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景 馬一銘 何嘉琳 章 勤 趙宏利 王素霞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月經病是指月經期、量、色、質的改變,以及經行前后伴隨頭痛、腹痛等癥狀的一系列疾病[1],其種類繁多、治法各異,位列經帶胎產婦科四病之首。浙江何氏婦科傳承百余年,第四代傳人何嘉琳在強調臟腑經絡辨證和審因辨病論治的同時,對應卵泡發(fā)育、排卵、黃體形成和退化一系列生理變化,提出順應女性月經周期陰陽消長規(guī)律,將月經周期分為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行經期四個階段,將何氏調沖十法融入其中,化繁為簡,靈活多變;第五代傳人章勤將藥對配伍融入到理法方藥治療中,師古法而不泥古方,療效顯著。筆者作為何氏傳人,略述何氏婦科調經周期用藥特點,以饗同道。
卵泡的發(fā)育始于始基卵泡,歷時數月成為竇前卵泡,而竇前卵泡發(fā)育到成熟卵泡經歷持續(xù)生長期、指數生長期,共需85天,跨越3個月經周期[2]。經后期實際是卵泡生長的最后階段,月經第5~13天,卵泡被募集后不斷增大、成熟。此期位于行經期后,正逢血??仗?,亟待補養(yǎng)填充,故何氏強調以補養(yǎng)精血、滋養(yǎng)卵泡為主,方藥仿劉氏四二五合方進行加減。方中覆盆子、菟絲子、女貞子、枸杞子、黃精補腎益精,滋養(yǎng)陰液;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滋陰養(yǎng)血;黃芪、太子參、白術益氣健脾,既有以氣的溫煦、推動、升發(fā)之力促進卵泡增大之意,又能健脾護衛(wèi)中州。全方旨在養(yǎng)血益陰、補腎填精,促進卵泡生長發(fā)育。若氣虛崩漏者,參芪加量以求氣足方能行固攝之能,再加烏賊骨、茜草炭、藕節(jié)等收斂止血;若出血日久,入里化熱,可加入制大黃、蚤休、紅藤等清熱解毒;若陽虛崩漏者,可用溫陽止崩湯(炙黃芪、黨參、熟附片炭、炮姜炭、生地炭、鹿角膠、三七粉、熟大黃炭、血余炭、仙鶴草)溫經壯陽,固攝沖任;若痰濕內盛而見形體肥胖、咽中有痰、胸悶肢倦懶言者,以雞內金、白芥子、蒼附導痰湯等清化痰濕之品,再酌加四二五合方,一消一補,補而不膩;若血熱內盛見月經先期、經期延長、崩漏者,可用涼血清海湯(桑葉、地骨皮、丹皮、生荷葉、槐米、玄參、紫草根、生白芍、生地、旱蓮草、炒玉竹、甘草)涼血清熱,滋陰固沖。
經間期在月經第13~15天,此時卵泡液急劇增多,卵泡腔增大,成為格拉夫卵泡。同時,雌激素指標升高,促黃體生成素(LH)峰、LH/促卵泡生成素(FSH)峰的出現(xiàn)促使卵泡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及排卵孔的形成,使得卵細胞和它周圍的卵丘顆粒細胞一起被排出。何氏認為,“氤氳之時”陰盛至極,重陰必陽,此時應溫腎活血以順其勢,保持沖任氣血流通,方利于排卵。方藥常選何氏麟珠丸(鹿角片、仙靈脾、菟絲子、覆盆子、細辛、炙蜂房、當歸、川芎、枸杞子、巴戟天、石楠葉、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紫河車)。方中紫河車血肉有情之品填補奇經,蛇床子、韭菜子、巴戟天、仙靈脾、紫石英等溫腎助陽,菟絲子、枸杞子、覆盆子、當歸、川芎等滋腎填精、養(yǎng)血調沖。原方煉蜜為丸,淡鹽湯送服,旨在溫腎益精促排卵,用藥峻猛,故緩緩圖之。若改為湯劑,則藥物太過溫熱,需要酌情加減。痰濕型多囊卵巢綜合征者可加入蒼術、茯苓、澤蘭、石菖蒲、雞內金、白芥子,既能理氣活血,又能化濕開胃、豁痰開竅以利排卵;未破裂卵泡黃素化綜合征等頑固性不排卵者,可加入皂角刺、路路通、紅花、桂枝、三棱、莪術、防風等溫經活血、疏風通絡之品。
經前期為月經第14~28天,約持續(xù)14天,若無受精,黃體在排卵后9~10天開始退化,完全衰退后月經來潮;若受精則轉變?yōu)槿焉稂S體,促進胚胎著床、發(fā)育。何氏認為,此期陰消陽長,但根據是否受孕,用藥有別。
若在氤氳之時,兩神相搏,陰陽和合者,受精卵在輸卵管壺腹部形成,一邊分裂,一邊向宮腔移行,直到受精后第4日進入宮腔。在此過程中,若女子脾腎氣虛,氣機推動乏力,或少腹瘀滯,胞脈、胞絡不暢,均將導致孕卵無法及時送達子宮,以致種植在輸卵管或宮角成為異位妊娠。故何氏在此期用藥以健脾補腎、益氣溫陽為主,稍佐理氣為輔。以黃芪、黨參、太子參健脾補中、益氣升陽,加強溫煦推動之力;菟絲子、杜仲、巴戟天、桑寄生等補腎溫陽助孕;枳殼、陳皮、川芎加強理氣行氣之力。全方既有補腎溫陽,促進孕卵發(fā)育成長之意,又有益氣、理氣,推動孕卵向胞宮運行之功,一補一行,一靜一動,溫腎通絡以助受孕。
