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海云 編
2022年5月4日,一支名為“巔峰使命2022”的珠峰科考隊完成了建設世界海拔最高氣象站的任務。此站建成后,超越了英美科學家2019年在珠峰南坡搭建的自動氣象站,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被譽為世界之巔,珠峰頂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可能很少有人會相信,在這么高的地方,還能建設氣象觀測站。而這正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一項中國乃至世界科考的創(chuàng)舉。
“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qū)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共有16支科考小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是2017年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啟動以來,學科覆蓋面最廣、參加科考隊員最多、采用儀器設備最先進的綜合性科考。
此次科考從海拔5200米到8800米搭建8個氣象站,其中超過7000米的氣象站有4個,它們的海拔分別在7028米、7790米、8300米和8800米。之所以在8800米而不是在8848米建氣象站,是因為峰頂上雪和冰不太好固定,所以在8800米左右找個基巖進行固定。
之所以在這么高的高度建站,是為了填補我國氣象觀測的空白。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的“第三極”,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資源—生態(tài)單元,科學界稱之為“天然實驗室”。同時,青藏高原也被叫做“亞洲水塔”,孕育著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
但是,我國目前的觀測站都在海拔5000米以下,在更高海拔層面沒有氣象實測數(shù)據(jù),只是根據(jù)遙感數(shù)據(jù)推算。
為填補這一空白,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確定在珠峰北側布局8個自動氣象站。它們呈階梯分布,海拔高度分別為5200米、5400米、5800米、6500米、7028米、7790米、8300米、8830米。
在海拔如此之高的珠峰建設氣象站,需要克服8級以上大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低溫和極度缺氧的困難。從海拔8300米到峰頂,海拔上升500米的登山路,科考隊走了七八個小時。而且,不僅僅是路難走,科考隊員還要背上設備,海拔7000米以上的自動氣象站每套重量約50公斤,可以分拆為每個部件不超過7公斤,這樣方便每個登山隊員背負。
科考人員在珠峰海拔8830米處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一腳踩下去,雪沒過膝蓋。隊員們要把埋進雪里、結冰變硬的登山安全繩,用力拽出來,把冰抖掉,才能握得住。帶隊的德慶歐珠曾4次登頂珠峰,他說,這次任務的艱巨程度超出了想象??瓶缄犚脖幻襟w譽為“冰川敢死隊”。
5月3日,天公作美,科考登山隊員挺進速度很快,直接越過海拔7900米的營地,到達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這樣,第二天凌晨3點,就能開始沖頂。但還是碰上了意外。從8300米再往上走,積雪有五六十厘米深,沿路安全繩都被雪埋了。安全繩是登頂?shù)纳K,大家必須把繩子拽出來,抖掉冰,再一點點前進。到達海拔8800米處,比原計劃晚了三個小時。
沒想到這里的積雪更深。往下挖了1米多,科考隊員還是沒有摸到可以架設設備的基巖。他們向指揮部匯報后,繼續(xù)向上攀登了半個多小時,在距離珠峰頂很近的地方,找到了可以架設氣象站的巖體。
新的難題接踵而至——原計劃以電錘鉆孔,用膨脹螺絲固定氣象站,但登山隊員發(fā)現(xiàn)北坡巖石風化嚴重,電錘鉆孔極易導致巖石破碎。最后還是憑借他們專業(yè)的登山經(jīng)驗,以巖釘固定了氣象站。5月4日12時46分,全球最高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在這里成功架設。
“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路徑圖
自動氣象站這種說法其實不太準確,因為每座氣象站都必須有技術人員定期維護。在惡劣的天氣下,任何活動部件最終都會損壞。對于自動氣象站來說,維護是一個大問題。
科學家表示,目前我國高海拔的自動氣象站都是免維護的,因為維護成本太高。我們在南北極建設的自動氣象站可以實現(xiàn)6至10年無人維護,最長的已經(jīng)達到11年。為了在珠峰建站,我國的科研機構研制了特制的風速儀和超低溫電池,確保儀器能在低溫下正常運行。
這次珠峰自動氣象站的設計壽命是兩年,它由太陽能電池板供電。它的日常工作是通過衛(wèi)星通信等手段,傳送溫度、濕度、風向、風速、太陽輻射等氣象信息。自動氣象站獲得的這些實測數(shù)據(jù),可填補珠峰極高海拔氣象記錄空白,對高海拔冰川和積雪變化的監(jiān)測意義重大。
珠峰難攀,但總有人能登上山頂;科學道路曲折,但一直有人在堅持不懈。人類生活在一個互相連通、影響的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珠峰看似與我們相距甚遠,其實息息相關。在大自然的疾風暴雪之下,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這個紀錄來之不易,科考隊員也完成了屬于中國人的“巔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