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棟柱 趙小琴 劉燃 李洪雷 劉奕清* 蔡小東*
(1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香辛作物研究院,湖北荊州 434025;2 重慶市幅沅農業(yè)生物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永川 402160;3 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經濟植物生物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永川 402160)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是姜科姜屬單子葉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獨特的芳香和刺激性辣味,不僅是傳統(tǒng)的香辛保健蔬菜,也是食品、醫(yī)藥及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材料(王磊 等,2013;Li et al.,2019),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居農作物前列。生姜主要栽培于世界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地區(qū),在我國山東、河北、湖南、四川、貴州、重慶、廣西等地廣泛種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生姜生產規(guī)模最大、國際貿易量最多的國家(任清盛和李承永,2021)。由于生姜開花結實率低,難以采用常規(guī)育種手段選育新品種,目前我國生姜栽培大多采用自然馴化或無性系選育的地方品種(王磊 等,2013;黃小云 等,2017;李洪雷 等,202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姜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功能的深入認知,對生姜的產量和品質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豐富的種質資源是生姜種質創(chuàng)新利用、遺傳改良和品種選育的物質基礎,而挖掘利用種質資源的前提是對其進行科學的鑒定和評價。我國生姜種質資源豐富,各地地方品種在形態(tài)特征、營養(yǎng)成分及功能性成分含量等方面差異明顯(李秀 等,2012;李倩等,2020)。目前,我國生姜種質資源在農藝性狀評價、倍性水平分析、分子標記鑒定、化學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王磊 等,2013;Wang et al.,2014;邢穎和左佳佳,2020),然而總體研究還比較薄弱。因此,鑒定評價現有資源、篩選優(yōu)良種質,對生姜種質改良與新品種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農藝性狀的評價是作物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通過對重要農藝性狀進行遺傳多樣性、主成分、聚類等分析,可了解種質資源的豐富度和獨特性,掌握性狀間的相關性。生姜的農藝性狀主要包括株高、莖粗、分枝數、葉長、葉寬、葉片數、葉面積、根莖鮮質量、地上莖鮮質量、姜球數等指標(李秀 等,2012;李倩 等,2020)。長期以來,產量是主要的研究目標,各農藝性狀與產量之間的相關性一直是生姜育種研究熱點。徐坤和趙德婉(1994)研究發(fā)現,生姜產量構成的主要因子依次為葉面積、分枝數、根鮮質量,而姜球數對產量為負效應。通過對國內外46 份生姜材料的農藝性狀與產量進行多重分析,李秀等(2012)認為粗壯的莖稈、較少的分枝、較厚的葉片、發(fā)達的同化系統(tǒng)、較低的根莖干物質含量是高產型生姜的主要特征。李倩等(2020)對湖南省47 份生姜資源的主要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主莖葉數、分枝數、根狀莖長、子姜粗、地上莖粗、根狀莖寬等對生姜單株產量的形成具有較大的直接效應,但主莖葉數、分枝數和子姜粗度為負效應。由此可見,生姜不同地方品種之間農藝性狀存在較大差異,單株產量受到多個農藝性狀的影響。本試驗以不同來源地的33 份生姜核心種質為材料,對其12 個重要農藝性狀進行調查及遺傳多樣性分析,以期篩選出農藝性狀綜合表現最優(yōu)的類群和種質,為生姜資源評價、種質改良與新品種培育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材料為重慶市作物種質永川生姜資源圃從國內外收集的33 份生姜材料,種質名稱及收集地如表1 所示。試驗于2021 年在重慶市永川區(qū)黃瓜山生姜種植基地進行,栽培方式為露地栽培,4 月中旬按株距25 cm、行距65 cm 定植。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8 m2,每小區(qū)種植50 株左右,重復3 次,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田間管理(劉燃 等,2019),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表1 供試生姜種質名稱及收集地
2021 年10 月14 日生姜收獲時,每份種質每小區(qū)隨機選取5 株具有典型特征的代表性植株,分別測定其株高、莖粗、分枝數、葉長、葉寬、葉片數/分枝、根莖長、根莖寬、姜球數、姜球直徑、地上部鮮質量、單株產量等指標,以其平均值作為該種質的實測值。各指標測定方法參照Blanco 和Pinheiro(2017)的方法進行。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按照聶石輝等(2015)的方法將各農藝性狀劃分為10 個等級,計算遺傳多樣性指數H'(Shannon-Wiener index)。聚類分析過程中,為便于數量化和統(tǒng)計分析,數值首先進行標準化轉換。種質間遺傳距離為平方歐氏距離,聚類方法采用離差平方和法。
如表2 所示,33 份生姜不同種質間主要農藝性狀有豐富的變異。12 個農藝性狀變異系數介于8.4%~26.1%之間,其中分枝數的變異系數最大,其次是單株產量(24.8%),變異系數最小的是葉寬;根莖長遺傳多樣性指數最高(2.1),其次是葉長和地上部鮮質量(2.0),葉寬最低(1.0)。表明供試生姜遺傳背景豐富。
表2 供試生姜種質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如表3 所示,33 份生姜種質部分主要農藝性狀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的相關性。其中株高與葉長、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莖粗、葉寬、姜球直徑、地上部鮮質量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姜球數呈負相關;莖粗與葉長、葉寬分別呈極顯著和顯著正相關;分枝數與姜球數、地上部鮮質量、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而與姜球直徑呈極顯著負相關;葉片數/分枝與姜球數呈顯著正相關;葉長與葉寬、根莖長、姜球直徑、單株產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葉寬與根莖寬呈顯著正相關;根莖長與姜球數、地上部鮮質量呈顯著正相關,與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根莖寬與姜球直徑呈極顯著正相關;姜球數與地上部鮮質量、單株產量分別呈極顯著和顯著正相關,與姜球直徑呈顯著負相關;地上部鮮質量與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表明植株高大、分枝多、葉片長、根莖長、姜球數多、地上部鮮質量大等性狀是高產生姜種質的特征。
