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考靜 徐景炎 武世煊 楊迪 攸越 楊尚源
(1.山西清源環(huán)境咨詢有限公司 山西 030012 2.太原市環(huán)衛(wèi)產業(yè)管理中心 山西 030002 3.浙江卓錦環(huán)??萍脊煞萦邢薰?浙江 31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生活垃圾的堆疊不僅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會危害人類健康。因此,探尋高效、安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勢在必行。隨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非正規(guī)垃圾填埋場的封場停用,衛(wèi)生填埋正逐步成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不可替代的主要途徑[1]。
目前,我國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采取的環(huán)境保護措施主要包括防滲、壓實及覆蓋等,但填埋高差較大、填埋廢氣較多、滲濾液成分復雜仍對填埋場的安全運行有巨大威脅,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風險[2-3]。本文以山西省某垃圾填埋場為實例,分析評價了該填埋場運行過程存在的環(huán)境風險,以期為國內正規(guī)垃圾填埋場地下水風險的管控提供較為科學的依據。
該垃圾填埋場(簡稱“該場”)位于溝谷區(qū),兩側為黃土梁峁,溝谷區(qū)內淺層地下水水位較低,梁峁區(qū)的淺層地下水向溝谷徑流,徑流特征主要是沿溝谷由東南向西北徑流。溝谷區(qū)內含水層主要為全新統(tǒng)Q4含水層,滲透系數約1~25m/d,受污染的地下水主要在此含水層中遷移轉化;兩側黃土梁峁區(qū)潛水主要賦存于中上更新統(tǒng)(Q2+3),滲透系數較小,約0.3~0.003m/d,對地下水向兩側梁峁區(qū)的擴散起到阻隔作用。
該場為規(guī)范性填埋場,總有效庫容約1225萬m3,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運行期為2008年6月—2014年7月,有效庫容約為350萬m3;二期工程運行期為2014年7月—2020年9月,有效庫容約為875萬m3。該場設計填埋量3000m3/d,實際最高填埋量約8000m3/d。
該場建設時場底和邊坡均設置有效的防滲措施,并設置3m寬多級錨固平臺,填埋區(qū)頂部外側為永久性截洪溝。采用主動導排方式導排填埋氣體,并配有滲瀝液導排系統(tǒng)。
垃圾滲濾液[4]一般為黃褐色或灰褐色,并伴有強烈惡臭,會使人產生惡心、尿血、頭暈等癥狀[5]。滲濾液若進入水體,會嚴重破壞填埋場及周邊水環(huán)境[6]。
垃圾填埋處置主要分為好氧與厭氧分解。當含氧量較高時,有機物降解以好氧分解為主,即通過好氧微生物將有機物轉化為CO2和水等;當氧氣消耗殆盡時,起主導作用的厭氧微生物將有機物轉化為CH4、CO2及H2S等混合性氣體(填埋氣)[7]。若處理不當,易發(fā)生火災和爆炸事故[8]。
2015年底,該場二期工程垃圾壩預留雨水管壩內側管口脫裂,垃圾滲濾液溢流而出。事故發(fā)生后立即對溢流管口增加管箍與閘閥封堵,有效控制了外溢險情。在場區(qū)下游500m處筑起臨時擋水堰,有效防止了滲濾液流入下游河流。經風險評估表明,該場對地下水的污染沿溝谷向下游呈條帶狀分布,從填埋場至下游沿河道約2533m的溝谷內第四系淺層含水層形成污染帶,污染源滲流路徑終止于地表水體。該填埋場共設置5個監(jiān)測井,其中1#為本底觀測井,2#、3#為擴散井,4#、5#為污染監(jiān)測井(圖1)。由數據分析可知,地下水1#、2#、3#觀測井各因子濃度均未有較大變動,而4#、5#觀測井數據嚴重超標。主要超標因子為NH3等。對比事故前后,該場區(qū)域地下水中重金屬Hg、Cu、Pb均能夠達標(表1),說明該場處理生活垃圾產生的重金屬含量較少,重金屬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小。
