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中插圖"/>
朱玲敏, 賀 陽
(北京服裝學院 美術學院,北京 100029)
罟罟冠是一種具有鮮明蒙古族服飾特征的高聳華麗冠飾,充分顯示了服用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國傳統(tǒng)服裝發(fā)展史中較為獨特,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妒芳分械牟ㄋ辜毭墚嫴鍒D所繪蒙古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是當時該民族婦女鐘愛的首服,流行甚廣。至今,國內外學者對蒙元時期波斯細密畫中的罟罟冠研究甚少,沒有專著類書籍。針對《史集》插圖中罟罟冠的結構形制相關問題,學術界有如下研究趨勢:1) 對《史集》插圖中的蒙古人形象及服飾特點進行概述,對罟罟冠略為提及或粗略描寫,如車效梅等的《“絲綢之路”與13—14世紀大不里士的興起》[1]、李琪等的《“絲綢之路”中亞區(qū)段族群文明的碰撞與交融——關于中亞細密畫的歷史研討》[2]、蘇力德的《論伊兒汗國時期的波斯細密畫》[3];2) 對細密畫中所繪罟罟冠形制和相關問題進行了概括分析,如秦述倫的《古代繪畫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4]、塔娜的《蒙元時期姑姑冠及相關問題研究》[5]。由此可知,學術界對于《史集》插圖中的罟罟冠形制結構相關問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簡單梳理而做出綜述的特點。顯然,對于罟罟冠的結構形制特點及其服用場合都未能進行實質性研究。因此,要想對《史集》插圖中罟罟冠的形制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得到較為科學合理的結論,必須站在客觀的視角,運用對比分析的原則,采用圖像和古文獻互證的方法,系統(tǒng)地對該問題進行深入且完整的研究。筆者認為,首先,在理解《史集》的創(chuàng)作背景基礎上,厘清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插圖中的場景分類;然后對插圖中罟罟冠的形制結構特征進行系統(tǒng)分析研究,最終梳理出罟罟冠的形制特點。
波斯在伊爾汗國時期、帖木兒帝國時期,與中國文化交流頻繁,《史集》中的波斯細密畫插圖多有體現(xiàn)。罟罟冠作為蒙古族已婚婦女身份、地位象征的典型冠帽,在蒙元時期傳教士的游記中做了詳細記載,為研究《史集》插圖中的罟罟冠形制提供了有力的文獻參考。
“罟罟”一詞由阿爾泰語系中的蒙古語音譯而來,多種寫法各不相同,如顧姑、罟罟、故姑、固姑等。漢文古籍史料中稱作罟罟冠、故姑冠或顧姑冠?!睹晒琶厥贰酚休d,罟罟冠被稱為“孛黑塔”[6]。作為蒙古族婦女頭飾,“罟罟”具有“育齡婦女”的隱喻意義,罟罟冠的神圣民俗寓意也源于此。罟罟冠在蒙元時期是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歷史文獻研究可知,從蒙元早期到晚期罟罟冠越來越華麗、繁縟,彰顯尊貴。由罟罟冠名字的由來可以推斷,其造型與阿爾泰語系部落語言、民俗文化及服飾特點具有相關性。因此,同處阿爾泰語系部落的中亞及伊朗的民族服飾中也不乏有類似罟罟冠的出現(xiàn)。尤其是波斯的伊爾汗國時期和帖木兒帝國時期,典型表現(xiàn)在波斯細密畫上。
