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都小學 梁艷紅
深度學習理念與單元主題教學模式都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積極參與知識探究活動。本文將簡要解讀深度學習理念的內涵,論述開展單元主題教學的必要性,為教師提供幾點深度學習導向下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旨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的積極作用。當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都認可了“學生是教育主體”這一教育觀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仍然處于被動狀態(tài)。通過對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發(fā)現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學習的認識不夠深刻,過度依賴教師,無法實現深度學習。為提升教學質量,教師需引入新型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單元主題教學,并幫助學生有效參與學習活動,在各單元學習期間感受到課文、習作、口語交際等各模塊知識之間的關聯,在此基礎上有效內化所學知識,實現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通過對深度學習理念的內涵進行解讀,可以發(fā)現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傳遞,還要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期間形成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期間,很多學生都存在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處于淺層學習的狀態(tài),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學習過程中。而深度學習理念則是基于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弊端進行分析而總結出的教學理念,對推動課程改革的進程、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具有積極意義。深度學習理念要求學生擺脫傳統(tǒng)的機械學習、死記硬背的淺層學習困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以提升自己綜合素養(yǎng)為目標形成積極的學習內驅力,成為優(yōu)秀的學習者,在掌握學科核心知識的同時體會知識探究的過程,把握學科知識探究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思維品質、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情感價值觀念,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簡單來說,單元主題教學就是教師以一個單元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以主題為線索,統(tǒng)籌安排單元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多個模塊的教學活動,以部分教學內容為重點帶動單元整體教學,讓學生自然地融入文本細讀、日常練習、自主探究等多個學習過程中,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同時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全面分析教材內容,還要注意適當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引入實踐活動,從而提升單元教學的針對性和整體性。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引入單元主題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進行思考,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體驗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
不可否認,小學生在學習期間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存在泛泛學習基礎知識、忽視深度探究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而重點突出是單元主題教學的一個特點。鑒于此,在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采取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就闡明單元探究主題的策略,幫助學生奠定深度學習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為讓學生在單元知識學習期間能始終圍繞單元主題,教師要注意采取恰當的策略幫助其強化主題探究的動機。
以人教版(五·四學制)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探究主題為初步了解借助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并嘗試通過描寫一種喜愛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單元知識講解前,教師就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愛之物”,簡單介紹喜歡某一事物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適當地進行總結,提出自己的“心愛之物”不僅具有可愛的外在形象,還承載了一段獨特的記憶,并邀請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分享自己的“心愛之物”。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從教師的“心愛之物”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積極分享自己喜歡的物品或動物。經過充分的師生互動,教師可以提出很多文人都會通過描寫自己喜愛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學生意識到經過本單元知識的學習,自己也要具備通過文字描寫喜歡的事物、抒發(fā)自己真摯情感的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簡單介紹《白鷺》《落花生》《桂花雨》和《珍珠鳥》四篇課文中作者的“心愛之物”,并提出要學生學習四篇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完成習作模塊的練習任務,辦一期“我的心愛之物”習作專欄,最終通過語文園地模塊總結和積累描寫事物的方法。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就可以明確單元探究主題,并能在課文學習期間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在習作模塊運用所學寫作知識,為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組織學生參與深度學習活動,要求教師對學生科學引導,使其能從淺層學習逐步走向深度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小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薄弱,且注意力容易轉移,在深度探究單元主題內容過程中容易因無法順利完成單元重點任務而出現學習信心受挫、注意力轉移等問題。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布置單元主題教學任務,并注重任務的梯度性,從而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期間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在單元主題探索中,并循序漸進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實現深度學習。
