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剛,袁華斌,管蘭生
(1.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漳州 363105;2.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101)
植物染色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生長的植物各部位萃取染液對織物、皮革等被染物進行染色的工藝,也稱為“草木染色”。隨著國家振興傳統(tǒng)手工藝的相關政策實施和人們環(huán)保意識逐漸增強,植物染色工藝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成為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焦點。伴隨著對植物染色的深入研究,植物染色的載體應用創(chuàng)新成為限制其發(fā)展的很大因素,從竹木材染色工藝入手,在分析植物染色工藝的基礎上,通過植物染色工藝對竹木板材的實驗,驗證植物染色在竹木材質上的可行性,并進一步將植物染色工藝應用在竹木家具的創(chuàng)新設計中。
關于植物染色的研究主要包含染色工藝、審美特征、應用載體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
在染色工藝方面,主要是針對不同植物染料在不同的染色條件下對不同織物染色特性的研究,還有部分針對植物染色傳統(tǒng)工藝的復原研究。如趙龍濤[1]等研究染色方法、媒染劑種類和用量、五倍子染液用量等對羊毛染色的影響,并測試染液對羊毛染色的色深值、顏色特征值和染色牢度;楊建軍[2]等通過對日本柿黑染和中國莨紗綢泥染的染料和染色工藝進行梳理分析,得出兩種染色工藝的共性形成和個性顯現;毛選波[3]對橡斗染色工藝進行復原,確定了色彩的大致范圍,具有一定的開發(fā)和應用價值。
在審美特征方面,主要針對植物染色的工藝流程、制作工具、染色效果、圖案呈現等方面進行造物思想和文化內涵的挖掘。如譚茗月[4]從水墨語言和藍染出發(fā),將藍染、水墨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進行充分解讀,并將水墨語言融入到藍染技藝以表達水墨和藍染的獨特性;任進[5]在圖案的選材、構圖、色彩和圖案的寓意上分析研究了貴州布依族傳統(tǒng)楓香染藝術特征。
在載體應用方面,根據植物染色的特性,在不同材料和載體上采用不同染色方式、設計方法、設計元素的形式創(chuàng)新。如李文君[6]等通過藏戲傳統(tǒng)元素在皮革制品中的扎染創(chuàng)新應用,為現代皮革制品設計提供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徐婭丹[7]通過挖掘莨紗綢的文化內涵特色,將面料結構、色彩、藝術等文化基因應用到室內家具產品設計中,探索以莨紗綢文化基因作為支撐的創(chuàng)新路徑;賀英[8]通過點滴、拓印、紙漿等實驗探索茶染肌理的發(fā)展變化,通過設計實踐驗證茶染肌理在設計中變化與延展的多種可能性。
以上植物染色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織物載體染色,主要材料為植物纖維棉、麻、紙張等,基于植物纖維染色能夠結合染色對象特性形成形式多樣的肌理和色彩層次感,創(chuàng)新載體多集中在服裝服飾、家紡用品、家居用品、紙張創(chuàng)意設計等,表現形式大多都是以織物為主,織物染色的應用創(chuàng)新局限較大,也有針對植物印染工藝和特性進行相關的載體創(chuàng)新,通過對印染媒介材料的跨界研究,將新型材料、多重工藝、多重維度表現應用防染藝術中,探索防染藝術形式語言的跨界特征,對植物印染的創(chuàng)新應用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伴隨著技術和人們審美標準的多樣化發(fā)展,為了能夠使印染呈現出多種形式,在當今社會形成了較多的染色方式,通過對傳統(tǒng)印染工藝和現代染色方式進行梳理研究,可以按照對織物處理方式和對染液處理方式對染色工藝進行分類,織物處理方式染色工藝主要有蠟纈、夾纈、絞纈、灰纈等,染液處理方式染色工藝主要有潑染、拓然、蒸染、冰染、套染、混染、吊染等,對織物的處理主要是應用防染技術,染色之后在織物上呈現預設圖案,對染液的處理主要是對染色順序、染色介質、染色環(huán)境等條件變化形成色彩和肌理變化等效果[9-11]。