最早描寫罟罟冠的國外文獻為西方傳教士威廉·魯布魯克(William of Rubruk)于1256年用拉丁文寫成給路易九世的出使報告,即《東方行記》[7]。該文獻對蒙古汗國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形制、造型和服用方式進行了詳細描述:“婦女們也有一種頭飾,他們稱之為勃哈,這是用樹皮或她們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當輕的材料制成。這種頭飾很大,是圓的,有兩只手能圍過來那樣粗,有一腕尺多高,其頂端呈四方形,像一根建筑物圓柱的柱頭那樣。這種勃哈外面裹以貴重絲織物,里面是空的。在頭飾頂端的正中或旁邊插一束羽毛或細長棒,同樣也有一腕尺多高;這束羽毛或細棒頂端,飾以孔雀羽毛,在它周圍則全部飾以野鴨尾部的小羽毛,并飾以寶石。貴婦們在頭上戴這種頭飾,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個兜帽上。這種帽子的頂端有一個洞,是專作此用的。她們把頭發(fā)從后面挽到頭頂上,束成一種發(fā)髻,把兜帽戴在頭上,把發(fā)髻塞在兜帽里面,再把頭飾戴在兜帽上,然后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因此,當幾位貴婦騎馬同行,從遠處看時,她們仿佛是頭戴鋼盔手持長矛的兵士;因為頭飾看來像是一頂鋼盔,而頭飾頂上的一束羽毛或細棒則像一支長矛。”書中所描寫的罟罟冠應為大蒙古國時期形制:上方下圓的冠筒頂部先插一束羽毛或細枝,然后在其上插用較長孔雀羽和較短野鴨尾羽制成的朵朵翎,以寶石裝飾。下端與兜帽相連系于頜下。兜帽上的抹額、飾品及背后冠帔未有提及。抹額是用布帛、織錦等紡織品裁制成條狀物后經過縫制、刺繡等制作工藝完成,圍勒于女性額前的飾物。以紅羅抹額中現(xiàn)花紋者,謂之速霞真。以金色羅攏髻,上綴大珠者,名脫木華。速霞真和脫木華均是由蒙語音譯而來。
根據(jù)《東方行記》記載,蒙元時期罟罟冠和現(xiàn)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史集》插圖中波斯細密畫所繪基本吻合。除國外文獻的記載之外,在塞外戍邊多年,明朝后期重臣、政治家、軍事家蕭大亨,編纂成《北虜風俗》[8]一書,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刊行。該書既是一部民俗著作,又有策論制馭之略,旨在“制虜必先知虜”,以期達到“習虜之長以制虜”的目的,其中對蒙古族婦女所戴罟罟冠場景的記載為本文分析論述提供了分類依據(jù)。
現(xiàn)存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手繪本有殘缺,這一版本是帖木兒帝國時期由帖木兒汗的小兒子沙哈魯主持完成的,繪制于1425—1430年,有113幅插圖,其中15幅插圖中出現(xiàn)服用罟罟冠的貴族婦女形象。插圖運用當時所謂的歷史風貌手法繪制,人物衣冠、服飾結構造型、著色都具有典型的帖木兒王朝風格,成為眾多《史集》版本中最精彩的版本之一,為人們研究蒙古史及蒙古族服飾特點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歷史資料。
2.1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插圖中的罟罟冠結構造型特征
該版本細密畫插圖中,人物著裝具有阿爾泰語系族群服飾特點。男子的穿著具有典型蒙古人服飾特點:男子身穿質孫服或辮線袍,外套搭護,足蹬尖頭烏皮靴??珊诡^戴金冠或者頂飾羽毛的鈸笠帽、瓦楞帽。貴族婦女頭戴典型蒙古特色罟罟冠,多穿大袖小袖口寬松長袍,足蹬尖頭烏皮靴。戴罟罟冠婦女形象,在宮廷宴會、生子會飲、守喪、戶外活動場景中都有出現(xiàn),其中宮廷宴會場景10幅,戶外活動場景1幅,生子會飲場景1幅,守喪場景3幅。不同場景下,貴婦所著罟罟冠特點大同小異。
筆者結合《北虜風俗》所載相關場景內容進行分類,就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插圖中出現(xiàn)的罟罟冠結構造型特征進行詳細分析。
