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新 陳新富
肺磨玻璃結節(jié)(GGN)指CT 圖像上顯示以密度增加為主要特征的影像表現(xiàn),邊界模糊,多伴有云霧狀陰影,可清晰顯示其內(nèi)血管及支氣管紋理情況,主要病理特征為肺泡間隔增大、上皮細胞增殖及肺泡內(nèi)含氣量減少等[1]?;旌闲訥GN 是肺腺癌常見表現(xiàn)形式,常具有胸膜凹陷、細短毛刺、支氣管破壞等惡性征象,提示患者處于病變進展期或早期[2-4]。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肺炎性疾病也可表現(xiàn)為混合性GGN,對于不同性質(zhì)GGN,其治療方法、預后等均存在明顯差異,需對其進行準確鑒別以指導臨床制定治療方案[5-7]。多層螺旋CT(MSCT)是近年來廣泛用于初步診斷GGN 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的常用檢查手段,可鑒別結節(jié)良惡性,并大致預判肺腺癌不同病理類型,以指導臨床診治,對患者預后改善,意義重大。本研究選取2019 年9 月-2021 年7 月福州肺科醫(yī)院收治的126 例肺腺癌患者,研究MSCT 對GGN 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9 月-2021 年7 月本院收治的126 例肺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觀察組,選取同期50 例肺炎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為對照組。觀察組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中國肺癌臨床指南》中肺腺癌診斷標準,經(jīng)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2)MSCT 表現(xiàn)為混合性GGN;(3)年齡>18 歲;(4)無遠端器官轉(zhuǎn)移、縱隔淋巴結轉(zhuǎn)移;(5)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肺轉(zhuǎn)移瘤;(2)合并肺外惡性腫瘤;(3)合并肝腎功能不全;(4)肺部先天性疾??;(5)有胸廓手術史。對照組納入標準:(1)經(jīng)病理組織學診斷為肺炎性病變;(2)MSCT 表現(xiàn)為混合性GGN;(3)年齡>18 歲。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合并肺急性感染性疾??;(3)合并肝腎功能不全;(4)肺部先天性疾?。唬?)有胸廓手術史。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入組者均行MSCT 檢查,設備選用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雙源螺旋CT 機;檢查時指導患者采取正確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選取胸骨柄,深吸氣后屏氣實施胸部CT 掃描,掃描范圍自肺尖直至橫隔下,設定層厚為2 mm,參考電流調(diào)節(jié)為130 mA,電壓設置為120 kV,間距調(diào)節(jié)為1.5 mm,矩陣設置為1 024×1 024,螺距設定為1.2;發(fā)現(xiàn)病灶后實施靶向重建,調(diào)節(jié)間距為0.7 mm,層厚設置為1 mm,矩陣為1 024×1 024,螺距設置為1.375,行多平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等,經(jīng)肺窗、縱隔窗等對病變大小、形態(tài)、部位、邊緣及密度等進行觀察,主要觀察胸膜凹陷、邊界清晰及分葉等,由3 名影像科醫(yī)師閱片,對病灶實性成分大小、數(shù)量、位置及密度等進行評價,若意見不統(tǒng)一經(jīng)討論直至意見統(tǒng)一;病理圖由3 名病理學專業(yè)人員進行診斷,經(jīng)病理學診斷對126 例患者組織實質(zhì)進行定性,分為原位腺癌(AIS)組31例,浸潤性腺癌(IAC)組40 例及微浸潤腺癌(MIA)組55 例。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將MSCT 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對比兩組GGN 的MSCT 征象,包括邊界清晰、胸膜凹陷、分葉征、暈厚度不均及血管聚集征;對GGN 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MSCT 征象進行比較,包括數(shù)量(單發(fā)、多發(fā))、大?。ǎ? mm,≥8 mm)、部位(中心性生長,偏離中心性生長)、密度(與同層面血管相近,較同層面血管低)及形狀(不規(guī)則、多邊形或點狀、橢圓或圓形)。
