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蓓 宋其韜 龍雷 馮思源 邢拓
骨骼是惡性腫瘤轉移的常見部位,僅次于肺和肝臟[1]。任何腫瘤都可以發(fā)生骨轉移,并且部分腫瘤會以骨轉移瘤作為首發(fā)表現(xiàn)形式,接近10%的骨轉移瘤無法明確原發(fā)灶[2]。對晚期癌癥患者而言,不僅骨轉移的風險增高,發(fā)生骨轉移后還會引起骨質破壞及疼痛,甚至縮短患者的生存時間。因此,骨轉移瘤的早期定位、定性影像診斷對惡性腫瘤的分期、治療方案的擬定及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是目前公認的診斷腫瘤骨轉移最有效的方法,99m锝-亞甲基二磷酸鹽(99mTc-MDP)全身骨顯像作為檢測骨轉移瘤的首選方法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其對腫瘤骨轉移的檢測敏感度高,特異性低[4]。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T)融合骨顯像逐漸普及[5],其在惡性腫瘤骨轉移診斷中具有較大優(yōu)勢,可有效提高骨骼病變診斷的準確性[6]。
惡性腫瘤出現(xiàn)骨轉移后,容易出現(xiàn)骨相關事件,骨轉移早期較為隱匿,且無臨床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至晚期才出現(xiàn)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7,8]。其中脊柱骨轉移是腫瘤骨轉移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因脊柱功能和結構的關系,此類骨轉移發(fā)生后脊髓及脊神經會形成壓迫。如果脊髓壓迫過于嚴重,則可能會導致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也可能喪失二便功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當發(fā)生骨轉移后,還會增加一系列并發(fā)癥,危害較大。腫瘤骨轉移的機制主要包括:腫瘤細胞發(fā)生遷移,直接侵襲骨骼組織;轉移瘤栓子容易在富含紅骨髓的骨骼處進行生長繁殖,從而侵及骨骼而發(fā)生轉移,轉移的腫瘤細胞會與受累骨骼之間發(fā)生相互反應,導致腫瘤細胞在骨骼中繁殖并生長,形成骨轉移。
腫瘤骨轉移是骨骼系統(tǒng)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骨轉移與腫瘤轉移、骨骼富含生長繁殖條件等有關。同樣,原發(fā)灶的不同也會影響骨轉移部位和表現(xiàn),其中肺癌、乳腺癌發(fā)生骨轉移多數(shù)以胸椎常見,肝癌和鼻咽癌則主要在腰椎部位出現(xiàn)骨轉移,骶椎骨轉移常見于前列腺癌患者。腫瘤骨轉移發(fā)生后如果能早期發(fā)現(xiàn)并治療,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在臨床診斷中,影像學技術一直是最佳的輔助手段之一。因為解剖結構圖像(如CT、MRI、B超等)與功能圖像(如SPECT、PET等)在診斷中單獨應用時特異性差,因此功能成像和解剖成像相結合是目前的發(fā)展趨勢,逐漸形成了醫(yī)學圖像融合技術[9],其整合了功能影像與解剖影像的優(yōu)點,發(fā)展為“一幅圖像多元表達”的圖像融合技術[10]。該技術是不同圖像空間配準后,形成全新的圖像組合方式,同時將不同源圖像囊括的信息凸顯出來,涵蓋單模融合、多模融合與模板融合多種形式,將圖像信息綜合展現(xiàn),便于臨床診療參考。
圖像融合技術形成于90年代,之后逐漸發(fā)展,屬于圖像后處理技術之一。此技術的核心在于綜合利用不同源成像設備獲取信息后的融合展示,不僅能夠根據(jù)實際需要取舍,保留圖像中的“有用”部分,還能夠在同一張融合后的圖像上同時展示,為臨床診斷參考提供了便利,也提升了診斷準確性。利用可視化軟件實現(xiàn)圖像的融合處理,有利于病變空間位置的確定、大小和幾何形狀的觀察,同時也能夠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在空間上的關系,從而能高效地診斷疾病。此外,醫(yī)學圖像融合技術也可以用于手術計劃制定、病理變化追蹤及臨床效果評價等方面,為其提供全面的信息參考,是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中重要的里程碑[11]。
腫瘤骨轉移診斷中采用的SPECT技術近年來較常用,對腫瘤骨轉移診斷效果較好,屬于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技術,主要利用骨顯像劑放射性核素锝-99m(Technetinum-99m,99mTc)標記的亞甲基二磷酸鹽(MDP)等[12],借助化學吸附效果附著于羥基磷灰石晶體表面,在有機質結合下與未成熟骨膠原結合后于骨骼內沉積,通過電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進行斷層掃描,觀察骨骼內顯像變化,從而實現(xiàn)對腫瘤骨轉移的診斷[13]。主要是依據(jù)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藥物的不同實現(xiàn)顯像區(qū)分,聚集放射性藥物不同與血流灌注量、代謝活躍度等有關。在發(fā)生腫瘤局部轉移或全身轉移時,骨骼的病理性改變會對骨組織血供、代謝等造成影響,且會干預成骨過程變化,從而表現(xiàn)出骨顯像的異常。利用全身骨顯像掃描范圍廣、敏感度高的特點,可實現(xiàn)對腫瘤骨轉移的有效診斷[6],其效果比傳統(tǒng)X線更佳,且能比X線提早6個月發(fā)現(xiàn)早期骨轉移[14]。
