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寫作的時候,學生總會有這樣一個苦惱:積累了許多素材,但是寫作時卻找不到合適的。于是學生就會問:怎樣才能讓素材為己所用呢?這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真正好素材”的標準:多用、小眾。
所謂“多用”,是指一個素材,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談,因此它可以適用于多種觀點。所謂“小眾”,就是指素材中的人物或者事件,并不是多數(shù)人知道的,因為一個素材成為文章的論證材料時,如果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就失去了“論據(jù)”的新鮮度,就像父母每天都拿老掉牙的故事來教育我們一樣,我們也不喜歡聽。
如果一個素材具備了這兩個特點,每次寫作時,我們似乎都可以使用,它就是一個好素材!《青年文摘》每一篇精品文章都值得我們從多角度去思考,從而形成一個個“多用且小眾”的高質量素材。
就以《李端:跳得最遠的盲人,點燃了北京冬殘奧主火炬》這篇文章為例,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深入了解這個人物的經(jīng)歷后,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人身上有好多點可以作為我們以后論證的依據(jù)。比如從他早年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提取出一個觀點,就是“逆境與堅持”。因為一個失效的滅火器爆炸,李端在最年輕、最有前途的時候失去光明,這對誰來說都是一個逆境。更重要的是,父親不久之后就胃癌去世,而母親也一直走不出自己的心理陰影。從自我發(fā)展、家庭環(huán)境來說,李端都處在人生逆境之中。處在逆境中如何走出逆境,李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比如說文中寫到一件小事:當他住院的時候,有一個病人跳樓了,但是第二天醫(yī)院依然要正常地上班,這個社會依然要正常運行?;钪攀怯绊懮鐣淖钪饕耐緩?,而死去可能意味著一無所有。所以,面對人生的逆境,死去或者逃避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活著并且活出精彩才能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意識到這一點,人無論何時都應勇敢地挑戰(zhàn)逆境,活出自己的價值。
第二點,我們可以談勇氣。首先可以談李端面對逆境的勇氣;其次,訓練的時候,自己前面一無所知,看不見任何東西,每一步都可能意味著是威脅,他敢不敢邁出去,這也是勇氣。再者,李端原先打籃球,脾氣很暴躁,現(xiàn)在要挑戰(zhàn)自己的性格,改變自己的性格,把暴躁變得平和下來,寧靜下來,這也是勇氣。所以,所謂勇氣,其實就是面對一個未知的或者已知卻無法更改的事實,是否有勇氣去改變。因此,李端的身上,我們就可以論證什么是勇氣這個論點。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李端的經(jīng)歷來證明人要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所謂極限,往往是自我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尼可·胡哲曾經(jīng)有一篇演講稿叫《人生不設限》,李端的故事就是一個不給自己人生設限,不斷挑戰(zhàn)、不斷突破極限的最好例證。
這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之所以成功,或者他之所以能夠感動我們,他身上的價值一定不是一點,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如果只是發(fā)現(xiàn)人物身上的一個閃光點,將其作為素材,就很容易造成一個人物只能論證一個觀點的現(xiàn)象,這是對素材的極大浪費。而你如果有類似情況,也反映了你并沒有深入閱讀文章,需要對自己的閱讀進行檢視。
同樣的方法,大家還可以去讀一讀《谷愛凌每天睡10 小時,是真的嗎》這篇文章,它列舉了大量的例證,這些例證從不同的職業(yè)角度、不同的切入點證明最好的自律不是堅持工作,而是休息。這樣的角度就很新穎。而經(jīng)過一番深入閱讀,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律與誘惑的關系、自律與壓力的關系、自律與休息的關系等多個角度。
《青年文摘》精選的文章,每一篇都值得細細品鑒,你會發(fā)現(xiàn)里面充滿著歲月各種復雜的滋味,有甜,有酸,也有苦澀,更有永久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