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岱
一轉眼,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即將來臨。每一位高三學子正為夢想的綻放全力以赴。高考,是牽動社會神經的大事件,其間,嚴格的考場紀律、良好的運輸服務保障工作也是助力考生安心考試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一切,只希冀每一個踏上“戰(zhàn)場”的學子能不負青春。現(xiàn)代人生活環(huán)境這么優(yōu)越,尚且如此辛苦,那么在古代,古人們?yōu)榭荚嚫冻龅男难潜仨毷鞘栋俦兜陌。?h3>唐代考場紀律太過嚴格,有人當場棄考
提起考試這件事,我們現(xiàn)代人只要操心考的內容會不會,就算是去外地考試,最多也就是買張高鐵票,橫豎都好解決??扇羰菗Q成古人的話,參加一次考試,簡直是要脫掉一層皮。
他們在近乎是“窮游”的狀態(tài)下一路跋山涉水去趕考,其間還得見縫插針地溫書,好不容易歷經艱難來到考場,嚴格的考場紀律更是令人崩潰。
站在考場外等待時,古代考生通常顯得有些狼狽。因為他們不僅要帶考試所需要的筆墨紙硯,還得帶上干糧席子,鍋碗瓢盆,有的考生甚至還會扛個方便寫字的家具去。可就算準備得再充分也沒用,古代考場紀律嚴格,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只能扛著單席進入考場,下雪天也只能坐在鋪著單席的地上。
所有考試的艱辛都能忍,唯獨一件事讓許多考生備感辛酸。那就是考試前的搜檢,幾乎每個參加過考試的人都要吐槽。考場把門的胥吏通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大聲呼喚舉人的名字,粗暴地搜索他們的衣服、物品。只要發(fā)現(xiàn)有點不對勁,立刻毫不留情地將考生驅逐出去。
這多少有點傷害讀書人的自尊心,于是唐朝出了一個猛人李飛,直接選擇了棄考。據(jù)杜牧《樊川文集》中記載,這位叫李飛的考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在他參加禮部考試時,胥吏大聲呼喊了他的名字,查驗過文書后,就讓他進去了。這時李飛反而擰巴起來,憤世嫉俗的他反問道:“如是選賢耶?即求貢,如是自以為賢耶?”說完后,李飛揮一揮衣袖,扛著行李回去了。猛人就是猛人,李飛在棄考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戡()”,搞起了文學批評,名聲大振。
當初李戡因考場的胥吏大聲呼喊其姓名而感到難堪,可他要是生在宋代,估計能被氣到吐血。因為宋代對于進入考場的搜檢更加嚴格,甚至還設置了監(jiān)門與巡鋪官,專門用來監(jiān)守、巡查考場紀律??忌鷤冊谌雸鰰r,要解開衣服接受檢查。后來,宋真宗認為解衣檢查有失取士之體,才停止了解衣這項措施。
除此之外,相應的防作弊措施也在不斷升級。我們現(xiàn)代人進入考場常在喇叭里聽到的“請考生按位就座”就是從宋代開始的。不過,宋代最有名的防作弊手段莫過于實施彌封(糊名)、謄錄制度,影響也最大。
說起彌封、謄錄制度,簡直是太嚴格了,嚴格到蘇東坡居然打賭打輸了!這個故事還得從一個叫李()的說起。李是蘇東坡看好的人才。有一年李去參加省試,剛好蘇東坡是主考官。在判卷子的時候,蘇東坡對著一份試卷呵呵傻笑,心里特別高興,在試卷上手批數(shù)十字。大概覺得這樣還不過癮,他又跑去跟黃庭堅說:“這一定是李的試卷!你看看,多么優(yōu)秀!”
黃庭堅認為這可不一定,蘇東坡卻信心滿滿,于是倆人就打了一個賭。結果等到拆封對號的時候,蘇東坡有點無語,因為那份試卷的主人是章持,他以為的李壓根就沒有被錄取。更凄慘的是,李雖才華橫溢,卻考運不濟,終身都沒有及第。
當克服了一切有關于考試的困難,坐在考場準備答題時,古代考生與我們現(xiàn)代人都將面對同一個靈魂拷問:這考卷上到底寫的是什么?為什么我沒復習到的部分都出現(xiàn)了?
這種一頭霧水的考題往往是唐代的經帖、宋代的墨義,相當于現(xiàn)代的填空題。就拿唐代的經帖來說,考題主要是為了考查考生們對于經典知識的熟悉程度,但出題方式好聽點叫“刁鉆”,憤怒點叫“缺德”!這種考題一般是遮掩經書的前后文,只留下一行,裁紙為帖,帖去其中幾個字,考生要把這幾個字寫出來。宋代的墨義也沒好到哪里去,內容燒腦程度與唐代相當。這些試題,想要回答上來,必須要死記硬背。
諸科考試僅止于此,更多要靠人的記憶力。而進士科有開放型試題,除了經帖、墨義外,還考詩、賦、論,這樣不僅不用完全死記硬背,還可以發(fā)揮一下文學才華,更重要的是,進士科更受重視,所以當時的考生大多數(shù)會選擇進士科。
不過,就算是進士科的開放型試題也不是那么容易考過的,因為細化到答題與判卷的標準,依然要殺死考生們的腦細胞。詩賦必須遵守一定的寫作規(guī)格,譬如對偶、音律、韻腳等,到處都是“扣分點”。尤其是韻腳,一旦落韻,就直接“掛科”。據(jù)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大才子歐陽修十七歲時在隨州參加解試,即“以落官韻而不收”。
除了這些條條框框的答題要求以外,古人跟我們一樣,也在找答題套路。套路雖常被詬病,但考試的時候,手卻很誠實,畢竟“一分一操場”。南宋中期,曾流行過一種套路作文,被稱之為“永嘉文體”,主要是借經義結合史事來發(fā)揮對于政制與政事的意見,討論如何可以讓國家治理得到實效。只要能學會這種文體,雖不一定得高分,但能減少“掛科”的幾率。
有人為了考試愁得脫發(fā),也有人考試就是為了去搞笑。在微博、朋友圈里,常常會看到一些老師把奇葩答卷貼上來,然后評論區(qū)一片“哈哈哈哈哈”。你以為古代的讀書人都是老學究或文弱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搞笑起來,一點都不比現(xiàn)代人的腦洞小。
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圣嘆就因為奇葩答卷上過“熱搜”,還不止一次。第一次上熱搜,也是他初次參加考試,試題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边@道題的主旨顯然是懷才而莫展,正常人就算理解錯了,最多也就是寫上幾句奇葩的話,但金圣嘆不同,他跨學科,直接將其當成藝考。據(jù)說,金圣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外加一把剃刀,對此他的解釋是“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金圣嘆第二次上熱搜的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金圣嘆在試卷上連寫了三十九個“動”,他解釋道:“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边@跟寫一篇500字作文,然后全文為“我的媽媽非常非常非常非?!浅F痢庇惺裁磪^(qū)別!原來,“廢話文學”的鼻祖乃金圣嘆??!
可見,無論多么重要的考試,最后總能碰到幾個搞笑的奇葩,或許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有喜有悲,有難有易。生活如此,考試亦如此,古人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下,尚且能堅持苦讀,艱難趕考,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考試,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呢?
(秦笑賢摘自2022年1月12日《北京青年報》,本刊有刪節(jié),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