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輝 彭玉蘭 廖中凡 徐金順
熱消融是指運用嚴苛的溫度條件(相對于細胞),包括相對高溫和相對低溫,誘導組織細胞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傷,并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的治療方式。常用的熱消融技術主要有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高強度聚焦超聲(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和激光消融,可用于肝癌、腎癌、肺癌、骨癌、乳腺癌、轉移癌等多種病理類型腫瘤的治療[1-2]。其中,射頻消融、微波消融、高強度聚焦超聲和激光消融通過將局部組織加熱到60℃及以上達到損傷靶組織的目的,而冷凍消融通過將局部組織逐漸冷卻到-20℃~-40℃從而造成靶組織死亡[1,3]。本文就熱消融的基本細胞學機制、常用熱消融技術的原理及優(yōu)缺點等進行綜述,以期指導臨床熱消融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在熱消融過程中,細胞損傷發(fā)生在從亞細胞水平到組織水平的多個層面。當溫度達到41℃時,靶組織內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啟動細胞內基因快速表達等一系列過程,從而促進熱休克蛋白合成,增加細胞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并啟動熱休克反應;當溫度從42℃升高到46℃時,細胞開始產生不可逆性損傷;當溫度從46℃升高到52℃時,靶組織內微血管血栓形成,導致局部缺血缺氧,加快細胞死亡;當溫度達到60℃及以上時,細胞質膜融化,細胞內蛋白質迅速發(fā)生變性,產生大量細胞毒性蛋白質,導致凝固性壞死[3-4]。
相反,當溫度逐漸降至-20℃~-40℃時,細胞內新陳代謝停止;隨著溫度進一步降低,細胞外形成冰晶[5]。由于冰晶隔離了自由水,增加了細胞外液張力,滲透張力迫使細胞內液流向細胞外,導致細胞脫水,從而引起滲透性休克[3,6]。此時,由于細胞內脫水,電解質濃度增加,細胞內蛋白質的三維構象發(fā)生改變,導致細胞質酶損傷和質膜不穩(wěn)定性增加[6]。當消融結束后,溫度慢慢回升,上述滲透梯度發(fā)生逆轉,細胞外液滲透進細胞內,進一步引起細胞膨脹、破裂,導致細胞死亡[3]。此外,當溫度迅速降至-20℃~-40℃時,由于細胞內沒有足夠時間進行脫水,導致自由水被困在細胞內形成冰晶,對質膜和細胞器產生機械剪切力,從而造成細胞機械性損傷[6]。
由此可見,熱消融的基本細胞學機制分為兩個方面:①通過使細胞內關鍵酶功能失活,抑制DNA復制、RNA轉錄,細胞有絲分裂停止和溶酶體酶釋放,導致細胞死亡[1,7];②通過使細胞內超微結構發(fā)生改變,包括線粒體嵴的囊泡化、線粒體腫脹和致密小體形成,從而促進跨線粒體內膜的質子泄露,導致細胞死亡[4]。
1.概念和技術原理。射頻是指電磁波譜中頻率為3 Hz~300 GHz的無線電波。在臨床中通常使用的頻率為460~500 kHz[8]。射頻消融的電極充當整個電路的陰極,患者背部或大腿貼上接地墊構成陽極,形成閉合回路[9-10]。利用射頻交流電在靶組織中產生電阻性加熱[7,11],其中電子(e-)構成射頻交流電,離子(Na+、K+和Cl-)構成電阻。由于組織的導電性差,流經組織的電流會導致離子的振動和摩擦熱的產生。因此,靠近射頻電極的組織會經受最大的電流,溫度上升最快(即直接加熱);遠離射頻電極的組織主要通過熱傳導來進行加熱(即間接加熱)。由于射頻電極本身不是熱源,其主要通過產生射頻交流電引起相鄰離子不停地振動、摩擦,從而產生熱量[12]。當局部組織升溫到100℃而發(fā)生沸騰、氣化或碳化時,“燒焦的組織”相當于絕緣體,其電阻驟然增加,限制交流電的流動,降低熱量傳遞效率,導致消融范圍縮?。?3]。因此,射頻消融往往是一個自限的過程,需要緩慢、勻速地升高溫度。
