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蓬蒿
“定力”一詞,原意指理念堅固、心地清凈、克制物欲、適應環(huán)境的意志和開啟智慧、覺悟真理的心源。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于紛繁雜亂之中而獨能鎮(zhèn)定自若,均屬于定力之列。
在古代,定力被佛、道、儒、醫(yī)、兵等各家一致推崇,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各界人士都把它作為提升自我的先決條件。在西方國家,定力更多地被詮釋為“意志力”。經(jīng)過心理學、生理學、腦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實驗和社會統(tǒng)計,定力甚至被認為是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
定力,是認識問題中一種清醒的判斷力,是思考決策中一種果斷的決策力,是實際行動中一種堅定的執(zhí)行力,是規(guī)范自身中一種強大的自控力。一個人有沒有定力、定力的強弱,是成熟與否的表現(xiàn)。有定力的人心神寧靜、穩(wěn)如泰山、堅如磐石,對欲望誘惑具有強大的自制力和免疫力。做人要有定力,為官要有定力。沒有定力的人,是沒有主心骨的人,是不靠譜的人。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我們都須時刻修煉“每臨大事有靜氣”的沉穩(wěn),夯實“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堅毅,涵養(yǎng)“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