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城北初級中學 梁 園
初中生對寫作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不像小學生對寫作的感覺是不清不楚,寫不清楚事件的原委。初中生基本可以交代清楚事情發(fā)生的起因、經過、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像流水賬,這是為什么呢?文章看起來字數很多,但讀后感覺不充實,其原因在于素材積累不足,肚子里沒墨水??梢?,想要寫好記敘文一定要積累素材。
寫記敘文時,人物描寫可以為文章注入活力,這就像畫畫,如果只是看到了某處風景,僅畫出此處風景的花草樹木,好像少了點什么;如果添加一些人物,比如一家四口,這幅畫就有了內容,不再是一幅單調的寫景之作。寫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只單純地寫人,平面化地寫人,就像風景畫一樣單調。要寫出立體的人物,一定要積累人物素材,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人物,并從中提煉出人物的精神品質。
記敘文的描寫方法比較多,要從追求人物立體化的寫作方法著手,掌握多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寫作能力。例如,以“我的老師”為題寫作,可以加入一些關于老師神情、動作或者語言的內容,而并非簡單地介紹老師的特點。比如,“我的老師姓李,經常扎一條馬尾,忽然有一天她把頭發(fā)散了下來,大家都說真好看?!薄耙惶?,有位學生犯了錯誤,李老師將該生叫到辦公室,一臉嚴肅地訓斥他:‘這是第幾次叫你了,還都是因為同樣的問題!’”加入這些人物立體化的描寫立刻讓文章更加有生氣,情節(jié)也變得生動起來。所以說,描寫方法的積累和運用可以更好地提高作文質量。
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比如表情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中考時數十萬人同寫一個題目,考查的就是素材積累情況。比如題目是“我的老師”,有人寫“我的老師長發(fā)飄飄”,有人寫“我的老師嚴肅認真”,還有人寫“我的老師幽默風趣”……不同學生的腦子里儲存的內容不同,寫出的文章也不同,因此,要注意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學習完某篇課文,可以背一些精彩的寫人片段;讀作文書時,發(fā)現(xiàn)某個細節(jié)描寫很精彩,可以記下來,閑暇時拿出來翻一翻,寫作時也許能用得到。經過長期積累,寫作素材就豐富了,肚子里的墨水就充足了。
寫關于人物的記敘文,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寫這個人長什么樣,而且這樣的文章會顯得單調且沒有內涵,寫有關人物的文章,多是為了贊揚或者歌頌某人的品質,所以,不同人因為性格和生活環(huán)境存在差異,會形成不同的精神品質,這也是人物與眾不同的原因。例如,前文的“我的老師”,可以寫:“李老師平時很嚴肅,所以同學們都不怎么喜歡她,甚至在背后議論她。可能是習慣了,她從來都不搭理這些人。她對我們的作業(yè)要求嚴格,我們班在全年級的優(yōu)秀作業(yè)展評一等獎人選中占了5個;她對課堂紀律要求嚴格,在全市評課比賽中,成功斬獲了二等獎,李老師和我們班也因此成為全校名師名班……”通過這樣的描寫,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李老師敬業(yè)精神的贊揚和稱頌,也可以感受到李老師嚴謹治學的工作態(tài)度和人格魅力。但如果只寫李老師的外貌、性格特點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平平無奇,長篇大論,我們反而會覺得是在湊字數。如果中考作文占30分,那么看在文章篇幅的情面上,最多能給15分,顯然,這個分數不盡如人意。因此,寫人時要滲透一些有關人物品質的內容,提高作文水平。
寫記敘文離不開抒情,以“我的老師”為例,如果只是空泛地寫一些老師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那么大多數讀者會不感興趣,因為讀者是以讀故事的心態(tài)閱讀,讀故事只是圖個新鮮感,一個故事讀一遍覺得挺有意思,前提是這個故事得有意思,有什么意思呢?就是關于老師的事例要有趣或足夠吸引人,換言之,沒有深度或者沒有內容的文章基本沒有吸引力。以“我的老師”為例,如果單純地通篇寫一件事,就不能全面體現(xiàn)人物的特點;如果能添加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內容,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想要寫出吸引人閱讀的記敘文,先要明確寫作目的是什么,是贊揚、敬佩,還是諷刺?帶有感情色彩的記敘文會讓人手不釋卷,讀一遍有讀一遍的味道,讀一遍有讀一遍的韻味。
要寫出世間萬物的靈性,要在生活、學習中去積累素材,這樣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比如一篇文章要求寫600字,如果只寫一件事,將事情的原委說一遍,只有300字,那么剩下的300字怎么辦呢?為了完成任務,想盡辦法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夠字數了,作文交上去,老師批閱:“流水賬,重寫!”拿回文章后頭都大了,又開始犯愁怎么寫,如果用原來的開頭老師再讓重寫怎么辦?絞盡腦汁,耗費了好幾個小時,才寫了100多字的開頭。這樣做平時可以,考試的時候恐怕不行。所以,平時注意積累素材,寫作的時候就有話可說了。
記敘文不難寫,難的是要掌握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素材充足,要養(yǎng)成好的閱讀和學習習慣,不斷充實素材庫,這樣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不費吹灰之力,文章也會更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