兩類染色工藝都可以通過媒染方法的介入,起到固色和改變顏色的作用。植物中所含色素成分復雜,同一種植物在相同的染色條件下也會有所差別,同時還受到植物染料生長地、氣候、采集時間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媒染劑的介入可以使織物染色發(fā)生豐富的變化,同時增加植物纖維的上色率和提高色彩牢靠度。常用的媒染劑有草木灰、醋酸鐵、醋酸鋁等,媒染劑在染色過程中介入順序不同,染色效果也會有差別,目前根據染色方法和媒染劑的介入可以分為同色同媒、同色多媒、多色同媒、多色多媒、混色同媒、混色多媒等染色方式,結合對織物的處理方式和對染液的處理方式,媒染劑極大地擴展了織物染色的色彩多樣性。
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可持續(xù)綠色材料的利用成為各國建設發(fā)展的重要選擇,竹木材憑借再生性強、重量輕、環(huán)保、強重比大的特點被廣泛應用在家居產品中。目前大部分家居產品都是以速生材為主,紋路單一、材色單一的特點無法對消費者產生長效情感刺激,在木質家具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為了能夠通過木材顏色對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兼顧產品審美特征和功能特征,竹木材染色是提高木材視覺效果的常用手段。
竹木材的植物纖維多孔性為其染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進而使竹木材的材料屬性得以擴展。竹木材染色主要有模仿名貴木材色彩、掩蓋材料缺陷、凸顯材料肌理、增加木材表面裝飾等功能。
對木材表面染色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基于化學染料基礎上的染色工藝。王敬賢[12]等通過工業(yè)用低鹽活性紅染料對柞木采用常壓加熱浸漬方法進行染色,研究工藝參數對柞木單板的上色率影響;付曉霞[13]等對速生楊木單板進行木材染色處理研究,通過正交方法分析染色因素對色差的影響,得出速生楊木單板的最佳染色工藝。近年來,關于對木材染色的創(chuàng)新應用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通過采用傳統(tǒng)的木材染色工藝和植物染色工藝對木材進行染色處理,結合木材材質和肌理形成新的形式,并嘗試應用在相關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王玉梅[14]根據木材耐光、滲透等因素探索木材的染色肌理和染色保護,并運用染色技法和藝術處理相結合的形式改善木材表面視覺效果,從而增加染色木材的美學特征,將木材紋理走向和木材染色方式結合形成中國山水畫淡雅水墨效果,將染色效果應用在家具產品設計中,雖然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的仍然是傳統(tǒng)化學染料,但是為木材創(chuàng)新染色提供了參考思路。張璐[15]從型染工藝方法、使用價值、文化內涵等方面出發(fā),以新的視角對型染工藝發(fā)掘創(chuàng)新應用價值,通過不同板材和拱形板材型染效果進行探索,擴大了型染工藝的應用范圍;陳炎炎[16]以傳統(tǒng)染色工藝為基礎,以實木為染色對象進行均勻染色、圖案和肌理研究,并進一步研究植物染色工藝在家具表面裝飾中的應用,以上研究針對染色工藝較為局限,采用單一的染色工藝和染色方式對木材染色,對木材染色的多樣性呈現未做深入研究。