波斯是伊朗的古名,也就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蒙元時期的波斯先后主要經歷了伊爾汗國時期和帖木兒帝國時期。本文將對帖木兒帝國時期波斯細密畫中蒙古族婦女服飾特點進行分析,進而研究首服罟罟冠的形制特點。
細密畫——“Miniature”又名繕本畫,是一種波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伊斯蘭繪畫藝術,有著久遠的歷史??梢援嬙诋敃r常用的羊皮紙或者象牙板和木板制成的書籍封面上,用于裝飾手抄本書籍封面、扉頁和插圖。這種裝幀藝術多以古代東方長篇巨著為本,例如《史集》《列王紀》《五卷詩》等。先由書法家手工抄寫,再由細密畫師配以精美插圖和封面,最后裝訂成精致的藝術冊子。《史集》[9]是合贊汗于伊斯蘭教歷700年(1300年9月—1301年9月)下詔,由宰相拉施特編纂的一部世界史,其中蒙古史最為詳細。該書完稿后,皇室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繪制其插圖本,大約完成于1306—1314年。
《北虜風俗》載宮廷宴飲場景:“夷人應酬禮節(jié),無所謂挹遜謙讓之儀。其在幕中,賓坐于西北隅,主坐于東北隅。賓之從者即列于西北之下,主之從者即列于東北之下,皆跌迦箕踞,不倚不席也?!薄妒芳凡鍒D中所繪宮廷宴飲場景多有體現(xiàn),與文獻所記一致。
蒙元時期,幾乎可汗的朝會和政治活動中都有后妃的身影。據(jù)《史集》插圖所繪,可汗與一位皇后坐高座上,諸皇子及諸宗王坐于右側稍低旁座上,諸后妃及公主坐于左側旁座上。在接見外來使臣時,后妃也毫不避忌。現(xiàn)對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插圖中10幅宮廷宴會場景進行分析(表1),了解貴婦所著罟罟冠形制特點。
表1 宮廷宴飲場景中罟罟冠匯總Tab.1 Collection of Gu Gu crowns in the palace banquets
續(xù)表1
《史集》第126頁插圖局部(表1中1#)中,貴族男子皆頭戴頂飾羽毛的笠帽,身穿質孫服一類窄袖袍,外套搭護,顏色不一,上飾金色胸背,足蹬尖頭烏皮靴。插圖中有5位戴罟罟冠貴族婦女形象,其中3位所戴罟罟冠清晰、典型。貴婦們頭戴罟罟冠,身穿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交領右衽,領緣和袖口有金色裝飾邊。罟罟冠通體紅色,外套各色抹額。罟罟冠飾以寶石、珠絡,熠熠生輝。正坐貴婦所著橘紅色長袍肩部有織金花紋云肩裝飾,膝部飾織金橫襕,更顯尊貴。貴婦們所戴罟罟冠頂飾朵朵翎,翎管上、下端均佩有圓球形羽團,上端羽團連接長翎羽。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倍,冠筒較短,約為頭長的2/3。冠筒上部倒梯形,下部筒形,飾以珠寶。兜帽外系抹額,顏色不一,抹額上裝飾珠玉,脫木華珠飾下垂及肩。腦后兜帽下系有冠帔,長度及腰。
《史集》第162頁插圖局部(表1中2#)中,可汗與皇后并坐于寶座上,可汗頭戴翎羽鈸笠帽,身穿淺藍色窄袖袍,外套深紅色搭護,肩部飾以柿蒂窠金紋云肩,腳蹬尖頭烏皮靴;皇后頭戴罟罟冠,身穿橘紅色金飾紋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另一妃嬪著綠色交領左衽長袍,領緣有紅色邊飾和金紋飾邊。兩位后妃所戴罟罟冠冠體均為紅色飾以金格紋,無抹額和珠絡裝飾。冠筒上部呈倒梯形,下部筒形。冠頂插翎管,翎管上端連接單羽團朵朵翎,羽團顏色外黑內紅,上連雉雞翎,整個朵朵翎有2個頭長,冠筒較短,約為頭長的2/3。冠筒下端用淺藍色系帶系結白色十字金紋飾兜帽,腦后兜帽下系有長及肩部的紅色或黃色冠帔。相較于表1中1#插圖,罟罟冠的羽團變?yōu)閱蝹€,兜帽變大,冠帔變短,無抹額和脫木華裝飾。
