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蘇省鹽城市阜余小學六(2)班 劉雨晴● 指導老師/李悅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jīng)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边@是“感動中國2014 年度人物”評選委員會寫給于敏院士的頒獎詞,也是對他一生事跡的最佳提煉。
初聞于敏院士,是在一部電視劇上。2021年9 月,《功勛》在各大衛(wèi)視與網(wǎng)絡平臺上播出。通過這部電視劇,我對于敏院士與他生活的年代有了粗淺的了解,更對這個隱姓埋名28 年的“氫彈之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了解他的生平經(jīng)歷。
1926 年,于敏院士出生于天津。當時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讓他深刻意識到,要想不挨打,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氣。他努力學習,自主鉆研,雖然沒有出過國,卻也成為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于敏院士剛開始做的是原子核理論研究,為了中華民族不受旁人欺負,深知核平衡才是平等、不平等只能挨打的他服從分配轉行,開始氫彈理論研究。他說:“我自幼對民族所受欺壓有切膚之痛,為了祖國的安全,我愿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切。”
從接受氫彈研究任務開始,于敏院士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yè)一起成了國家最高機密,隱姓埋名28 載。28 年的時間有多長?這占了于敏院士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有多少人愿意在大好的青春里無怨無悔地隱姓埋名,甚至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工作呢?
而在那個年代,一大批像于敏院士這樣的先輩做到了。在新中國剛剛誕生、開基立業(yè)的年代,他們靠著一支支筆、一張張紙、一把把算盤,在小小的書桌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挺起了中國的脊梁。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這和平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xù)奮斗的結果。我的夢想是長大成為科學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