將植物染色工藝特征運用到竹木材染色中,結合相關藝術理論和設計理念,可以更好地對紋理豐富的竹木材進行材料潛能創(chuàng)新,形成視覺較為豐富的家具產品,給人以質樸溫潤的視覺體驗,同時也能觸動人們質樸的情感和內心的恬靜,體現出回歸自然、清新質樸的獨特美學風格,符合現代消費者所追求的審美特征。竹木材自身所體現的獨特紋理、色彩、加工方式能夠讓人獲得觸覺和視覺的感官體驗,在充斥著大量合成材料的家具市場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購買竹木材家具布置樸素淡雅的家居或辦公空間[17]。肌理、色彩作為竹木材自身屬性的直接體現,不僅是竹木材優(yōu)劣判斷的重要指標,而且直接決定著消費者在購買家具產品時的審美選擇,油漆、貼紙等裝飾方法不僅掩蓋了竹木材肌理、色彩效果,而且對消費者的購買選擇會產生誤導[18]。植物染色的染料都是從自然中獲取,在染色過程中所呈現出的色彩相對化學染色具有柔和、和諧、古樸、雅致等特點[19]。
通過植物染色的家具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的危害微乎其微,與竹木材在家具產品中設計理念高度契合,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目前竹木材染料大部分為化學染料,具有色牢度高、色彩艷麗、種類繁多,但含有大量的強堿、強鹽、油質、重金屬等物質,在染色過程中產生的廢液處理成本很高,回收利用率極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和破壞?;瘜W染色的家具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前期處理不當或在使用過程中沒有通過有效的手段降低產品中的化學物質揮發(fā),會對人的呼吸系統(tǒng)和皮膚造成傷害。如傳統(tǒng)油漆在家具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施工簡單、光澤穩(wěn)定等優(yōu)點在家具的表面處理工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使用中會釋放甲醛等有害物質,人們也在逐漸探索環(huán)保的表面處理工藝,而在家具中使用竹木材的是原生態(tài)的產物,是符合“綠色設計”的良好設計原材料,在后期表面處理中采用對環(huán)境污染和人體有害的化學染料或物質,違背了竹木材在家具設計中原始意圖[20-21],采用植物中的色素對竹木進行染色處理,取之自然、回歸自然的染色工藝特點使家具更具環(huán)保特征,恰好對油漆的缺點進行彌補。
將植物染色應用于竹木家具設計之中,在改變家具顏色視覺特征的基礎上,其本身所散發(fā)出植物染液的相關藥物元素和氣味,對人體具有一定的治療和保健作用,從而能夠達到植物染色在家具中的特殊功能性作用。植物染料中含有豐富的化學元素,如類胡蘿卜素類、類黃酮類、多酚類、吲哚類等,不同植物中所含的化學元素和種類數量的差別能夠呈現出不同色彩,如多酚類能夠呈現出灰黑色,類胡蘿卜素類可以呈現出黃色。植物染料中一部分為中草藥材,不僅對人體沒有傷害,而且具有藥理作用,如茶葉、茜草、虎杖、藍靛、蘇木、黃檗等,中藥染料中不同化學元素對人體產生不一樣的健康功能,如茶葉中茶多酚的抗氧化功能可以對心血管病、衰老等慢性病起到預防作用,靛藍中吲哚類元素具有清熱解毒功效[22]。
將植物染色通過相關理論研究應用在家具產品設計中,對于植物染色的創(chuàng)新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讓人們對植物染色工藝有更多的文化解讀,使消費者在得到功能性滿足的同時增加文化認同感[23]。植物染色作為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特的染色工藝和色彩所表現出的美學特征、文化內涵、天然環(huán)保等特點,是化學染色無法替代的。傳統(tǒng)的植物染色工藝承載和記錄著民族文化精神,凝練了古代人們造物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國大力發(fā)展工業(yè)以后,隨著化學染料對市場的大面積侵占,植物染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導致植物染色傳統(tǒng)工藝的間歇性斷層,很多植物染色工藝瀕臨滅絕。近年來,國家出臺諸多關于保護和復原傳統(tǒng)手工藝的政策,人們對于植物染色工藝的認知邁入了新的階段,載體的拓展應用可以為植物染色發(fā)展和傳承提供原生性的動力。