《史集》第164頁插圖局部(表1中3#)中,可汗戴金冠,穿橘紅色窄袖袍,外套綠色搭護,肩部飾柿蒂窠金紋云肩,腳蹬烏皮尖頭靴;皇后戴罟罟冠,穿紅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兩臂有金紋團花裝飾,衣領有金紋邊飾。其他妃嬪服飾與主位皇后相似,顏色不同。后妃所戴罟罟冠與表1中2#相似,羽團顏色各不相同,皇后的羽團外黑內紅,兩位妃嬪冠頂羽團外藍內紅。兜帽黃綠色,顏色深淺稍有不同。冠帔顏色均偏藍,顏色深淺略有不同。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5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
《史集》第169頁插圖局部(表1中4#)中,可汗服飾與表1中3#相同,顏色、紋樣有所差別。三位貴族婦女頭戴罟罟冠,身穿各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柿蒂窠金紋云肩裝飾,衣領和袖口有飾邊。貴婦所戴罟罟冠冠體均為紅色,有金飾紋,用藍色系帶固定兜帽。冠筒上方下圓,冠頂連單羽團朵朵翎,羽團顏色外黑內紅。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兜帽或冠帔顏色有所不同,有的上飾金十字紋。
《史集》第174頁插圖局部(表1中5#)中,可汗服飾與表1中2#相同,顏色、紋樣有所差別。皇后頭戴紅色罟罟冠,身穿黃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衣領和袖口有飾邊?;屎笏黝诡构跓o冠體,據(jù)此可推斷應為燕居環(huán)境。紅系帶固定藍色十字金紋飾兜帽,紅色及肩冠帔飾以金色橫襕。另一妃嬪所戴罟罟冠通體黃色,冠筒底部用藍系帶與兜帽連接,朵朵翎上有花朵形裝飾。整體看來,朵朵翎較短,大約一倍頭長,冠筒約為頭長的2/3。
表1中5#妃嬪的罟罟冠與弗里爾美術館藏莫臥兒皇帝阿克巴時代細密畫《忽必烈汗和他的皇后登基》局部(圖1)場景中的描述極為相似,尤其是冠頂部分。據(jù)此可推斷,燕居時也可摘掉冠頂朵朵翎。
圖1 《忽必烈汗和他的皇后登基》局部及罟罟冠繪制示意Fig.1 Part of Kublai Khan and His Empress Enthroned and Gu Gu crowns’ drawing diagram
《史集》第194頁插圖局部(表1中6#)與第174頁插圖局部(表1中5#)大同小異,所著服飾款式相同,顏色有別?;屎蟠黝诡构诠谕布t色,飾以金紋,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外黑內紅。兜帽藍色,飾有十字金紋飾,黃系帶連接,綠色及肩冠帔飾以金色橫襕。另一妃嬪所戴罟罟冠冠筒紅色飾以金格紋,兜帽黃色,藍系帶連接,冠筒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外黑內黃。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
《史集》第203頁插圖局部(表1中7#)與第194頁插圖局部(表1中6#)大同小異?;屎笏黝诡构诠谕布t色飾以金色花紋,上插單羽團朵朵翎。藍色兜帽有十字金紋飾,綠系帶連接,淺藍色及肩冠帔。另一妃嬪所戴罟罟冠冠筒紅色,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兜帽黃色,白系帶連接,綠色及肩冠帔。整體看來,朵朵翎較短,約為頭長的1.5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
《史集》第227頁插圖1局部(表1中8#)與第174頁插圖局部(表1中3#)大同小異?;屎笏黝诡构诠谕布t色飾以金色花紋,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兜帽綠色,紫系帶連接,藍色及肩冠帔飾有十字金紋飾。另一妃嬪所戴罟罟冠冠筒紅色飾以金色花紋,冠筒上插單羽團朵朵翎,藍色兜帽有十字金紋飾,黃系帶連接,綠色及肩冠帔。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
