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昶,孫劍,陳陽,夏洪春
(1.大連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8;2.大連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機動車尾氣是城市大氣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尾氣的擴散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道路交叉口作為大量機動車的集聚地,機動車處于不同信號周期內,存在怠速、加速、減速等多種行駛狀態(tài),將產生大量尾氣[1-2],而道路交叉口旁的建筑物會對尾氣擴散起阻礙作用,在道路交叉口附近產生復雜的流場,影響廢氣的正常擴散.因此研究道路交叉口機動車尾氣的擴散規(guī)律對于城市交通規(guī)劃及環(huán)境保護的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3-4].
近年來,已有眾多學者對道路交叉口的機動車污染物擴散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方法集中于數(shù)值模擬、風洞試驗、實地監(jiān)測[5-7].數(shù)值模擬可在不同控制條件下進行多工況的模擬,可實現(xiàn)全流場數(shù)據的實時再現(xiàn),且成本較低[8].田豐[9]利用Fluent軟件模擬了理想交叉口同周期內連續(xù)兩個相位的機動車尾氣擴散規(guī)律.黃遠東等[10]運用CFD軟件數(shù)值模擬了三種風向下T型交叉口內空氣流場與污染物擴散規(guī)律,并與風洞試驗數(shù)據對比.芮麗燕[11]數(shù)值模擬了9種不同形態(tài)的平面交叉口在不同風向下的空氣流動場以及污染物擴散情況,利用通風評價指標分析了不同形態(tài)交叉口的通風性能.目前的研究多將車流視為恒定位置排放源,而實際交叉口內車流會根據信號相位的控制而發(fā)生位置的改變,導致空氣對機動車污染物的擴散規(guī)律產生復雜變化.本文研究的交叉口物理模型采用Yassin實施的風洞試驗模型,運用Fluent軟件模擬兩種典型三相位信號配時控制下T型交叉口內機動車的尾氣擴散情況,設定不同高度及垂直平面,對污染物擴散趨勢和計算域流場流線進行分析,同時借助Yassin的風洞試驗結果探究城市道路交叉口內污染物擴散規(guī)律.
本文使用ANSYS DesignModeler軟件進行物理建模,以Yassin等[12]在進行風洞試驗時所使用的典型T型交叉口為背景,建筑物高度為H(20 m),整體計算域大小設置為50H×16H×15H(長×寬×高),計算域示意圖見圖1.采用ICEM CFD對模型進行網格劃分,整體采用四面體網格劃分,對靠近污染源的建筑物壁面及地面進行局部加密,有限元網格剖分見圖2.
圖1 計算域示意圖
圖2 有限元網格剖分圖
計算模型采用組分輸運方程,應用有限體積法進行離散,設定離散格式為一階迎風,采用SIMPLE算法,流場設為非定常流動,計算域入口邊界條件設置為Velocity-inlet,進口來流速度設定為冪指數(shù)型風速設置(式(1)),出口條件為自由出流,按車道位置建立等效線源,設置為Massflow-inlet,以CO為研究污染物,排放源強度按線源等效公式計算,地面及建筑物表面設置為無滑移壁面[13].
(1)
式中:Uy為y方向(垂直方向)處來流風速度,m/s;UH為H高度處自由來流風速度,取值為2.9 m/s;y為距地面高度,m;H為建筑高度,取值為20 m;α為風輪廓指數(shù),取值為0.25.
使用k-ε湍流模型計算域內風流場變化及污染物擴散,F(xiàn)luent包含三種形式k-ε湍流模型(Realizable、RNG、Standard).為使模擬效果最佳,分別選取三種模型進行模擬,設立同一垂直線下不同高度的監(jiān)測點,獲取CO體積分數(shù),得出無量綱濃度進行模擬數(shù)據與風洞試驗結果的對比,進而選取合適的湍流模型.對比結果見圖3,從圖中可知,Realizable模型與風洞試驗結果吻合性較好,故使用Realizable模型進行模擬.
圖3 風洞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結果的對比
本文模擬兩種T型交叉口三信號控制周期內的污染物擴散過程,兩方案皆為兩相位車流通行方式[14](忽略行人過街相位),其中方案一設置為單口放行,方案二設置為對稱放行,相位設計示意圖見圖4.假設模擬方案背景為城市晚高峰時刻,車輛平均密度設置為0.19 veh/m,通行狀態(tài)車輛時速為30 km/h,排放因子為61.6 g/(km·veh).忽略電動車輛,視非通行狀態(tài)車輛為怠速待行狀態(tài),其排放因子為647 g/h[15],通行狀態(tài)時間均設為60 s.
(a) 相位一(單口放行) (b) 相位二(單口放行) (c) 相位一(對稱放行) (d) 相位二(對稱放行)圖4 各相位示意圖
為便于對T型交叉口內進行空氣流場和機動車尾氣擴散規(guī)律的分析,設定各街谷名稱及監(jiān)測點,交叉口各區(qū)域名稱及監(jiān)測點位置示意圖,見圖5.
