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凰
戈師傅,名叫戈春男,是蘇州市吳中區(qū)弘戈堂堂主。著名書法吳進賢曾贈戈師傅一副對聯(lián),“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于是樸質(zhì)的戈師傅有了“春暖”的筆名。
“春暖”讓冰冷的石頭有了溫度,讓文化有了溫度,作為一個工匠,他就是一個暖人。他不愿意有人稱其為大師,也怕有人稱其為大師。在我們眼里,他就是一個把活兒做得漂亮、做得暖心、做得有口皆碑的天工石匠。
戈師傅一年要去中小學上上百節(jié)公益課,傳播非遺文化。認識他,是因為他到學校給學生上一節(jié)關(guān)于碑拓的課。他教學生拓碑,給每個孩子送了一幅“中國夢” 微縮版碑刻拓片。“中國夢”三個字,是中國航天中心邀請著名書法家佛濤先生所寫,2013年,由戈師傅拓的“中國夢”朱砂拓片,跟隨“神舟十號”飛入太空,后被故宮收藏,這成為蘇州碑刻為國人所知的一次重要事件。
戈師傅教學生拓碑前,先談自然遺產(chǎn),讓學生區(qū)別于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他帶來了一棵小小的青蒿,種在一個精致的盆里,那盆是他自己用漢白玉雕鑿而成的。從那棵小小的青蒿出發(fā),他談到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談到自然遺產(chǎn)對人類的重要性,談到我們應(yīng)該對自然持有的敬畏之情。戈師傅言談間無不透露出一個地球原住民對天地宇宙的態(tài)度。
戈師傅呈現(xiàn)的第二個道具是一只蝸牛?!伴_春,蝸牛爬到路上,人們不經(jīng)意間會踩死它,就是踩死了一個偉大的數(shù)學家?!彼劦叫⌒〉奈伵E囵B(yǎng)了發(fā)現(xiàn)螺旋(蝸牛)曲線的偉大數(shù)學家,他把蝸牛曲線畫在黑板上,指著對數(shù)螺線說,蝸牛應(yīng)當成為我們的終身教授。
一個石匠,在談人類自然遺產(chǎn),以極其通俗、極具未來素養(yǎng)的方式告訴孩子,自然很偉大,自然是我們的教授。
戈師傅是一位有文化的石匠。他說:“有文化的石匠,就是有精神的工匠?!?/p>
戈師傅是蘇州木瀆金山浜人。金山浜出石匠,這是一個跟石頭打交道的苦活,因此金山浜人常常這樣教育孩子:“不好好讀書,沒出息就到金山上去甩鎯頭?!蓖瑯邮撬︽冾^,戈師傅卻把自己甩成了一個眾人踏破鐵鞋都想尋覓的碑刻非遺傳承人。
與別人不同,戈師傅從文化的視角發(fā)現(xiàn)了石雕的創(chuàng)造空間,“要做金山浜有文化的石匠,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碑刻師傅?!?/p>
一個文化人創(chuàng)業(yè)自然艱難。起初他只是憑著自己略知書法的優(yōu)勢給人家寫墓碑。1985年底,許世友將軍魂歸故里,戈師傅完成了80%的工作。這是戈師傅碑刻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不久后,因為名聲在外,戈師傅又順理成章地承接了寒山寺弘法堂的碑文鐫刻任務(wù)。在那次工作中,戈師傅結(jié)識了蘇州碑刻大師——被稱為“江南第一刀”的時忠德先生,并拜時先生為師。
2000年11月,虎丘頭山門碑廊落成,陳列30余塊歷代詩畫名家題詠虎丘的作品,其中大多數(shù)為戈師傅所鐫刻,仇十洲畫六尺整張的“虛丘全景圖”碑,鐫刻技藝特別精細。