《史集》第227頁插圖2局部(表1中9#)與插圖1局部(表1中3#)大同小異。后妃所戴罟罟冠形制相同,冠筒均為紅色?;屎笏黝诡构诠谕诧椧越鹕只y,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兜帽藍色飾有十字金紋,綠系帶連接,橘黃色及肩冠帔。其他妃嬪所戴罟罟冠冠筒飾以金色花紋,冠筒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兜帽顏色不同,系帶連接,各色冠帔及肩。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
《史集》第235頁插圖(表1中10#)局部與第227頁插圖1局部(表1中8#)大同小異?;屎笏黝诡构诠谕布t色,上插單羽團朵朵翎。兜帽淺紫色,淺綠系帶連接,紅色及肩冠帔飾有金色橫襕。整體看來,朵朵翎較長,約為頭長的2.5倍,冠筒約為頭長的2/3。
觀察表1諸圖可知,除1#圖中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頂飾雙羽團朵朵翎外,其他罟罟冠頂均飾以單羽團朵朵翎,翎羽較長。冠筒較短且多為紅色,只有6#圖中1例黃色冠筒,有的裝飾金色線條或十字金紋。除1#圖中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兜帽外佩以抹額、冠帔較長外,其他罟罟冠兜帽用系帶與冠筒系結,冠帔較短,設色豐富,有的飾以十字金紋或金色橫襕。
通過以上圖像不難看出,該版本《史集》插圖中的波斯細密畫所繪罟罟冠設色豐富,以紅色為貴,華美瑰麗;冠頂上部插有用羽毛、樹枝之類較輕飾物裝飾的較長朵朵翎;冠頂呈方形,旋鈕連接朵朵翎;中部冠筒呈倒梯形,上廣下窄,長度基本無變化;下部冠筒底部為圓形,與兜帽相連,由系帶連接,下連冠帔。除表1中1#外,《史集》插圖中所繪罟罟冠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帝后半身像(圖2)中皇后所戴罟罟冠形制大致相同,只是《史集》插圖中所繪罟罟冠筒下多為兜帽而非抹額,并且進行了藝術加工,較為概念。根據(jù)罟罟冠的冠頂結構、冠筒長度、兜帽,以及冠帔垂肩長短等,可以斷定這些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造型多數(shù)應為蒙元中晚期式樣,與古籍文獻記載基本吻合。
圖2 元代帝后半身像Fig.2 Busts of empresses of the Yuan Dynasty
綜上可以得出,宮廷宴飲場景中婦女所戴罟罟冠形制特點為:1) 蒙元時期宮廷宴飲場景中的蒙古貴族女性首服為各色罟罟冠,配以大袖小袖口右衽長袍,偶有左衽出現(xiàn)。罟罟冠裝飾奢華,高長為貴,凸顯貴族婦女的身份地位。2) 蒙元早期高級別宮廷宴飲場景中貴族婦女戴雙羽團朵朵翎裝飾的罟罟冠極為華美,冠筒、兜帽、冠帔均為紅色。抹額或者速霞真齊備,脫木華豪奢,冠帔較長,以實用性為主。3) 蒙元中晚期宮廷宴飲場景中貴族婦女戴單羽團朵朵翎裝飾的罟罟冠,多有金紋裝飾,推測其材質應為名貴的織金錦、納石失之類。單羽團朵朵翎較早期更長,靈動華美。燕居時可旋摘下朵朵翎,便于行動。冠筒多為紅色,未見配有抹額或者速霞真。兜帽設色豐富,以紅、綠、藍、黃、白為主,與冠筒用異色系帶相連。冠帔較短,以裝飾性為主,設色豐富,色彩搭配絢爛。4) 蒙元中晚期宮廷宴飲場景中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的冠筒、兜帽、冠帔,10個場景中有7個場景中的罟罟冠有十字金紋飾出現(xiàn)。證明后妃們多為景教徒,當時景教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傳播,影響力極大。
