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友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行走于大地,流連于山水,徜徉于名勝,借物抒懷,借景抒情,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美文。下面,讓我們一起閱讀學習。
古文賞讀
【甲】江、沱自岷而別。張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楗①水,而闊溝以釃②之,大溉蜀郡、廣漢之田,而蜀以富饒。今成都二水,此江、沱支流,來自西北,而匯于府之東南,乃所謂“二江雙流”者也。
沱舊循南湟,與江并流以東。唐高駢斥廣其穢,遂塞縻棗故瀆,始鑿新渠,繚出府城之北,然猶合于舊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晏餞之地, 名士題詩往往在焉。久茀③不治,余始命葺之,以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觀水,滄波修闊,渺然數(shù)里之遠,東山翠麓,與煙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鳴瀨④抑揚,鷗鳥上下。商舟漁艇錯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觀也。
(節(jié)選自呂大防《合江亭記》)
【乙】金雞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拂之,聲如暗泉颯颯走石瀨⑤;稍大,則如奏雅樂;其大風至,則如揚波濤,又如振鼓,隱隱有節(jié)奏。方舟上人⑥為閣其下,而名之曰松風之閣。予嘗過而止之,洋洋⑦乎若將留而忘歸焉。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觀于松可以適吾目,聽于松可以適吾耳,偃蹇⑧而優(yōu)游,逍遙而相羊⑨,無外物以汩⑩其心,可以喜樂,可以永日11;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
(節(jié)選自劉基《松風閣記》)
注釋:①楗(jiàn):遏制、堵塞。②釃(shī):疏導(河渠)。③茀(fú):雜草叢生。④瀨:激水。⑤石瀨:沙石上的急流。⑥上人:和尚。⑦洋洋:快意的樣子。⑧偃蹇(yǎnjiǎn):偃臥不做事。⑨相羊:同“徜徉”。⑩汩(gǔ):亂。11永日:度過漫長的一天。
素養(yǎng)提升
1. 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A.江、沱自岷而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孫權(quán)勸學》)
B.滄波修闊/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
C.如奏雅樂/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
D.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請用“/”標示出文中畫波浪線語句間的停頓(限三處)。
商 舟 漁 艇 錯 落 游 衍 春 朝 秋 夕 置 酒 其 上 亦 一 府 之 佳 觀 也
3.翻譯文中畫橫線語句。
(1)鳴瀨抑揚,鷗鳥上下。
(2)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觀于松可以適吾目,聽于松可以適吾耳。
4.根據(jù)選文說說在合江亭和松風閣各能觀賞到怎樣的風景。
參考譯文
【甲】長江、沱江從岷江處分開。張若、李冰做蜀郡太守時,開始筑起土墻來遏制、堵塞大水,然后又拓寬溝渠以疏導水流,灌溉蜀郡、廣漢的田地,蜀郡因此而富饒?,F(xiàn)在成都的兩條河,都是長江和沱江的支流,它們來自西北而匯交于成都府東南,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二江雙流”。
沱江過去沿南城流動,與長江合并后向東流去。唐代高駢(做蜀郡太守時)指責沱江污染嚴重,于是將縻棗舊堤堵住,開鑿新渠,使江水環(huán)繞成都府城墻后向北流去,但仍與長江在舊河口交匯。這河口,就是合江舊亭。這里是唐人宴請送別的地方,名士常常在這個地方題詩?,F(xiàn)在這個地方雜草叢生,沒人治理,我開始讓人重新修葺,把它作為管理船只官員的辦公之地。向下可以看到水情,波瀾壯闊,浩浩蕩蕩,可以看到數(shù)里遠,東山翠綠的山麓,與煙林篁竹并立在江水前。湍急的水流發(fā)出抑揚頓挫的鳴聲,鷗鳥在江上飛上飛下。商船和漁船在水面上錯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擺下酒宴,也是一城的美景啊。
【乙】金雞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幾百年了。微風輕吹,聲音如幽靜的泉水淙淙地流過石灘;風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樂曲;大風來的時候,就像翻揚的波濤,又像擊鼓一樣,低沉而有節(jié)奏。方舟和尚在金雞峰下建造了一座樓閣,取名為松風閣。我曾到訪并住在那兒,舒暢得意得想要長住下來而忘了回去。因為此閣雖在山林之中,可是離人境不遠,夏天不太炎熱,冬天不太寒冷,觀賞青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聽松聲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悠閑而從容地游覽,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沒有外來的事物擾亂心境,使人歡喜快樂,使人愿意終日如此;又何必非要像許由那樣到潁水邊洗耳來顯示高潔,像伯夷、叔齊那樣爬上首陽山不食周粟來彰顯清廉呢?
參考答案
1.B(A.分開/分別;B.長;C.樂曲/快樂;D.雖然/即使)。 2.商舟漁艇/錯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觀也。 3.(1)湍急的水流發(fā)出抑揚頓挫的鳴聲,鷗鳥在江上飛上飛下。(2)夏天不太炎熱,冬天不太寒冷,觀賞青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聽松聲可以使我耳朵舒服。? 4.示例:在合江亭可以觀賞到江面的風景,這里煙波浩渺,水流激蕩,鷗鳥翻飛,各種船只穿梭往來;江邊青山蒼翠,茂林修竹與之相映。在松風閣,人們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如流水,如奏樂,如揚波,如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