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勝:?讓顯示器件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
將顯示器件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大家可能會覺得很科幻,但對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主任彭慧勝教授而言,這個場面正是他的科研方向——高分子纖維器件領域。如今,他帶領團隊經過15年攻關真的做出來了!他們率先創(chuàng)建出織物顯示器件,讓織物顯示器件像衣服一樣輕薄、透氣、可貼合在不規(guī)則基底上。其團隊實現(xiàn)的柔性顯示織物及其智能集成系統(tǒng)入選“2021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實現(xiàn)的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規(guī)?;苽淙脒x“2021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彭慧勝帶領團隊潛心攻關,把普遍認為不可能實現(xiàn)的纖維電池高性能化及應用做出了創(chuàng)新與突破。
能有如此成就,和彭慧勝的努力分不開。彭慧勝大學四年,有三個暑假在圖書館度過,閱讀大量文史哲經典,打下人文基礎;讀研期間,他有時索性就睡在實驗室里,是出了名的實驗室“居民”;回國之后,他定了三個目標:完成1項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誕生10個系列產品、培養(yǎng)100名優(yōu)秀人才。
“科學面前,永遠做好奇的小學生?!迸砘蹌僬f。(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7月28日)
◆素材解讀
1.珍惜時間。彭慧勝一直強調要把時間投入到有價值、有意義的科研事業(yè)中。從學生時代開始,他就格外珍惜光陰。研究生期間常駐實驗室,只為打好基礎。
2.腳踏實地??蒲袣v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彭慧勝懂得研究來不得半點心浮氣躁,必須腳踏實地。對科研工作者而言,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向著心中的遠大目標不斷靠近。
◆適用話題
珍惜時間 苦盡甘來 不斷鉆研 腳踏實地
舒暢:“85后”創(chuàng)業(yè)造火箭,勇做航天追夢人
“85后”青年舒暢是我國民營航天領域的拓荒者。2014年,國家出臺政策鼓勵民營企業(yè)進入衛(wèi)星領域,舒暢意識到了機會。次年,他注冊了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國內首家營業(yè)執(zhí)照上寫著“運載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營企業(yè)。2017年12月22日,零壹空間X系列火箭發(fā)動機整機試車成功;2018年4月,該發(fā)動機二次試車成功。2018年舒暢團隊成功發(fā)射了兩枚“亞軌道火箭”,尤其是2018年5月17日,我國首枚民營自主研發(fā)的商業(yè)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成功發(fā)射,成為中國民營航天發(fā)展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2019年,他開始挑戰(zhàn)更遠距離的“入軌火箭”。
2021年2月,由舒暢團隊研制的OS-X6B智能火箭成功發(fā)射,這是商業(yè)航天企業(yè)首次采取箭車一體的機動快速發(fā)射技術。全新的“亞軌火箭”不需要再經歷發(fā)射場轉運、吊裝到發(fā)射前復雜的準備和測試工作,通過系統(tǒng)智能測試判讀,10分鐘內完成發(fā)射。
最近,舒暢和團隊又在籌備另一顆“亞軌火箭”的發(fā)射。他說,只要把火箭技術做精做透,以技術創(chuàng)新來降低成本,民營企業(yè)就能成為中國航天的重要補充力量。
(選自“央視網”2022年8月2日)
◆素材解讀
1.勇于追夢。舒暢抓住機遇,創(chuàng)立公司,成為民營航天領域拓荒者,而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重要力量,其睿智和勇氣不得不令人敬佩。
2.不斷探索。舒暢與他的團隊短短幾年就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與他們的不斷鉆研、不斷探索的精神分不開??茖W道路沒有捷徑,不斷奮斗才能不負韶華。
◆適用話題
勇于追夢 抓住機遇 不斷探索 銳意進取
“深海一號”團隊把傳說變?yōu)閭髌?/p>
“深海一號”開發(fā)生產團隊榮獲2022年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是一支青年人占比達到73%的“深海鐵軍”。
“深海一號”能源站的建設不僅存在缺乏先例借鑒、建設工期緊的情況,還必須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等高質量標準設計建造,僅下部船體就由24萬個零部件組成,設計建造極難。盡管我國淺水石油開采能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深水油氣田開發(fā)“一無技術、二無資源、三無經驗”,氣田開發(fā)前期狀況不斷。