MSCT 結果判斷:結節(jié)明顯分葉、胸膜凹陷征、空泡或明顯實性成分,密度大,病灶直徑>10 mm則判定為惡性;當病灶表現(xiàn)為出血、感染且不規(guī)則、纖維化,范圍廣泛但密度小,直徑通常<5 mm 則判定為良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經(jīng)SPSS 25.0 軟件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67例,女59 例;年齡41~72歲,平均(46.28±2.45)歲;病變部位:左肺38例,右肺43例,雙肺45 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 例;年齡38~68歲,平均(46.59±2.17)歲;病變部位:左肺15例,右肺17例,雙肺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MSCT 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 MSCT檢查對肺腺癌診斷準確度、特異度及敏感度分別為89.20%(157/176)、78.00%(39/50)、93.65%(118/126),見表1。
表1 MSCT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例)
2.3 兩組GGN 的MSCT 征象比較 觀察組邊界清晰、胸膜凹陷、分葉、暈厚度不均及血管聚集征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GGN的MSCT征象比較[例(%)]
2.4 GGN 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的MSCT 征象比較 三組大小、部位、密度、數(shù)量及形狀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AC 組大小≥8 mm、偏離中心性生長、密度與同層面血管接近、形狀不規(guī)則占比均高于AIS 組(P<0.05)。MIA 組大小<8 mm、密度較同層面血管低、數(shù)量多發(fā)、形狀橢圓或圓形占比均高于IAC 組(P<0.05)。AIS 組中心性生長、密度較同層面血管低、數(shù)量單發(fā)、形狀多邊形或點狀占比均高于MIA 組(P<0.05),見表3。
表3 GGN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的MSCT征象比較[例(%)]
表3(續(xù))
孤立性肺結節(jié)在影像學檢查中較為常見,以往多用于指代軟組織密度為主的病灶,近年由于肺結節(jié)的定義發(fā)生變化,依據(jù)肺結節(jié)密度可將其分為純實質(zhì)性結節(jié)、半實質(zhì)性結節(jié)及純磨玻璃結節(jié)。肺磨玻璃結節(jié)即肺野中出現(xiàn)磨玻璃樣略高密度灶,其內(nèi)肺紋理清晰,于肺部高分辨率CT 圖像中特征更為清晰,是肺部疾病常見表現(xiàn)形式之一[8-11]。肺腺癌、肺出血、肺炎性病變及滲出等均可表現(xiàn)為混合性GGN,但形態(tài)學特征各不相同,其中肺炎性病變與肺腺癌鑒別診斷極為重要[12]。一般情況下,肺泡腔內(nèi)填充有大量氣體,而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大量液體潴留、肉芽組織等填充,或腫瘤浸潤后,由于肺局部組織密度提高,使得CT 圖像上表現(xiàn)為GGN[13-15]。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肺內(nèi)可見局灶性密度增高影,由于其密度無法將支氣管血管束完全覆蓋,形似磨砂玻璃,GGN 中有65%~85%為肺腺癌[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MSCT 檢查對肺腺癌診斷準確度、特異度及敏感度分別為89.20%(157/176)、78.00%(39/50)、93.65%(118/126)。觀察組邊界清晰、胸膜凹陷、分葉、暈厚度不均及血管聚集征比例均高于對照組;混合性GGN 的IAC、MIA 及AIS 在大小、部位、密度、數(shù)量及形狀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王學習[17]選取126 例GGN 患者(共154 個病灶)開展研究,均行多層螺旋CT 多平面重建技術診斷,結果顯示,MSCT 對GGN 樣肺癌診斷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71.43%、75.55%及70.87%,與本研究結果相近,提示MSCT 用于診斷GGN 的性質(zhì),不僅可對肺腺癌與肺炎性疾病進行準確鑒別,還可鑒別診斷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分析原因,由于惡性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多呈現(xiàn)出不均勻的膨脹生長,且生長方向常順著間隙或浸潤方向,由此MSCT 影像學中可見暈厚度不均、血管聚集、分葉及胸膜凹陷等征象[18]。其次,由于不同浸潤程度的肺腺癌對GGN周圍毛刺征、分葉征等均有影響,可能導致血管聚集,由此可見血管聚集及胸膜凹陷等征象,而肺部炎性病變受到炎性浸潤影響,邊界較為模糊[19]。AIS、MIA 等于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形成,順著肺泡壁及支氣管生長,一旦出現(xiàn)浸潤就可表現(xiàn)出混合性GGN。浸潤程度與肺腺癌病理類型密切相關,浸潤初期多呈橢圓或圓形,隨著浸潤加重以不規(guī)則形狀為主[20-21]。
綜上所述,MSCT 用于GGN 不同病理類型肺腺癌的診斷價值較高,可用于鑒別肺腺癌與肺炎性疾病,以指導臨床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