為了驗證植物染色工藝在竹木板材上的染色可行性及染色效果,采用不同的染色工藝和竹木板材進行染色實驗,本次實驗中僅為染色效果實驗,不將滲透率、水洗牢度、日曬牢度、摩擦牢度等因素分析考慮在內,同時將料液比、染色溫度、染色時間等影響染色效果的因素排除[24]。
材料:植物染料為藍靛、梔子、福鼎白茶,竹木材為竹制版、杉木板、桐木板,規(guī)格為10cm*10cm*1.5cm,媒染劑為明礬(硫酸鋁鉀)、綠礬(硫酸亞鐵),防染材料為捆扎繩、灰藥、自制型版、蜂蠟等。儀器和工具:電子天平、粉碎機、量杯、電熱恒溫水浴鍋、蠟畫刀等。
根據前期對竹木材的初步實驗分析,不同的植物染料、媒染劑的介入對竹木材的染色效果都有較為顯著的影響。竹木材能夠很好地吸收植物染料染液和媒染劑溶液,在經過一次染色后晾干可以二次染色,竹木材較好的吸水性為實驗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了能夠更好地得出不同植物染料對不同板材在不同的染色工藝下的結果分析,根據前期染色經驗、竹木材特性、染色工藝進行實驗方案設計。
首先根據不同的染色工藝、不同植物染料對竹木板材染色。采用藍靛、梔子2種染液,利用絞纈、蠟纈和灰纈染色工藝對3種板材分別進行染色,通過實驗組合形成18種染色方案,首先利用3種染色工藝對3種竹木板材進行工藝處理,然后分別在2種染液中進行染色,在藍染染液中浸泡染色為10分鐘,在梔子染液中浸泡染色為20分鐘。在本實驗中,由于蠟纈和灰纈不宜在水溫較高的染液中染色,在梔子染液中進行染色時,將染液控制在30℃,以保證蠟和灰漿在竹木板上的完整性。
其次根據套染染色方法對竹木板材染色。采用藍靛和梔子2種染液,利用套染染色工藝對3種板材染色,通過實驗組合形成6種染色方案,首先用藍靛染液對3種板材分別染色,染色后晾干再放到梔子染液中染色,再將染色板材晾干,然后另取一組板材,用梔子染液對3種板材分別染色,染色后晾干再放到梔子染液中染色,再將染色板材晾干。以上染色過程中在藍靛染液中浸染時間為10分鐘,在梔子染液中浸染時間為15分鐘。
最后根據不同媒染劑的介入對竹木板材染色。采用福鼎白茶染液對3種板材分別染色,然后再將染色后的板材豎立,將板材截面分別放入綠礬和明礬媒染劑溶液中,通過實驗組合形成6種染色方案。首先用茶葉染液對3種板材分別染色,形成2組一樣的染色板材,然后將染色后的板材晾干,在將板材截面分別置入到兩種不同的媒染劑溶液中,以觀察媒染劑對板材染色效果的影響和擴展板材的染色呈現多樣性。以上染色過程中在茶葉染液中的浸泡時間為20分鐘,在媒染劑溶液中浸泡時間為8分鐘,媒染劑溶液濃度為5%。
為了對實驗方案進行明確性設計,將不同染色工藝和不同植物染料染色方法、套染染色方法、不同媒染劑介入染色方法對竹木材染色進行方案設計,并根據不同的染色方法和板材依次編號,整體染色方案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竹木材染色方案設計
通過對以上染色步驟的操作,將竹木板材后期處理并晾干,采用相機拍照并將染色板材按照染色編號羅列。