2.優(yōu)缺點。射頻消融的優(yōu)點:①為微創(chuàng)治療,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重復治療[8];②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較小;③通常無需全身麻醉[9]。射頻消融的缺點:①過于依賴良好的組織導電性和導熱性;②射頻交流電局限于射頻電極周圍,消融范圍有限(最大徑≤3 cm);③易受熱沉效應的影響,難以根除腫瘤。熱沉效應是指當靶組織緊鄰大血管(內徑≥3 mm)時,流動的血流帶走部分熱量的現(xiàn)象[14]。由于熱沉效應限制了鄰近大血管的腫瘤組織急速升溫,容易導致消融不完全,從而影響預后[15-16]。
1.概念和技術原理。微波是指頻率為300 MHz~300 GHz的一種電磁波,介于無線電波和紅外線之間[17]。臨床中通常使用的頻率為915 MHz和2.45 GHz[18]。微波由微波發(fā)生器內的磁控管產生,經電纜和天線傳遞至靶組織,通過在靶組織周圍產生交變電磁場,其以每秒20~50億次的速度改變極性,迫使靶組織中的偶極分子(主要為水分子)與振蕩電磁場的速度保持一致[19]。由于偶極分子無法跟上快速振蕩的電磁場,部分電磁能轉化為偶極分子簡諧振蕩的動能,從而將交變電磁場的能量轉化為熱能,提高靶組織的溫度[3,7]。其中,產熱率(Qh)與外加電場強度(E)的平方成正比,即Qh=σ│E│2,σ代表有效電導率(S/m),用于表示微波吸收的程度。由于人體內水分含量高,大多數組織具有較高的電導率,因此容易吸收微波能量,產生較大的消融范圍。
2.優(yōu)缺點。微波消融的優(yōu)點:①與射頻消融不同,微波消融的能量不是電流,而是傳播的電磁場,更少受到熱沉效應的影響,容易穿過燒焦或脫水的碳化組織[20];②微波不依賴或絕少依賴相鄰組織的傳導,可在導電性差的組織(如骨、肺)中傳播,因此應用范圍更廣泛[21];③微波頻率較高,能產生更多的熱量,多個微波天線同時應用能產生協(xié)同作用,加熱速度更快、熱場分布更均勻,消融范圍更廣[22]。微波消融的缺點:①設備(電纜、天線)笨重;②天線容易過熱,需要冷卻裝置保護天線的表面結構。
1.概念和技術原理。冷凍消融是指應用細胞毒性低溫破壞腫瘤組織的治療方法,主要應用于肺、腎腫瘤和骨轉移腫瘤[6,11]。冷凍消融前需要先將冷凍探針置于靶組織內,當冷凍探針的內部溫度降低至-160℃以下時,低溫通過對流和熱傳導迅速轉移到冷凍探針的金屬壁上,進而在冷凍探針的最遠端形成冰球。冰球與靶組織發(fā)生物理接觸并通過熱傳導將熱量轉移,從而將靶組織溫度逐漸降至-20℃~-40℃[6,23]。冷凍探針本質上是一個高壓、閉合的氣體膨脹系統(tǒng),所用氣體多為液態(tài)高壓氣體(如氬氣、氦氣)。當高壓的針內氬氣進入冷凍探針最遠端的小腔室之前,會被強制通過一個狹窄的節(jié)流閥,之后快速膨脹到大氣壓[17]。由于存在焦耳-湯姆遜效應,快速膨脹的氬氣溫度大幅急劇下降,隨后從針轂中排出[11,24]。理想的冷凍消融過程要求快速冷凍靶組織,緩慢而完全地解凍靶組織,然后進入第二次凍融循環(huán)。在靶組織的解凍過程中,冷凍探針的升溫和組織的解凍是在同一系統(tǒng)內通過高壓氦氣完成[23,25]。
2.優(yōu)缺點。冷凍消融的優(yōu)點:①可實時監(jiān)測消融區(qū),相較于高溫氣體對超聲圖像產生的干擾,冷凍的冰球能被超聲圖像清晰顯示,便于實時觀察,通過調節(jié)和控制氣體釋放速率,有利于精確控制消融范圍[6,11];②數個冷凍探針能夠產生協(xié)同作用,擴大消融范圍[26];③通常無需全身麻醉,由于組織的冷卻本身就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冷凍消融患者往往較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患者痛苦更少[24];④較少受到熱沉效應的影響[27];⑤有利于治療靠近膠原組織和彈性組織的腫瘤,由于膠原組織和彈性組織(如支氣管和血管等)能夠耐受低溫,冷凍消融不會破壞其組織完整性,從而可以安全地對靠近這些結構的腫瘤進行消融[28]。冷凍消融的缺點:①容易引起低溫休克,包括低血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進而導致出血[3,11];②成本較高[6],需要購買和儲存足夠的液態(tài)氬氣和氦氣;③極低的溫度容易造成神經損傷[24]。
