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專欄作家假裝專家,低空觀察
9歲的少爺很興奮地告訴我:今天學校跳繩測試一分鐘跳了131個,達到個人最好成績!
為父當然是很興奮的,之前和少爺練了大半個月的跳繩。原來的標準似乎是八九十個就算及格的,后來體育老師突然加碼到120。于是,每天雷打不動練習、計時、拍視頻、看回放,父子倆跟著B站上的教學視頻一起糾正動作,眼瞅著他之前從一分鐘六七十個,到八九十個,再到破百,之后穩(wěn)定在120+。
我隨手把跳繩事曬了朋友圈,滿以為131是還算過得去的成績,想不到朋友孩子的“卷”已經(jīng)超出了我的想象:“你們老師好佛系,我們班必須要達到189個。”“我家娃一年級,老師要求130?!薄拔遗畠阂环昼?80個的,在他們班只能排名靠后?!薄拔覀円彩撬哪昙壧?00個。”
想了想,我到現(xiàn)在好像跳繩也達不到一分鐘189個,有一種“九漏魚”的慶幸,還好當年讀書早,不然小學都沒辦法畢業(yè)??墒?,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跳繩的合格標準應該在哪里?
后來和一幫家長一起復盤,這個“體育測試”和孩子升學什么的無關,只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評。按理說,既然是“體質健康標準”,測評的應是孩子的健康水準,但突然就“卷”了起來。
之所以跳繩、仰臥起坐的“合格線”被飆得那么高,是因為老師們不約而同地把滿分當成了合格線。有一位杭州的朋友說,學校要求人人必須每分鐘189個,而且每天要上傳打卡視頻,每次200個,超過1分10秒要重新打卡。
為什么要卡在189個呢?
這個朋友給了我一份評分標準:四年級的五項體質評分當中,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肺活量、50米跑,這4項滿分都是100分,而唯獨跳繩是120分,只有跳繩可以在滿分的基礎上再加20分,于是跳繩就成了各個學校之間爭奪的焦點——一分鐘189個,就是女生的滿分標準。
層層加碼、卷之又卷的跳繩,變成了一場沒有盡頭的鬧劇,已經(jīng)和孩子的健康無關。
1995年郭沫若老給“101中學”題寫校名,寓意“100分是不夠的,得考101分”,想不到幾十年之后體育老師的星辰大海已經(jīng)是120分。
按理說,國家相關部門制訂體質健康的測評標準,是有嚴格科學依據(jù)的,從統(tǒng)計上說,這個標準應該是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中間段應該成為大多數(shù),而100分應該是少數(shù),甚至是在所謂“6西格瑪以外”的小概率事件。
但是,如今各個學校卻把滿分當成了及格線,逼著所有的孩子往100分看齊,甚至往120分看齊。
當然,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身手矯健、體力驚人,個個都是體育健將,但這不科學,不符合基本的正態(tài)分布,也是對人的一種扭曲,人不可能是十項全能的。層層加碼、卷之又卷的跳繩,變成了一場沒有盡頭的鬧劇,已經(jīng)和孩子的健康無關,變成了學校之間,區(qū)縣之間、城市之間,特別是老師之間的KPI的大比拼。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體育能力也是如此,有的人天生運動神經(jīng)發(fā)達,三步上籃可以無師自通,娘胎里的DNA大放光彩。而有的人,再怎么刻苦學習,還是趕不上別人的“出廠設置”。
我這個曾經(jīng)的體育差生,特別能共情動作不夠協(xié)調、肌肉不夠發(fā)達的孩子,有些能力天花板是寫入DNA的。之前輔導少爺立定跳遠的時候,有一位1米7的高挑同事姐姐吐槽:當年高中立定跳遠,死活只有1米5,氣得當年體育老師發(fā)狠話,“你就是躺下都能過1米5”。但是,她就是做不到。不完美、有短板才是人類的真實啊。
卷海無涯,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