不同染色工藝、不同植物染料對竹木材染色效果如表2所示。通過表2的染色效果可以看出,3種印染工藝均能在竹木板上形成較為理想的染色效果,并且能形成和織物染色類似的肌理、色彩等。從絞纈在3種板材上的染色結果來看,絞纈工藝在藍靛染液中的染色效果比在梔子染液中的染色肌理呈現較好,梔子染液中的染色紋理較為模糊,紋理較差,如a4和b4染色板材,藍靛染液中的防染效果較為清晰,能夠和原木本身的紋理結合形成較為豐富的過渡、穿插效果,如a1和c1染色板材,可能是由于藍靛染液和梔子染液濃度不同,導致在染色過程中的滲透性有所差別,另由于3種竹木板材原色為木色,和梔子染液顏色比較類似,從而形成染色效果對比不明顯;從蠟纈在3種板材上的染色結果來看,蠟液在木板上防染效果較好,輪廓邊緣清晰,染液在三種板材上均沒有出現染液滲透到蠟液繪制部分,能夠很好地將原木的紋理保留下來,如a2染色板材,由于板材較硬,相對蠟液在織物上較難繪制,通常會出現圖案邊緣難控制,形成較為靈動的斑駁圖案;從灰纈在3種板材上的染色結果來看,處理后的染色竹木板上的圖案均為白色,而且不能夠很好地呈現出竹木板材的紋理,如b5和b6染色板材,主要原因是灰纈中的防染漿中含有膠質,在制作圖案過程中會滲透到竹木板縫隙中,在染色后很難將防染漿從竹木板上處理下來,導致防染漿在竹木板上有一定的殘留,從而形成具有泛白的情況,圖案邊緣相對蠟纈會有輕微的滲透,能夠形成具有層次感的染色效果。從整體上來看,由于3種板材的密度差別較大,上色率也有不同,桐木板的上色率較大,竹木板的上色率較低。從藍靛染色的絞纈在3種板材上的效果來看,由于桐木板密度較小,染液滲透性較強,對比竹木板上的染色,能夠形成豐富的色彩和肌理層次。
表2 不同染色工藝、不同植物染料對竹木材的染色效果
套染染色方法對竹木材染色效果如表3所示,通過表3的染色效果可以看出,藍靛染液和梔子染液套染之后能夠呈現出泛綠色的色彩,并且能夠將板材的肌理呈現出來,和織物的套染呈現效果一致,但是先染藍色后染黃色的色彩呈現出偏藍色的色彩,如d3染色板材,先染黃色后染藍色呈現出偏黃色的效果,如d6染色板材。和在織物上的染色順序所顯現色彩效果相反,可能是因為藍靛染液的吸附性較強,另外由于兩種染液在木材的表面形成一定的化學反應,使兩種染液不能很好地混合染色,在先染藍色后染黃色的過程中,板材在梔子染液中浸泡時導致染液較難浸入,在先染黃色再染藍色的過程中,由于梔子色素已經吸附到板材表面,導致藍靛染液很難浸入,所以呈現出第一次的染色效果。在套染的染色效果呈現中,由于杉木板的肌理和材質本身的特性,能夠形成色彩層次多變,肌理豐富的效果,如d2和d5染色板材,桐木板在先染藍色后染黃色的效果成效中也能夠很好地將板材的肌理呈現出來,如d3染色板材,而先染黃色后染藍色的效果相對較弱,如d6染色板材,形成以上效果與板材的材質、染色時間和染色順序均有很大關系。
表3 套染染色方法對竹木材的染色效果
不同媒染劑的介入對竹木材染色效果如表4所示。通過表4的染色效果可以看出,媒染劑的介入能夠改變茶葉染液對木材的染色效果和呈現形式,基本和茶葉在織物上的色彩呈現一致,在不同媒染劑的作用下,能夠形成不同的染色效果,在綠礬媒染劑介入的情況下,能夠在板材上呈現出紫灰色的色彩,媒染劑隨纖維走向形成層次豐富的邊緣效果,桐木板色彩較深且邊緣層次效果明顯,如f3染色板材,竹板上色彩較淺且邊緣層次效果較差,如f1染色板材,產生此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板材的吸附性和密度所導致。在明礬媒染劑的介入下,對染色色彩的改變不大,能夠隱約看到明礬溶液所浸泡部分相對浸泡部分色彩稍重,同時起到固色作用,但是整體效果不明顯。
表4 不同媒染劑的介入對竹木材的染色效果
根據以上植竹木材的染色實驗研究可以得出,植物染色竹木材上的染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不同的染色工藝和染色方法可以形成染色效果多樣性,不同的竹木材質在不同的染色條件下具有不同染色表現特征。
將植物染色工藝應用在家具設計中,根據植物染色工藝特征和家具構成屬性形成創(chuàng)新結合方式,主要有整體染色、局部裝飾、復合色彩呈現、工藝結合和材質結合等創(chuàng)新應用形式[25-26]。
(1)整體染色主要是對竹木家具整體進行染色,來改變原木本身的色彩,大部分的竹木家具以原竹木色為主,色彩較為單一,通過使用不同的植物染料對竹木家具整體染色或部件染色,以改變竹木家具的整體色彩和視覺效果;
(2)局部裝飾主要是針對竹木家具中的部件,用不同的染色工藝和植物染料進行染色,以形成局部特殊效果或掩蓋材料瑕疵,形成較為理想的點綴效果;復合色彩呈現主要是針對整體家具產品或部件進行植物混合染色,可以將整體家具局部置于不同的染液中,通過一系列染色工藝使家具產品上形成豐富色彩,或將家具不同部件置于不同的染液之中進行染色,然后再進行組裝,同樣能夠形成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