圖5 交叉口各區(qū)域名稱及監(jiān)測點位置示意圖
車輛通行狀態(tài)隨相位的改變會對研究區(qū)域的風流場造成擾動,繼而影響機動車尾氣的正常擴散.圖6給出了計算域內不同相位下的流場流線分布圖,可知:
(a) 相位一(單口放行) (b) 相位二(單口放行) (c) 相位一(對稱放行) (d) 相位二(對稱放行)圖6 不同相位流場流線分布圖
(1)在來流風和建筑幾何特征條件相同情況下,不同相位的流場變化具有明顯的差異,其中T型交叉口內各相位流場差異最為顯著;
(2)相位方案一(單口放行)條件下,相位一時,街谷1和街谷2流場渦旋數(shù)量基本相同.相位二時,街谷1和街谷2流場產生的渦旋方向呈對稱分布,對街谷2的流場擾亂程度較嚴重;
(3)相位方案二(對稱放行)條件下,相位一時,朝向街谷2方向的直行車道產生的擾動與交叉口外部來流共同流動導致街谷2的流場更加復雜,渦旋數(shù)量更多,又因在受限空間內來流風會帶動街內污染物形成繞流運動.相位二時,交叉口內渦流方向更加紊亂,街谷2尾部流線重疊現(xiàn)象嚴重,且大部分流線向街谷3方向流動.兩相位對街谷2的流場擾亂程度較輕;
(4)各相位中,街谷3內部流線較規(guī)則且不產生渦旋,隨著流動會在交叉口出口處產生較大范圍水平渦旋.
2.2.1 行人呼吸高度截面污染物擴散分布
通過獲取污染物在大氣中的相對體積分數(shù)(假設大氣中只含空氣和CO),可探究汽車尾氣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圖7給出了各方案不同相位交叉口1.5m高度截面的污染物分布圖,由圖7可見:
(1)CO集中分布在建筑物背風側,擴散范圍隨車道位置的改變而不同,鄰近建筑物3一側受車流尾氣影響最為嚴重;
(2)各相位下在街谷2內不同位置都出現(xiàn)污染斷流分布,該處受機動車尾氣影響較輕.與街谷1、2相比,街谷3空間相對狹小,污染物擴散范圍更廣;
(3)1.5 m高度處方案一的污染物濃度整體維持在穩(wěn)定水平,僅在局部路段出現(xiàn)積聚點,對街谷3影響嚴重,且污染物整體擴散范圍較大,有向交叉口外溢的趨勢,方案二在街谷1尾部呈現(xiàn)重污染區(qū).
(a) 相位一(單口放行) (b) 相位二(單口放行) (c) 相位一(對稱放行)
圖8給出了街谷內各相位不同監(jiān)測點處的CO相對體積分數(shù),監(jiān)測點①~⑥為行人過街等待區(qū).由圖8可見:
(1)各監(jiān)測點污染物測量濃度大小為監(jiān)測點③>監(jiān)測點①>監(jiān)測點⑤>監(jiān)測點②>監(jiān)測點④>監(jiān)測點⑥.
(2)監(jiān)測點①、③、⑤處有大量污染物積聚,位于此處的行人受尾氣影響較大,街谷3兩側整體污染物濃度大小與分布跨度明顯低于街谷1、2.
(3)在相位一(單口放行)狀態(tài)下污染物平均濃度較低,說明街谷內污染物稀釋狀態(tài)良好.
圖8 各相位不同監(jiān)測點處的CO相對體積分數(shù)
2.2.2 各垂直高度水平截面污染物擴散分布
為分析污染物擴散隨垂直高度的變化,截取3個不同高度水平截面(6.6 m、12.2 m、17.8 m),以探討其擴散規(guī)律隨垂直高度的擴散分布變化,見圖9.
(1)各相位污染物擴散變化規(guī)律相似;隨高度升高,污染物主要沿交叉口中心向街谷3擴散,并且在街谷1與2交界處和街谷3出口處更為密集.
(2)街谷1出口端污染物擴散區(qū)域和濃度明顯增大,有繼續(xù)向外圍蔓延趨勢;街谷2內污染物逐步消失殆盡.
(3)建筑物3和4周邊區(qū)域所受的污染影響最大,建筑3所受影響區(qū)域集中分布在兩端與建筑中心靠右處,隨高度增加,兩端位置污染物濃度變低,建筑中心處擴散范圍略有增加.
(a) 相位一(單口放行)
本文使用Fluent軟件對T型交叉口內不同信號控制情況下機動車尾氣排放過程進行了模擬,獲得了不同工況下的流場流線分布與機動車尾氣擴散范圍,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相位下,交叉口內流場變化差異顯著;方案二條件下,交叉口內流線運動更加復雜;同時,街谷3內部流線較為規(guī)則,流線受相位改變擾動程度較輕.
(2)在同一水平高度下,污染范圍主要分布于交叉口內建筑物背風側.濃度基本保持在某一穩(wěn)定范圍,僅在車流交織點和機動車道出現(xiàn)污染物積聚點,建筑物3受車流尾氣影響較為嚴重.監(jiān)測點①、③、⑤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該處的行人在過街等待區(qū)等待時受污染影響較大.
(3)隨垂直高度的上升,污染物主要沿街谷3擴散,在交叉口中心與街谷3形成兩個重污染區(qū)域.受此影響,建筑物1和3相對位置所受污染危害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