除去宮廷宴飲場景中蒙古貴族婦女會頭戴罟罟冠外,《史集》在描繪戶外、生子會飲和守喪場景的插圖中(表2)對罟罟冠也有所體現(xiàn)。
表2 其他場景中罟罟冠匯總Tab.2 Collection of Gu Gu crowns in the other scenes
《史集》第174頁插圖局部(表2中1#)表現(xiàn)的是戶外場景,男子服質孫服,戴鈸笠帽。帳后有一貴族婦女頭戴罟罟冠,身穿橘紅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衣領和袖口有金紋飾邊。婦女所戴罟罟冠冠筒紅色飾以金色格紋,上插單羽團朵朵翎(長度未知)。兜帽黃色,淺藍色系帶連接,淺藍色及肩冠帔(長度未知)。就整體造型來看,該圖與《史集》第164頁插圖局部(表1中3#)的罟罟冠結構形制及設色大致相同。據(jù)此可知,戶外活動中貴族婦女亦頭戴罟罟冠,其形制特征與宴飲場景中大致相同。
《史集》第210頁插圖局部(表2中2#)為生子會飲場景,應為拉施德丁《史集》中所記伊爾汗國第七任君主合贊汗出生?!侗碧旓L俗》有記載:“夷人產育男女不似我中國護持,產時即裹以皮或以氈,約三日方洗。洗畢仍裹之如前。是日椎牛置酒,召親戚鄰里會飲,名曰米喇兀。產母自初產時即飲食如常,不避風寒。即所產之孩亦不避風寒,母亦不甚懷抱兒,饑則乳,乳飽則以搖車盛之,置于帳之內或帳之外?!碑嬅嬲欣L綠色十字金紋飾襁褓中的合贊汗,其乳母正袒胸哺乳,生母半側臥。兩位母親皆戴罟罟冠,冠筒黃色,冠體短于頭長。身著織金云肩大袖小袖口長袍。合贊汗母著橘紅色長袍,云肩作鸞鳳紋柿蒂窠。所戴罟罟冠冠頂插單羽團朵朵翎較長,約3倍頭長。冠體下端由藍色系帶扎系粉色金飾紋兜帽,腦后兜帽下系結及肩淺紫色冠帔。合贊汗乳母著赤紅色長袍,云肩飾滿池嬌紋,所戴罟罟冠朵朵翎被帷幔遮擋,冠體下端連紅色十字金飾紋兜帽,兜帽下無冠帔。據(jù)此可知,蒙古貴族婦女在產子后的米喇兀會飲中依舊服用罟罟冠,除特配黃色冠筒外,服裝特點與宮廷宴飲中大致相同。
《史集》第192頁插圖局部(表2中3#)所繪為守喪場景,畫面表現(xiàn)肅穆氣氛?!侗碧旓L俗》有記載:“俗無三年之喪,唯于七日內,自妻子至所部諸夷皆去其姑姑帽頂而已。七日外,復如故也?!币庵该晒抛鍩o三年守喪習俗,逝者去世七日內,妻子及所部婦女都要去掉罟罟冠筒,以示哀思。七日后,恢復正常。插圖中右側三位婦女頭戴各色罟罟冠兜帽,身穿純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無花紋裝飾,衣領和袖口為同色緣邊。婦女只戴純色罟罟冠兜帽,摘去了冠筒和冠帔,以示哀思。
《史集》第198頁插圖局部(表2中4#)所繪與第192頁插圖局部(表2中3#)所繪場景大致相同。右側三位婦女頭戴紅色罟罟冠兜帽,衣著特點一致。
《史集》第206頁插圖局部(表2中5#)所繪與第192頁插圖局部(表2中3#)所繪場景大致相同。右側兩位婦女頭戴罟罟冠兜帽及冠帔,衣著特點一致。其中有一位婦女面頰系有白色方巾遮掩哀容,使氣氛更顯悲涼。兩位婦女所戴罟罟冠兜帽和及肩冠帔均為綠色,顏色深淺不一,冠帔上略有金色橫條紋飾。
通過表1中3#~5#三幅守喪習俗插圖可知,蒙古貴族婦女所穿喪服顏色與漢族差別較大。死者的妻子及所部婦女一般會衣飾樸素,所穿服裝為純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墜地長袍,服色以素色為主,無裝飾紋樣,衣領和袖口有同色緣邊。首服一般會去掉冠筒與朵朵翎部分及所有珠絡飾物,肅穆靜謐。有的還會去掉冠帔,只戴純色兜帽以表哀思之意,兜帽以素色為主,色彩不一。另有臉覆白色面紗,遮掩哀容的情況。