圖1 地下水監(jiān)測井布點圖
表1 4#、5#監(jiān)測井重金屬濃度變化情況 單位:mg/L
2016年該場進一步實施了風險管控措施,主要包括積存滲瀝液外運、垃圾壩維護、二期邊坡防滲系統(tǒng)防護、一二期庫區(qū)防滲銜接、原一期滲瀝液處理系統(tǒng)提升改造等。
本文利用Modflow軟件在滲濾液泄漏事故是否采取措施兩種情景下,對滲濾液中的特征污染物NH3、Hg在地下水環(huán)境中的溶質運移情況進行了預測(4#、5#監(jiān)測井)。
由圖2、圖3可知,滲濾液泄漏對地下水的污染隨水流方向向下游擴散。在采取緊急措施后,NH3及Hg污染暈最大濃度也較未采取措施情況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是從源頭及過程中進行及時的風險管控,減少了進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含量。由監(jiān)測數據可知(表1),Hg的監(jiān)測值未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Ⅲ類標準限值,主要是因為污染物需穿過土壤層再到含水層,而土壤對Hg等重金屬有較強的吸附解析作用[10],同時,重金屬在土壤中還會發(fā)生絡合螯合等反應,進一步降低了進入地下含水層的重金屬濃度。
圖2 氨氮運移平面濃度分布
圖3 汞運移平面濃度分布
本次研究還收集到4#、5#觀測井發(fā)生泄漏事故前后近年來的監(jiān)測數據并對該數據進行了分析。
根據數據分析圖可知(圖4、圖5),填埋場在發(fā)生滲濾液泄漏前,地下水中NH3、NO3-N濃度均能夠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Ⅲ類標準限值,說明該垃圾填埋場正常工況下,所采取的防滲措施是可行有效的。在發(fā)生滲濾液泄漏事故之后,5#地下水觀測井氨氮和硝酸鹽等污染物濃度明顯增大,分析原因主要是管口脫裂后,垃圾滲濾液經破損的防滲層以及包氣帶垂直滲入到地下含水層,污染物質在地下水對流—彌散作用下,隨水流方向擴散,導致泄漏點下游地下水中氨氮和硝酸鹽氮等污染物濃度升高。由于4#監(jiān)測井位于污水處理區(qū)北側,非滲濾液漫流區(qū),因此,受污染事故影響程度小于5#井。
圖4 氨氮隨時間推移濃度變化
圖5 硝酸鹽隨時間推移濃度變化
由圖4可知,2019年5月后,5#井NH3和NO3-N的濃度不斷下降,到2020年8月,該監(jiān)測井地下水中NH3、NO3-N濃度均能夠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Ⅲ類標準限值。主要原因在采取風險管控措施之后,大量積存滲瀝液被抽取外運,從源頭減少了污染物下滲;同時,加強垃圾壩以及邊坡防滲系統(tǒng)的維護,也有效隔絕了滲濾液的垂直入滲,減少含水層中污染物含量。此外,在地下水對流—彌散作用以及水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下,進一步降低了含水層中NH3等污染物的濃度。
綜上所述,填埋場在發(fā)生滲濾液泄漏事故情況時,及時采取管控措施能夠有效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隨著風險管控的加強,庫區(qū)內滲濾液液位不斷下降,NH3、NO3-N等污染物濃度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充分說明了科學的環(huán)境風險管控是必要的。
目前,從我國的實際情況能夠看出,垃圾填埋場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環(huán)境風險。因此,選擇科學合理的環(huán)境風險管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強化防滲等措施的建設,從源頭降低發(fā)生環(huán)境風險的可能性;加強環(huán)境風險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從過程中減少環(huán)境風險的產生。此外,一旦出現環(huán)境風險應采取及時有效的管控方法,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