1.概念和技術原理。HIFU是唯一的非侵入性熱消融治療方式,通過將多個超聲波聚焦于一點,使局部組織溫度瞬間升高到60℃及以上,從而產生熱損傷,同時其還能在組織中產生機械效應,導致細胞死亡。與傳統(tǒng)超聲能量密度(約720 mW/cm2)相比,HIFU的能量密度可達到100~10 000 W/cm2,通常僅需0.5~1.0 s,即可產生60℃及以上的高溫以快速消融靶組織[29]。HIFU主要通過熱效應誘導細胞發(fā)生凝固性壞死。此外,還能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效應,包括空化作用、微射流和聲輻射力[30]。高強度聲壓引起細胞內微氣核和組織內氣泡(微米量級)不斷發(fā)生膨脹和收縮,這一空化氣泡急劇崩潰閉合的過程即為空化作用。微氣核和氣泡收縮、塌陷的同時,會向周圍組織釋放沖擊波,產生微射流和聲輻射力,造成細胞機械性損傷(核膜、線粒體和內質網的崩潰、塌陷),從而導致細胞死亡[3,31]。高強度超聲波的聚焦類似于放大鏡聚焦光線,使用由自聚焦壓電陶瓷構成的超聲聚焦換能器(工作頻率為200 kHz~4 MHz),利用其平面換能器、聲聚焦透鏡和電子相控陣裝置聚焦超聲波、生成焦點,將能量傳遞至靶組織[32]。這類超聲聚焦換能器不僅體積小、聲強大、能量集中、損耗小,還具有焦點可調的優(yōu)點[33]。
2.優(yōu)缺點。HIFU的優(yōu)點:①超聲波通過皮膚和淺表組織到達深處的腫瘤靶區(qū),無需侵入性操作[31];②HIFU產生的焦點僅有數個立方毫米(<20 mm3),能夠精確消融靶組織[33],適合治療體積較小的腫瘤,精確度極高;③由于聚焦區(qū)聲能高度集中,穿過中間組織的超聲波具有較低的聲能,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較?。?0];④加熱速度快。HIFU的缺點:①當超聲聚焦換能器與皮膚之間的聲學耦合劑不充分時,由于空氣滯留,導致聲束散焦,聲能沉積在皮膚表面,造成皮膚燒傷[3];②治療時間較長,即在連續(xù)兩次HIFU治療之間,必須間隔一段冷卻時間,以防止鄰近正常組織受到熱量積累的影響;③肺、骨骼等器官和腫瘤組織內的鈣化灶限制了超聲波的傳導[30],故HIFU不能治療具有或靠近這些結構的腫瘤。
1.概念和技術原理。激光消融利用紅外光譜中不同波長的激光,將波長從810~1064 nm的激光照射到靶組織上,其能夠被靶組織血流中的血紅蛋白吸收,進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反應[34]。如靶組織吸收過多光能時,組織內出現(xiàn)微血管凝結和缺血性損傷,進而發(fā)生凝固性壞死。用于腫瘤激光消融的設備和系統(tǒng)與用于臨床激光治療的設備和系統(tǒng)相似,均由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產生的光(波長為1064 nm)通過光學纖維放大器照射到靶組織上[3]。光學纖維植入靶組織后,激光光源發(fā)射光子的熱能聚焦于光學纖維尖端,導致局部組織升溫超過100℃;隨后,熱能在靶組織中擴散、傳遞,最終引起細胞發(fā)生凝固性壞死。
2.優(yōu)缺點。激光消融的優(yōu)點:①激光消融擁有纖細靈活的激光纖維,對靶組織進行消融操作簡便;②能夠消融1~2 cm2的極小區(qū)域,適合治療體積較小的腫瘤組織,精確度高;③相較于射頻消融,激光消融功率較小、能量集中,更加安全和準確[35]。激光消融的缺點:①由于燒焦組織增加了光的散射,降低了熱量傳遞效率,因此激光消融與射頻消融類似,是一個自限的過程;②消融范圍小,由于大多數激光消融系統(tǒng)通過增加激光纖維來增加消融區(qū)的大小,但代價是侵入性增加、消融程序更復雜、成本更高;③激光穿透深度淺,僅適合消融淺表腫瘤組織[1]。
熱消融技術主要利用熱效應和機械效應損傷靶組織,引起細胞的酶學改變、基因突變、蛋白質變性和凝固性壞死。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HIFU、激光消融損傷靶組織在生物學機制方面雖是殊途同歸,但在技術層面卻大相徑庭,在臨床應用方面更各有千秋。因此,正確選擇合適的熱消融技術是治療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不同的熱消融技術具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應該綜合考慮腫瘤類型及大小、毗鄰位置、并發(fā)癥和治療費用等因素,趨利避害,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