面對困境,“深海一號”開發(fā)生產團隊帶領數(shù)千名施工人員晝夜輪流作業(yè),高質量完成了船體建造、上部組塊建造以及兩個組塊的“大合龍”,創(chuàng)下了比國際同類平臺建設工期提前18個月的紀錄。
氣田投產后,面對大量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首次應用,開發(fā)生產團隊在缺少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持續(xù)探索,深入攻關,先后解決水下生產設備和生產流動性保障系統(tǒng)等在深度調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他們已攻克了幾十項行業(yè)技術難題,成功開發(fā)運用3項世界首創(chuàng)、13項國內首創(chuàng)技術,推動中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fā)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
前不久,它交出了自正式投產以來的傲人成績單: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0億立方米!但它最終的“年產目標”是“30億立方米”!為此,“深海一號”能源站全年無休,一群年輕人扎根深海,將征途鋪滿大海。
(選自《中國青年報》2022年6月14日)
◆素材解讀
1.年輕有為。青年人占73%的“深海一號”開發(fā)生產團隊晝夜輪流作業(yè),高質量完成了任務,展示出蓬勃生機。
2.勇?lián)厝??!吧詈R惶枴遍_發(fā)生產團隊在缺乏先例借鑒、建設工期緊的情況下,攻克技術難題,開發(fā)新技術。這些年輕人無所畏懼,勇?lián)厝?,彰顯了中國青年的責任擔當。
◆適用話題
年輕有為 勇于挑戰(zhàn) 目標遠大 責任擔當
“80后”航天青年黃震:太陽系內的事我有信心可以做到
“80后”航天青年黃震,是2022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個人獲得者。今年39歲的他,已經成為我國載人航天領域最年輕的副總設計師之一,帶領團隊為我國載人登月工程進行深化方案論證,并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中國載人登月,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如何讓載人航天器不僅可以從目前空間站近地400公里的太空返回,更能從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載人往返,空間還要大一倍?作為總體技術負責人,黃震帶領一個6人的小團隊迎難而上,開啟了載人登月的新征程。
載人登月第一步,從地球到月球軌道。黃震帶領年輕的團隊集智創(chuàng)新、日夜攻關,僅用3年時間,就成功發(fā)射全新構型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返回性能比神舟飛船提升55%。作為總師助理,黃震帶領團隊又用4年時間,做出全尺寸20多噸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2020年5月初成功實施高速再入飛行試驗,并首次從8000公里的高度返回地球,奠定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雛形。
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短短幾年黃震和團隊就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通過無數(shù)次的地面仿真計算和實驗驗證,突破我國神舟飛船停靠、繞飛、與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等技術瓶頸,實現(xiàn)了浪漫的“太空之吻”,為我國空間站任務實施奠定了基礎。
眼下,黃震帶領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載人登月團隊連續(xù)攻堅,已經組織完成了載人月面著陸器定點落月、月面極端環(huán)境生存等大大小小幾十項關鍵技術攻關,為早日實現(xiàn)中國載人登月的夢想,用極大的創(chuàng)新和冒險,大膽創(chuàng)新、小心求證。
(選自“央視網”2022年5月4日)
◆素材解讀
1.勇攀高峰。黃震和他的團隊用熱血青春攻堅克難,勇攀航天事業(yè)新高峰,先后突破神舟飛船停靠、繞飛、手動交會對接等技術瓶頸,參與研制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為中國載人登月勇當開路先鋒。
2.認真鉆研。載人登月對于中國來說沒有經驗借鑒,只能通過不斷的實驗論證。黃震帶領他的團隊攻克一個一個難題,大膽創(chuàng)新,小心求證。
◆適用話題
勇攀高峰 認真鉆研 大膽創(chuàng)新 科學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