若無受精者,黃體形成,其體積和功能達到高峰后開始退化,轉化為白體。何氏認為,女子氣有余而血不足,其性易憂思抑郁,經歷經孕產乳,更易肝氣郁結,導致痛經、經前頭痛、乳脹等疾病。故在此陽長陰消之時,貴在補腎舒肝、溫通氣血。遣黃芪、白術、黨參健脾益氣;巴戟天、石楠葉、仙靈脾補腎溫沖;當歸、川芎、熟地、赤芍養(yǎng)血活血;柴胡、八月札、香附、郁金疏肝理氣。若濕熱內盛、血瘀胞絡導致輸卵管積水、慢性盆腔炎者,可加紅藤、制大黃、敗醬草利濕解毒祛瘀,三棱、莪術、路路通、皂角刺活血通絡;若肝血虧虛、虛陽上越導致經前頭痛、經行嘔吐、圍絕經期綜合征者可選何氏定嘔飲,方中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血,石決明清熱平肝,砂仁、陳皮理氣止嘔,桑葉清熱止暈,滋燥涼血;若膜樣痛經者,加血竭、煅花蕊石、山楂等化瘀通經。
行經期相當于月經第1~4天。此期子宮內膜功能層崩解脫離,變性、壞死的內膜與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經血。何氏認為,此期重陽轉陰,胞脈充盛由滿而溢,理應活血通經。用藥以桃紅四物湯加減。處方當歸、川芎、赤芍、熟地養(yǎng)血活血;桃仁、益母草、紅花活血通經;柴胡疏肝理氣。若宮寒痛經者,加入何氏溫胞湯(淡附片、肉桂、淡吳茱萸、當歸、川芎、制香附、廣木香、延胡索、烏藥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若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癥者,加入何氏化膜湯(血竭、焦山楂、煅花蕊石)化膜消瘀、散結鎮(zhèn)痛;若月經過多、崩漏者,加入何氏血竭化癥湯(血竭、三七粉、五靈脂、制大黃、制沒藥、片姜黃等)活血散結、破瘀消癥。
周某,女,26歲。初診:2018年2月10日。主訴:月經周期紊亂4年?;颊?014年人工流產術后體重增加10公斤,月經周期延后,40~60天一行,量時多時少,行經10~14天不等,自測基礎體溫(BBT)均單相體溫。3年前外院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斷續(xù)人工周期治療。末次月經2018年1月6日,量中等,無痛經,淋漓14天方凈。刻下形體肥胖,咽中有痰,咳之白稀,舌淡胖、苔薄、邊齒痕,脈細。證屬痰濕內盛,此時月經愆期未至,故治宜化痰利濕,活血通經。處方以溫腎滌痰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用藥:丹參、赤芍、茯苓、仙靈脾、雞血藤、川牛膝、覆盆子各15g,制黃精20g,澤瀉、澤蘭、制半夏、香附、郁金各10g,當歸12g,菟絲子、益母草各30g,桃仁、紅花各6g。7劑。水煎,1日1劑。并囑病人少食多餐,適當運動,降低體重。二診:2018年2月17日。自述月經仍未來潮,BBT單相。繼續(xù)化痰活血通經。上方去菟絲子、川牛膝、覆盆子,加川芎10g以行血中之氣,再服7劑。三診:2018年2月24日。自述末次月經2月18日,量少,2天后轉多,色黯紅,伴少量血塊下,無明顯腹痛等。查血基礎性激素FSH 6.41IU/L,LH 8.51IU/L,雌二醇(E2)44pg/ml。此時經后期將至,故治以益氣固沖止血,溫腎化痰調經。處方:當歸12g,川芎、香附、郁金、炒白術、茯苓、澤瀉各10g,制首烏、枸杞子、仙靈脾、白芥子、烏賊骨、黃芪、懷牛膝、焦山楂各15g,雞內金、黃精各20g,茜草炭6g。7劑。四診:2018年3月3日。末次月經2月18日,月經量少,黯褐色,淋漓至今未凈,上方去懷牛膝,加覆盆子12g,菟絲子、烏賊骨、茜草炭各15g,滋腎填精,促進卵泡發(fā)育的同時收斂止血治療。五診:2018年3月10日。自述月經淋漓半月方凈,咽中痰略減少,BBT仍單相。故去烏賊骨、茜草炭,加用丹參、赤芍各15g,蛇床子6g,活血通經,溫陽以促卵。六診:2018年3月17日。BBT已升高2天,清帶已下,喉痰減少,體重較前減少1公斤。上方去蛇床子、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加巴戟天10g,石楠葉、川牛膝各15g,溫腎通絡。七診:2018年3月24日。BBT已升高9天,月經將至,乳房脹痛,治以疏肝化痰、活血通經。處方:柴胡、香附、茯苓、澤瀉、澤蘭各10g,生雞內金、蒲公英各20g,白芥子、赤芍、生蒲黃(包)、川牛膝各15g,紅藤、敗醬草、益母草各30g,桃仁、紅花各5g。5劑。八診:2018年3月31日。末次月經3月28日,量中等,乳脹已消。治擬益氣固沖止血,滋腎填精促卵。處方:黃芪、香附、茯苓、龜甲、制大黃、山萸肉、丹皮、蚤休各10g,太子參、生雞內金各20g,白芥子、紅藤、焦山楂、烏賊骨、生地炭各15g,茜草炭6g,服藥5劑后,月經已止。繼續(xù)周期用藥3月,均可見雙相體溫,月經逐漸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