(3)工藝結合和材質結合的創(chuàng)新方式主要是通過印染工藝和竹木家具產品加工工藝相結合,或植物染色工藝對其他材質染色,然后再與竹木家具結合。如先將竹木材進行染色,然后再對竹木材進行切削加工等,由于植物染液在植物纖維中的滲透程度不同,通過竹木的加工工藝可以使竹木材紋理形成較為獨特的紋理和色彩特征,從而豐富家具產品的形式。如材質結合中可以采用植物染色工藝對織物、皮革等材質進行染色,然后再將染色后的植物和皮革應用到竹木家具的設計應用中。
以閩南傳統(tǒng)元素和船木作為設計載體,將織物染色和船木結合進行屏風設計。船木經過海水的長時間浸泡和海浪的沖刷,給人以樸素、厚重、滄桑的原生態(tài)質感。將象征閩南文化的惠安女、拍胸舞、閩南古大厝、城墻等元素進行提取,采用茜草、梔子等植物染料通過絞纈的染色工藝在織物上進行染色,將染色織物應用在以船木為材料的屏風設計中,厚重的船木和輕盈的織物形成質感碰撞,織物色彩和船木色彩形成呼應,并通過織物上的圖案形成較好的空間感,屏風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植物染材質結合屏風設計
以明清時期瓷器上的蓮花紋、荷花紋和纏枝紋作為設計元素,以實木沙發(fā)為設計載體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將紋樣進行提取應用在織物染色中,運用絞纈染色工藝和植物染料對織物進行染色,并將染色植物制作成抱枕和沙發(fā)墊,采用細長靠墊的形式,可以將靠墊安裝在沙發(fā)的靠背處,使坐墊充當沙發(fā)的座面,凸顯出植物染色彩溫和的特性,沙發(fā)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植物染材質結合沙發(fā)設計
以活字印刷文化為設計靈感,提取活字印刷術中的揀字盤、活字模和宋代字體為主要元素,應用到沙發(fā)的創(chuàng)新設計之中??勘吵尸F高低錯落,體現出活字印刷凸起凹下的動態(tài),扶手和靠背上分別采用宋體三角元素以及魚尾元素進行點綴,整體為原木色彩,為了能夠更好地突出活字印刷的工藝和色彩,將扶手和座椅底部基于植物染色工藝進行點綴,采用茶葉染液在媒染劑的介入下對其漸變染色,不僅能夠從視覺效果上和刷墨印刷的意象聯系起來,而且還能夠使沙發(fā)整體更加古樸、穩(wěn)重,沙發(fā)設計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茶葉染色的活字印刷文化的沙發(fā)設計
以中國傳統(tǒng)女士服裝配飾——云肩作為設計靈感來源,提取層疊式云肩作為主要的設計元素應用到貴妃榻設計中。將云肩中的紋樣進行平面化,提煉演變并拆解轉化,運用到貴妃榻的靠背中,將云肩穿著式的垂墜感狀態(tài)進行提煉轉化應用到榻腿部分,為了能夠突出云肩的色彩文化內涵,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植物染工藝,將靠背中的部件采用不同的植物染料進行染色,并形成陣列效果,不僅能夠體現出云肩中色彩意象,而且從視覺效果上更為靈動,貴妃榻設計如圖4所示。
■圖4 多種植物染色的云肩文化的貴妃榻設計
從植物染色工藝和目前竹木材染色的共性特征出發(fā),創(chuàng)新性地將植物染色工藝應用到竹木家具設計中,突破傳統(tǒng)的竹木材染色的局限,在擴展植物染色創(chuàng)新應用載體的同時賦予竹木家具植物染色工藝特征屬性,增加竹木家具創(chuàng)新設計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為竹木家具的設計提供理論性基礎、創(chuàng)新性思路和實踐性參考。對植物染色工藝在竹木家具設計研究過程中,未涉及到竹木材在植物染色工藝中的染色設備、滲透率、摩擦牢度、日曬牢度等問題,以上因素對植物染色工藝在竹木材上的染色均會有一定的影響,可以在后續(xù)的研究中依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