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海灣時報》12月6日文章,原題:中阿親近源于共同利益中國領導人即將率領夫型代表團訪問沙特阿拉伯并與阿拉伯領導人會面。西方媒體對此次訪問憂心忡忡。
路透社稱,中國領導人的訪問是在拜登政府“與北京和利雅得因分歧而關系緊張的背景下”進行的。許多其他主要西方媒體也照搬這一說法。而且,這些分析往往是由西方利益所決定的,所以在解讀大背景時往往是有選擇性的。如果完全或主要依賴西方對全球地緣政治重大變化的理解,就一定會被誤導。
西方媒體想要我們相信,阿拉伯國家所采取的強硬政治立場——對戰(zhàn)爭保持中立,與中俄日益親近,降低石油產量等——完全是為了向華盛頓“發(fā)出信號”。但透過更廣的視角看,這些說法似是而非,甚至完全是捏造的。例如,“歐佩克+”10月決定降低石油產量是在全球市場對能源需求低迷時唯一合理的策略。此外,考慮到華盛頓及其西方盟友不是唯一重要的全球力量,阿拉伯國家的中立也是同樣合理的做法。
2004年,中國和阿拉伯聯盟成立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該論壇最終成為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主要協調平臺。這使中國在基于集體戰(zhàn)略進行投資以發(fā)展與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貿易、經濟和政治關系方面具有優(yōu)勢。另一方面,在涉及有可能使多個阿拉伯國家同時受益的重大經濟交易時,阿拉伯人也有了與中國談判的籌碼。
一個極其重要的注意事項是,中阿合作論壇是基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似乎是基于一個迥異于西方對中東和,“全球南方”做法的外交關系范式,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等等。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至今仍遵循這一模式,幾乎沒有偏離。這驗證了這樣一種說法,即阿拉伯國家對中國以及中國領導人訪問中東的集體政治態(tài)度,絕不是最近幾個月俄烏沖突導致政,策突然轉變的結果。
這并不是說阿拉伯國家和中國與美國和西方的關系對中阿關系發(fā)展沒有影響。事實上,中國的“和平共處”模式似乎挑戰(zhàn)了中東地區(qū)今后的運行模式。2021年,中國宣布在伊拉克建造1000所學校的項目,這條新聞當時被阿媒大篇幅報道。中國在該地區(qū)其他地方日益增長的經濟——不僅僅是貿易——影響力也是如此。
中國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前些年建立起的阿中關系政治基礎完美契合。據媒體報道,2022年上半年,利雅得是中國“一帶一路”投資的最大接收方。考慮到這一切,認為像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這樣的大型政治實體,在政治上會基于無腦的本能反應制定外交政策議程,從而押注他們的未來,肯定是不公平的,事實上也是具有誤導性的。(作者拉姆齊?巴魯德,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