SPECT技術在診斷腫瘤骨轉移時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腫瘤骨轉移的多發(fā)性、不規(guī)則異常濃聚,對平面骨顯像診斷腫瘤骨轉移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可以通過這些特點結合SPECT檢查結果確定是否發(fā)生腫瘤骨轉移。但該技術在診斷腫瘤骨轉移過程中的特異性差,如果患者存在骨損傷、骨退行性改變、骨質增生及炎性改變等,定性診斷會影響腫瘤骨轉移的診斷結果,造成骨顯像中呈現(xiàn)假陽性[15]。張婷等[16]報道99mTc-MDP全身骨顯像在診斷腫瘤骨轉移中誤診率為4.69%,漏診率為5.78%,敏感度為94.22%,特異性為95.31%,診斷準確率為91.21%,其診斷作用明顯優(yōu)于CT,在該研究中SPECT診斷的特異性較高,可能與選取病例情況有關。SPECT斷層骨顯像在診斷腫瘤骨轉移時可有效避免組織重疊的干擾,從而保證診斷中的識別分辨率,能夠發(fā)現(xiàn)平面骨顯像上隱匿的病灶,特別是溶骨性病灶。因此,漏診率明顯降低,診斷準確率更高。馬成軍等[17]在研究中針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進行了SPECT全身骨顯像檢查,對SPECT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在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時該技術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并且可以一次性實現(xiàn)全身骨關節(jié)炎癥及代謝狀況的顯示。該技術的這一全面性特點使其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可實現(xiàn)對全身骨關節(jié)炎癥與代謝的綜合評價,有利于早期診斷腫瘤骨轉移后的變化。
在腫瘤骨轉移的診斷中,SPECT技術的應用效果可能與疾病情況、掃描方式等有關,也與組織干擾有關,這些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SPECT全身骨顯像技術的診斷效果不理想,因此也成為該技術逐漸被SPECT/CT融合顯像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是醫(yī)學圖像融合技術中的典型代表,可發(fā)揮出SPECT與CT各自的優(yōu)勢,是骨代謝與CT同機融合顯像,充分融合了骨代謝信息檢測結果與CT同機影像結果,一次顯像即可將功能、代謝情況與局部解剖信息同時呈現(xiàn)[18]。相比于傳統(tǒng)的SPECT更容易定位病灶,解決了全身骨顯像定位困難的問題,對于提升腫瘤骨轉移診斷的敏感度具有顯著優(yōu)勢[19]。同機融合CT成像利于確定病灶代謝異常范圍,并且能夠顯示正常骨骼與病灶間的移行帶寬窄、是否存在骨膜反應及病灶邊緣清晰度等,可為骨轉移診斷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jù)。
但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與醫(yī)學圖像融合技術整體面臨的問題一樣,也存在一些難點,影響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的應用效果。首先,因成像系統(tǒng)之間的原理不同,采取圖像的格式、方式、圖像質量、空間與時間特性等都有明顯差異性,因此融合顯像的穩(wěn)定性與精度仍有待提升。其次,能夠正確理解SPECT/CT融合骨顯像圖像是該技術的重點之一,關鍵在于綜合處理各種成像設備獲取的信息,但融合顯像已經屬于全新的領域,如何充分利用檢查結果的綜合信息,還需要不斷的實驗和證明。最后,雖然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凸顯出了圖像融合的技術優(yōu)勢,但也因此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影響,在圖像融合時很多差異使融合后的圖像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最優(yōu),因此,很難明確某種檢測一定優(yōu)于另一種,特別是融合圖像,因此還應解決客觀評價、比較融合性能標準帶來的影響。