表3 供試生姜種質12 個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表4),前4 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71.03%,基本包含原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可作為評價生姜種質農藝性狀的綜合指標。主成分1特征值為3.613,貢獻率最大(27.79%),其決定因素主要是單株產量,其次是株高、葉長、根莖長等,說明地上部生長旺盛、根莖較大是高產生姜的重要農藝性狀。主成分2 的特征值為3.331,貢獻率為25.45%,其中分枝數、單株產量、葉片數/分枝、姜球數載荷較大,說明植株分枝少、葉片少、姜球少,生姜的產量則低。主成分3 特征值為1.180,貢獻率為9.08%,載荷最高且特征向量值為正的農藝性狀為根莖寬,其次是姜球數、姜球直徑、根莖長,說明該主成分主要反映生姜根莖的相關信息。主成分4 特征值為1.130,葉片數/分枝貢獻率最高,載荷最大,說明該主成分主要反映生姜葉片的相關信息。
表4 供試生姜種質12 個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根據各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的不同,構建生姜綜合評價指數,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以平方歐式距離對種質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在平方歐式距離為5 處,可將33 份種質資源分為3 個類群(圖1)。類群Ⅰ包含了12 份種質,植株整體矮小、莖稈纖細、產量低,屬低產類型;類群Ⅱ包含了16份種質,其株高、葉片和產量等農藝性狀指標表現中等,屬中高產類型;類群Ⅲ包含了5 份種質,即G7(廣西大姜)、G14(渝姜1 號)、G21(泰國白姜)、G22(宜春大姜)、G31(貴州大黃姜),植株整體長勢強,莖稈粗壯,葉片大,單株產量高,屬于高產類型,其主要農藝性狀特征如下(數值均為調查數據的平均值)。
圖1 基于平方歐式距離的生姜種質聚類分析
渝姜1 號:葉色綠,株高103.8 cm,莖粗12.3 mm,分枝數20.3 個,葉長30.3 cm,葉寬3.4 cm,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略扁、指狀分支,根莖長29.1 cm,單株產量1 833.3 g。廣西大姜:葉色深綠,株高109.8 cm,莖粗14.4 mm,分枝數17.3 個,葉長32.4 cm,葉寬3.6 cm,根莖肥厚,姜球肥大,根莖橫長33.7 cm,單株產量1 866.7 g。貴州大黃姜:葉色深綠,株高111.1 cm,莖粗16.9 mm,分枝數14.0 個,葉長30.6 cm,葉寬3.0 cm,根莖肥厚,近圓柱形,根莖橫長29.6 cm,單株產量1 833.3 g。泰國白姜:葉色綠,株高113.8 cm,莖粗13.2 mm,分枝數17.0 個,葉長28.7 cm,葉寬3.4 cm,根莖呈佛手狀,姜指飽滿,根莖橫長30.5 cm,單株產量1 673.3 g。宜春大姜:葉色深綠,株高94.2 cm,莖粗13.4 mm,分枝數14.0 個,葉長30.3 cm,葉寬3.4 cm,根莖肥厚,姜球肥大,根莖橫長30.6 cm,單株產量1 435.6 g。
我國生姜栽培大多采用傳統(tǒng)地方品種,其命名往往帶有地方或民族特色,加之近年來因不同地區(qū)之間的頻繁引種而造成的生姜品種混亂,極易導致生姜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現象。因此,開展生姜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和遺傳多樣性分析,對利用誘變育種、倍性育種、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等生物育種手段培育生姜新品種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綜合分析了重慶市作物種質永川生姜資源圃保存的33 份生姜種質資源的表型性狀的遺傳多樣性,結果表明,各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指數在1.0~2.1 之間,平均為1.765,其中根莖長的遺傳多樣性指數最高,為2.1;分枝數的變異系數最高,達26.1%,說明這些性狀在不同生姜資源間遺傳差異較大,遺傳多樣性較豐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12 個農藝性狀間的關聯(lián)較為緊密,單株產量受多個農藝性狀的影響,尤其是株高、分枝數、根莖長、地上部鮮質量、葉長、姜球數,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徐坤和趙德婉,1994;李秀 等,2012;李倩 等,2020)。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前4 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71.03%,可作為生姜資源農藝性狀評價的綜合指標,其中決定第1 主成分的主要農藝性狀為單株產量、株高、葉長、根莖長、地上部鮮質量等。聚類分析結果可將供試的33 份生姜種質劃分為3 個類群,其中第Ⅲ類種質(廣西大姜、泰國白姜、貴州大黃姜、宜春大姜、渝姜1 號)植株高大、莖稈粗壯、葉片大、單株產量高,種質綜合表現最優(yōu),可作為選育高產品種的目標親本加以利用。
在育種過程中,親本材料的選擇應依據主成分分析進行排序,全面評估每個親本材料綜合指標的優(yōu)劣,依據制定的育種目標,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合理選配親本,以便盡快培育出高產、優(yōu)質、多抗的新品種。本試驗對生姜種質資源的主要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農藝性狀評價雖然簡單快捷,但極易遭受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并且反映的信息有限,難以根據農藝性狀來分析種質的遺傳背景。例如,韓春梅等(2013)研究發(fā)現了生姜收獲期的株高、分枝數和根莖產量受栽培模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為深入了解生姜種質資源,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品質分析、抗逆性鑒定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加全面、準確地對生姜種質資源進行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