此外,寒山寺四百二十噸重的世界第一詩碑也出自戈師傅的刀下。事實上,近至蘇州,遠到海外,很多園林、寺院、書院中的碑刻,都出自于戈師傅之手。書法一筆,戈師傅就要幾十刀、甚至上百刀,這種純手工的叮叮當當如琢如磨、鍥而不舍的功夫,居然讓鏤刻在石上的書法、圖畫也有了枯濕濃淡的味道。戈師傅讓石頭上的漢字活了,讓冰冷的石頭有了精神,讓石頭在各種時空與人對話。
戈師傅是賦予頑石以靈魂的人。他說,碑刻技藝,內(nèi)功通過苦練可以做到,但內(nèi)功達到一定的水平,要尋求突破,必須用外功。修練外功得閱讀,得感受生活,他相信人生的挫折,最能豐富生命的閱歷,閱歷越豐富,碑刻的表現(xiàn)力就越有深度。
因為內(nèi)外兼修的功力,有人漂洋過海,尋尋覓覓來找戈師傅。
2007年,日本書道協(xié)會的人到蘇州采購文房四寶,他們通過外貿(mào)公司打聽到戈師傅的純手工碑刻技藝精湛,于是風塵仆仆來到古鎮(zhèn)木瀆找到戈師傅的工作室,未滿半小時就簽訂了刻碑的合同。折服于戈師傅的技藝和風范,書道協(xié)會甚至還盛情邀請他留在日本,在日本成立一個株式會社,傳授碑刻、書道技藝,但戈師傅婉拒了。
戈師傅還跟我講起了杜甫成都草堂杜甫像大碑的故事。2016年,來自成都的一批文博人員為把成都打造成詩性城市,在全國各地考察三個月,想尋找手工刻碑的工匠。走了好幾個地方后,他們來到蘇州,在蘇州碑刻博物館人員陪同下,找到了弘戈堂工作室。成都文博人員看到戈師傅彩鋼板搭建的工作室,破破爛爛,很是失望。到了門口不大肯進來,他們說,福建石廠一個辦公室都比戈師傅的工場大。勉強進去看看,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還真是純手工,一下子被戈師傅的藝術(shù)碑刻給吸引了,客人們下午兩點來,到了五點鐘都不肯走。
杜甫成都草堂要刻1445塊詩碑,經(jīng)過多次磋商,雖然過程有點波折,但最終刀刀出神的戈師傅,還是被聘請為成都市重大文化工程——“杜甫千詩碑”項目的書法碑刻藝術(shù)專家組成員,全面指導并負責1445塊詩碑的質(zhì)量。
因為戈師傅的手藝以及對待事情的認真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還決定,重檐亭的一塊高達1.8米的杜少陵像碑必須由戈師傅親自操刀。隨后,戈師傅用刀與石頭對話切磋,玉成此碑。碑上杜少陵面色沉郁,刀筆頓挫間,我們讀得出一個詩圣的家國情懷。詩圣的靈魂,打透了戈師傅的精神。當此碑安裝結(jié)束,戈師傅即興賦詩一首:“一代宗師出杜公,憂國憂民入眸中,今朝身像鐫碑立,詩圣千秋浩時空?!贝嗽婎}為“一代宗師畫杜公”,被杜甫草堂博物館永久收藏。
因石雕碑刻,戈師傅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也豐富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主題。特別是因為有文化情懷的加持,在他那里,代際傳承就不再是問題。
戈師傅的兒子張弘,大學畢業(yè)后在企業(yè)輾轉(zhuǎn)了一階段,決定回家操刀碑刻,戈師傅擔心年輕人耐不住寂寞,就讓他做了八年的學徒。有一次,臺灣故宮博物院有訂單,要刻南宋大書法家張即之寫的《妙法蓮華經(jīng)》,共七萬六千多字,兩百多幅碑,張弘刻了五年?!白寖鹤涌探?jīng),不是賺這部經(jīng)的錢,而是訓練他耐心做人,以刀當筆,一個字上百刀才能刻好,這樣下來,我看他的精氣神不一樣了,我就放心了。放心什么?我二十八年創(chuàng)造的財富和技藝就不會糟蹋了?!备陰煾等缡钦f。
這樣一個把活兒做得漂漂亮亮的工匠,讓我們感悟到,其實人生只要肯如琢如磨、如切如磋、鍥而不舍,總能東成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