臨床上常將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與SPECT全身骨顯像技術作對照,因此了解兩者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進展,評價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對進一步認識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及其在骨轉移診斷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SPECT/CT融合骨顯像在SPECT的基礎上增加了CT診斷的功能,可借助病變部位CT上的特征性征象對各種原發(fā)腫瘤進行診斷,屬于代謝與解剖學圖像融合形成的產物[20]。通過采用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可發(fā)現(xiàn)腫瘤骨轉移的形態(tài)學改變,有利于區(qū)分骨轉移灶與其他良性改變之間的差異,在腫瘤骨轉移發(fā)生過程中,無論原發(fā)病灶通過哪種形式完成癌細胞向骨骼內的轉移,都會出現(xiàn)溶骨、成骨及混合特征,并且可見片狀骨質的吸收與破壞,表現(xiàn)出不規(guī)則形狀,產生轉移病灶及周圍軟組織中的團塊狀高密度骨質硬化影及密度影,并且可見骨小梁紊亂、粗糙、增厚而間隙變窄的情況。
相比于單排定位CT技術,SPECT/CT可更有效地實現(xiàn)對骨密度改變的識別,如溶骨性改變、成骨性改變等。利用SPECT/CT融合顯像可對骨顯像上的陽性病灶準確定位,保證診斷的準確性,也有利于區(qū)分與骨轉移灶容易混淆的病變,有助于鑒別診斷。同時,該技術還能捕獲骨顯像中無放射性濃聚的病變,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信息。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配備了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可清晰顯示濃聚病灶的解剖結構及病變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出病灶位置骨密度改變性質、骨皮質破損情況及骨小梁的分布,相比于傳統(tǒng)的CT檢查也具有較大差異性。彭東等[5]在研究中針對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腫瘤骨轉移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SPECT/CT融合顯像對病灶的診斷敏感度、特異性更高,相比于單純SPECT全身骨顯像技術,具有更好的診斷效能。說明SPECT/CT融合顯像相比于全身骨顯像能夠更好地診斷腫瘤骨轉移。李江城等[21]對比了全身骨顯像與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腫瘤骨轉移的效能,結果顯示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能夠提升對單發(fā)骨轉移瘤的診斷效能。
在腫瘤骨轉移診斷中應用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更具優(yōu)勢,這與該技術配備了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關,可清晰顯示濃聚病灶的解剖結構和病變進展時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病灶位置骨密度改變性質、骨皮質破損情況及骨小梁分布特點,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
CT解剖分辨率高、特異性強,但靈敏度較低,且受檢查視野限制[22]。SPECT/CT則在核醫(yī)學功能特異性的基礎上,有機結合了CT的解剖特異性,使二者優(yōu)勢互補,在腫瘤骨轉移的診斷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實現(xiàn)了對骨骼的解剖結構、密度改變和準確定位等功能的有機整合,提升了對腫瘤骨轉移的診斷效能。相比平面骨顯像,其提高了對良、惡性骨腫瘤的鑒別診斷能力;相比單純的CT或X線平片檢查,其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病灶范圍及其毗鄰組織的受累情況;更全面、準確地診斷原發(fā)性良、惡性骨腫瘤,并可評價患者術后的復發(fā)和轉移。但其仍會出現(xiàn)誤診病例,對骨轉移的最終診斷“金標準”并非客觀單一。因此,隨著SPECT/CT融合骨顯像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與非影像學手段結合使用,或許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腫瘤骨轉移的診斷效能,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