觀察表2諸圖可知,戶外場景中,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與宮廷宴飲場景中一致,紅色冠筒。生子會飲時,產婦與乳母的罟罟冠筒均為黃色,乳母或可摘掉冠帔。守喪時,婦女均摘掉冠筒與朵朵翎部分,只留兜帽,也有保留冠帔的情況,均為素色,多無紋飾,更無珠絡裝飾。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戶外、生子會飲及守喪場景中婦女所戴罟罟冠形制特點為:1) 戶外場景中,貴族婦女亦服罟罟冠,形制特點與宮廷宴飲場景中無甚差別。2) 米喇兀會飲場景中,貴族婦女仍舊服用罟罟冠,冠筒多為黃色,偶有摘掉冠帔的情況。3) 守喪場景中,貴族婦女仍舊首服素色罟罟冠,摘掉冠筒及朵朵翎,有的除去冠帔,或有蒙面,以示哀思。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史集》中波斯細密畫插圖所繪罟罟冠,為蒙元時期典型蒙古貴族婦女首服,象征身份、地位,也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典型代表。通過對圖中的罟罟冠形制、裝飾、審美特點等進行系統(tǒng)深入研究,結合古籍文獻、圖像加以佐證,本文得到如下結論:1) 蒙元時期蒙古貴族婦女所戴罟罟冠一般與大袖小袖口右衽長袍及尖頭烏皮靴同時服用,隨服用場合變化不大,設色艷麗,結構形制高聳奇麗。除燕居時為了行動方便,偶爾會旋摘掉冠筒或朵朵翎。只有在生子會飲和守喪場景中,罟罟冠的佩戴方式會有所變化。米喇兀會飲時,新生兒的母親和乳母均佩戴黃色冠筒罟罟冠,同宴飲和戶外活動中所戴紅色冠筒有所差別,應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脈傳承相關。為了哺乳便利,乳母會摘掉冠帔。守喪時,貴族婦女會著設色素雅的罟罟冠,去掉兜帽以上部分和飾物,有的連同冠帔一起去掉,以表肅穆哀思之意。2) 罟罟冠造型瑰麗奢華,冠筒與頭長相當,整體造型高聳、縱向拉長、頂飾翎羽、兩側垂翼、后側垂冠帔,仿生草原地區(qū)天鵝的造型。天鵝不僅是北方游牧民族薩滿教圖騰,更是阿爾泰語諸多民族的始祖神。罟罟冠整體造型仿生天鵝正是對天鵝始祖神圖騰崇拜地特質表現(xiàn)。反映出蒙古人信奉“騰格里汗”長生天,本與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型理念。罟罟冠上“方”下“圓”,具有重要的民俗符號價值,上面的“方”代表男性,下面的“圓”代表女性,結婚時男方為女方戴上罟罟冠,正是男女結合的詮釋。3) 罟罟冠朵朵翎部分由早期較短、雙羽團變?yōu)橹型砥谳^長、單羽團。據(jù)此變化可知,朵朵翎由早期代表薩滿神樹崇拜所蘊含的,滿通古斯語族中的原始生殖崇拜意義轉化為中晚期以裝飾性為主,凸顯華美的特點。罟罟冠作為貴族婦女禮服必備品,羽團以內紅外黑為主,與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中重視黑、紅正色的特點不謀而合,代表了貴族婦女的身份和地位。4) 罟罟冠兜帽顏色從早期以紅色為主變化為中晚期異彩紛呈,裝飾紋樣豐富。其中十字紋飾頻繁出現(xiàn),證明蒙元中晚期貴族婦女中景教徒較多,表現(xiàn)出景教由上而下的傳教特點和宗教信仰的西學東漸。同時,這與成吉思汗所推行的在保留薩滿教的同時對外來宗教平等對待不無關系。5) 罟罟冠冠帔長度逐漸變短,從早期較長過肩到中晚期長可及肩,證明其遮蔽風沙、防寒保暖的實用性被弱化。為了凸顯身份地位,中晚期冠帔的裝飾性逐漸增強,色彩比較豐富,多飾以金紋橫襕。冠體外面的裝飾根據(jù)服用者身份地位有所區(qū)別,早期單一,中晚期趨于奢華,體現(xiàn)了在發(fā)展過程中罟罟冠地位不斷提高,從原本對樹木崇拜特質表現(xiàn)轉變?yōu)閷ι矸莸匚坏南笳鳌?) 罟罟冠整體以高聳的奇麗形態(tài)拉長人體線條,使人顯得高大,符合美學特點。極盡奢華的裝飾細節(jié)凸顯了蒙元時期貴族婦女有錢、有閑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高貴的社會等級、身份地位,最初的象征意義則退居裝飾功能之后。
《絲綢》官網下載
中國知網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