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茅善玉說,“當我到了老師當年的年齡時,我應當義不容辭地接過老師的責任?!痹诿┥朴竦脑洪L任期中,2006屆、2013屆滬劇班學員先后入學、登上舞臺。兩批學員行當齊全,青春靚麗。滬劇院也為這些年輕人盡可能提供演出實踐機會,先后復排了《陸雅臣賣娘子》《庵堂相會》《借黃糠》等傳統(tǒng)戲,也創(chuàng)排了《江姐》《回望》等新劇目。經(jīng)過舞臺磨礪,這些青年演員已成為當下滬劇院的主力軍。
滬劇《鄧世昌》中飾演何如真
正像《敦煌女兒》創(chuàng)排之初,人們對于茅善玉“瘋”了的評價,近年來,茅善玉主持下的上海滬劇院創(chuàng)排了一系列突破傳統(tǒng)形式的滬劇——《鄧世昌》《敦煌女兒》《一號機密》,還在老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排演了《陳毅在上海》。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歷程都是對自我的全新挑戰(zhàn),都充滿了曲折和艱辛。但是,隨著一部部作品在爭議聲中誕生,茅善玉的堅持也愈加堅定?!笆闱?、鄉(xiāng)土都是滬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應該繼承?!泵┥朴裾J為,“但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如果還陶醉于表現(xiàn)小兒小女小情調,家長里短、飛短流長,故步自封,我們如何走出上海?又如何體現(xiàn)當下上海的形象,上海人的精氣神,如何擔得起‘上海聲音’這一稱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到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泵┥朴袷冀K在思考,“那我們滬劇人,又該怎樣用滬劇講好上海故事、傳播好上海聲音呢?”
在新劇目的創(chuàng)作上,茅善玉想的是如何發(fā)掘思想深度,如何跟上時代的審美。在一個新媒體、融媒體方興未艾的時代,如果滬劇不能找到新的高度,打開新的局面,競爭力又在哪里?滬劇區(qū)別于其他劇種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題材的開掘,可以帶來藝術手段、表現(xiàn)能力的提升。”茅善玉堅信,新時代的滬劇應該發(fā)掘一些“大主題”——這是時代賦予劇種的使命。帶著反映新上海風采的新滬劇走出上海,是茅善玉的初心和堅持。她帶著《雷雨》《家·瑞玨》參加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紀念活動;2012年,她帶著《董梅卿》參加“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來到北京;2016年,她帶著《回望》參加“東方之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新劇目北京展演”——上海的聲音一次次唱響京城;《敦煌女兒》《雷雨》獻演國家大劇院,收獲北方觀眾的熱烈掌聲;《鄧世昌》在北京大學成功演出,來自學生真誠而熱烈的反饋更讓她對滬劇走出江南、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充滿了信心。茅善玉回憶當時的場景:“演出結束后,學生們在門口等著索要簽名,夾道歡送。”以此為契機,2016年,上海滬劇院與北京大學簽訂了三年計劃,也和清華大學等更多全國各地高校建立了長期互動關系。此后,《敦煌女兒》《雷雨》一次次赴京、進高校,都受到了熱烈歡迎?!皩W生們未必能聽懂上海話,但是他們可以看字幕,這并不影響他們看懂劇情,并且被打動,引起共鳴?!庇凶叱鋈ィ灿姓堖M來,這兩年,汾陽路上的滬劇院“小白樓”里時常會傳出優(yōu)美的滬曲鄉(xiāng)音,和青年人之間熱烈坦誠地交流。
把“上海的聲音”傳到更廣闊天地的同時,茅善玉也致力于在上海這座城市中,把人們對滬劇、對城市的熱愛激發(fā)出來。已連續(xù)成功舉辦多屆的上海(浦東)滬劇節(jié)吸引了專業(yè)、民營院團和業(yè)余愛好者的參與?;貞浧鸬谌龑脺麆」?jié)上數(shù)千人同唱滬劇的盛況,茅善玉仍然激動不已。她說,這是來自老百姓最質樸的聲音,也是滬劇最堅實的群眾基礎。
“我感恩這座城市,感恩這個時代,更感恩滬劇。是這一切讓我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上海小囡有了展示的舞臺,有了今天些微的成就?!泵┥朴裰t虛地說。
光陰荏苒,初心依舊。茅善玉說,她趕上了最好的時代,也經(jīng)歷了最艱難的日子。一路走來,有晴空萬里,也有風雨陰霾,而始終不變的是她心中的這份對滬劇純粹而執(zhí)著的愛。今年,茅善玉從上海滬劇院院長任上卸任。但未來,她還會一如既往地為滬劇、為上海文化的傳播、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憶起《敦煌女兒》的創(chuàng)作歷程,茅善玉有太多值得珍藏的記憶。她至今記得,當她在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第一次見到樊錦詩院長,向她提及創(chuàng)作《敦煌女兒》的意圖時,樊院長一口回絕了她。十年后,這兩位在各自領域取得矚目成就的女性已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樊錦詩院長的自傳書名為《我心歸處是敦煌》。而十年磨一劍,成功塑造了“敦煌女兒”的茅善玉,又何嘗不是一位“我心歸處是滬劇”的“上海女兒”?
是熱愛讓心靈相通,也讓堅持變得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