以人教版(五·四學制)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通過本單元課文的學習,學生需要了解《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等民間故事,并能在今后的長篇故事閱讀時有效提取主要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或縮寫故事。對小學生而言,實現這一目標具有一定難度,鑒于此,教師可以布置以下探究任務:第一,自主閱讀《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三篇課文,查找其中的生詞;第二,在教材中勾畫課文中的關鍵句子;第三,嘗試根據自己勾畫的關鍵句子為父母講述課文中的主要內容;第四,完成習作模塊“縮寫故事”的任務。第一個任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單元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并在閱讀期間對民間故事產生深入了解的興趣。第二個任務可以使其重新細致閱讀課文,在句段勾畫期間找出所讀民間故事的關鍵信息內容。第三個任務有助于學生結合獲取的關鍵信息完成故事復述,為“縮寫故事”奠定基礎。最后一個任務可以使學生檢驗單元學習成果,分析是否達到了單元主題探究的目標。以上,通過布置層層遞進的單元梯度任務,可以讓學生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期間都能根據任務逐步提升學習的深度,取得滿意的單元學習成果,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科學開展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從而幫助學生體會到同一單元中不同課文、不同教學模塊之間的關聯,并在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期間落實深度探究的工作。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引入課外文章、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等方式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五·四學制)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圍繞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組織教學活動,完成課文教學后,教師可以借助單元“交流平臺”模塊幫助學生簡單梳理說明性文章的特點,并引導學生結合《太陽》和《松鼠》兩篇課文找出相關的寫作方法。首先,教師可以提出說明性文章,以幫助讀者認識事物為目的,并引導學生分析通過兩篇課文學習了哪些知識,使學生提出通過《太陽》這篇課文學習了太陽體積大、距離遠、溫度高、與人們生活關聯緊密的特點,通過《松鼠》的學習掌握了松鼠外形漂亮和性格馴良、乖巧的特點等,真正理解說明文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以及抓住事物鮮明特點進行說明的技巧,重新梳理兩篇課文。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鑒賞教材中的習作例文《鯨》,復習所學的說明性文章創(chuàng)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與組員共同探究例文和“一百六十噸重”“約十八米長”“一般可以活幾十年”等句子,鞏固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等句子的分析期間復習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分析例文的主要信息,找到鯨的主要特點。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就可以實現從師生共同討論到學生獨立探究的轉變,并提升學習的深度,突出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提升教學效果。
小學生性格好動,想要有效培養(yǎng)其深度學習能力,教師就要注意采取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短劇表演的形式演繹單元重點課文。為提升表演效果,學生會主動對課文中的細節(jié)信息進行挖掘。具備一定信息收集能力的高年級學生,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查找更多與課文細節(jié)相關的知識,從而提高課文探究的深度。教師可以為不同的表演小組布置不同的表演任務,從而讓每一篇課文都能生動地呈現在課堂中,讓學生在排練期間或觀看表演后產生深度探究課文的欲望,強化單元主題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五·四學制)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幫助學生完成學寫讀后感的任務。《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等課文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古典名著閱讀能力,且其中蘊含了較多的人物對話、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適用于開展短劇表演活動。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單元課文,選出學生最喜歡的文章。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其喜好、性別、閱讀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等科學劃分表演小組,并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查找與諸葛亮、魯肅、武松、賈寶玉等的相關信息,從而使其在表演過程中,能更好地結合人物特點解讀課文。同時,要科學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匯演活動,并設計組間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演設計問題,請“演員”結合課文為自己闡述表演內容。這樣,教師就可以自然地過渡到課文講解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在參與生生問答環(huán)節(jié)中進一步對課文進行深度解讀,為培養(yǎng)寫讀后感的意識和能力奠定基礎。以上,通過科學開展課本劇活動,學生就可以更多地參與到深度學習過程中,積累深度學習經驗,提升深度學習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擴充學生學科知識儲備的同時,使其感受到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因此,單元主題教學活動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識的講解,教師也要注意延伸教學空間,布置課外主題實踐任務,開放深度學習場所,讓學生更多地獲取知識,并感受到語文學科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從而使學生能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并養(yǎng)成在生活中積累語文學習素材的習慣。
以人教版(五·四學制)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學習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使其能通過寫作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通過對單元主題的分析,不難發(fā)現本單元教學要注意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通過細致觀察奠定人物描寫基礎,并通過運用所學知識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信息。鑒于此,完成單元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實踐任務,要求學生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觀察身邊的同學、教師、家人或從事不同職業(yè)的社會人員等,找出自己最想描寫的人物,并重點關注其特點,從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文。通過這一主題實踐任務,學生可以將教室、公園、家庭等不同場所作為觀察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特點,找出每一個行業(yè)工作人員的特點并對比自己想要描寫的人物與他人的不同。同時,由于教師提供的時間足夠充裕,學生可以反復閱讀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作文,請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驗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更加有效地分析如何組織語言,才能生動形象地利用文字突出人物特點,高質量地完成單元寫作任務。在課外主題實踐任務完成期間,學生可以通過細致地觀察生活,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并運用所學寫作知識,促進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教師要深度探究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特點,分析深度學習的內涵,找出二者結合的方法,更好地做到在深度學習導向下組織單元主題教學活動,探索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策略,幫助學生在單元主題教學的模式下逐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并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融入深度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深度學習的意識,提升深度學習的能力,獲取更多深度學習的平臺,從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