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江云 汪芳仂 潘建英 查荏芬 陳 華
(上饒市婺源縣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江西 上饒 3332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消化內(nèi)科常見病,具有發(fā)病率高和病程遷延的特點,臨床早期無特異性癥狀,部分可出現(xiàn)食欲不振、肝區(qū)脹滿表現(xiàn),若診療不及時,不僅會誘發(fā)肝硬化和肝細胞癌,還會影響其他肝病進展,嚴重危害患者健康。目前臨床針對NAFLD治療多采用常規(guī)西藥控制疾病進展并輔以生活干預,但收效甚微[1]。而近幾年,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治療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多方肯定[2]。既往宋壽龍等[3]采用中醫(yī)祛濕療肝法合刺絡瀉血療法治療NAFLD取得良好效果。鑒于此,為進一步了解中醫(yī)技術在NAFLD治療中的價值,本次研究特采取疏肝健脾祛濕排濁法配合針刺治療NAFLD,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提供借鑒經(jīng)驗,內(nèi)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收集時間選擇在2020年1月—2020年6月,將就診于上饒市婺源縣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的40例NAFLD患者按自愿原則分組。觀察組20例中,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12例和8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8.51±1.4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為5年,平均病程(2.54±0.08)年。對照組20例中,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15例和5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8.83±1.64)歲;病程最短為7個月,最長為5年,平均病程(2.59±0.09)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4]中相關標準:(1)近1年男性飲酒乙醇量<每周140 g,女性<每周70 g或無飲酒史;(2)經(jīng)影像學檢查或肝活檢組織學改變符合相關標準;(3)除藥物性肝病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點疾病。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同意參與本次研究;(2)符合上述診斷標準;(3)認知功能正常且主訴完整;(4)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1)過敏體質或存在相關禁忌證;(2)合并傳染性疾病、血液病或皮膚病者;(3)短期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者;(4)資料缺失及隨訪脫落者;(5)認知缺陷或存在嚴重精神性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用藥前,由專業(yè)醫(yī)護人員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并控制飲食,做好情緒疏導和健康宣教。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藥物選擇為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10]2粒/次,日3次,以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聯(lián)合疏肝健脾祛濕排濁法和針刺治療:(1)疏肝健脾祛濕排濁法為自擬方,其藥物組成為柴胡、郁金、白術、荷葉、生山楂、大黃各10 g,赤芍、茯苓、澤瀉、丹參各15 g,枳殼、決明子各20 g,單次煎服200 mL,飯后口服,日2次。(2)針刺選擇2組穴位交替使用,首組穴位包括曲池、關元、豐隆、陰陵泉、足三里、合谷和三陰交,次組穴位包括天樞、太溪、太沖、腎俞和關元,針刺前取0.30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使用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常規(guī)消毒,其中腎俞、關元和足三里采用提插補法,太沖、太溪、合谷和三陰交以提插泄法,若肝郁氣滯可加行間穴,行瀉法;若瘀血內(nèi)阻可加血海、地機;若痰濕困脾可加商丘、公孫;若肝腎兩虛可加照海、太溪和復溜,行補法,每次針刺留針30 min,日1次,以10次為1個療程,單次療程結束后休息3~5 d后重復。2組均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 (1)肝功能:于患者用藥前1 d和治療結束后24 h內(nèi)取空腹靜脈血2 mL,以湘鑫TDL420離心機離心(離心半徑20 cm,轉速4000 r/min,離心5 min)處理后取上清液,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2組血清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進行測定。(2)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相關內(nèi)容評定癥狀變化,包括正常、輕度、中度和重度,總分30分,分值越低改善越好。(3)療效:根據(jù)患者癥狀恢復情況、影像學檢查結果和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判定療效。治療結束時患者癥狀體征恢復,肝功能正常且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表示治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肝功能趨于正常,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且<90%表示顯效;癥狀有所改善,B超顯示脂肪肝聲像圖較治療前好轉,證候積分減少≥40%且<70%表示有效;癥狀無變化、持續(xù)加重或各指標未達上述標準表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肝功能分析 觀察組治療后ALT、AST和TBIL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非灑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比較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非灑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9/20)高于對照組的65%(13/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非灑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療效比較 [例(%)]
NAFLD誘因復雜,臨床根據(jù)其特點將其分為兩大類,即原發(fā)性NAFLD和繼發(fā)性NAFLD,前者病因多和遺傳易感性以及胰島素抵抗有關,后者則是多種特殊原因所致。近幾年,隨著人們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轉變,肥胖人數(shù)比例逐漸增大,在此背景下NAFLD發(fā)生率顯著提升,嚴重危害居民健康[6]。而針對NAFLD目前以基礎性治療為主,包括制定合理飲食方案、加強有氧運動以及藥物維持控制等,這些方法雖能夠達到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預后改善效果不佳。后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療法的普及,大量學者開始將中醫(yī)技術用于NAFLD的治療并取得良好效果[7,8]。
中醫(yī)學認為,NAFLD屬于“痰濁”“脅痛”范疇,多由飲酒過度、肥胖或感受濕熱疫毒、久病體虛所致,臨床當以活血化痰、健脾消導、疏肝解郁為治療原則。本次研究中以自擬方劑疏肝健脾消脂湯治療,其方中柴胡、赤芍和枳殼可疏肝理氣解郁;白術、茯苓能健脾化濕;大黃可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丹參有活血化瘀之效;決明子、荷葉以及生山楂可健脾消食,諸藥合用可健脾益氣、疏肝解郁、活血通絡,對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調節(jié)患者血脂有重要幫助。針刺是中醫(yī)常用技法,其原理是將針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體內(nèi)并通過不同手法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目的。本次研究以2組穴位交叉治療,其中豐隆可調理脾胃,足三里強化脾胃運化,陰陵泉清化濕熱,曲池、合谷能燥化濕熱,各穴配伍,可強肝腎、祛濕邪,與藥物配合使用能夠強化治療效果,縮短患者康復周期[9]。分析2組肝功能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ALT、AST和TBIL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以中醫(yī)湯劑和針刺配合治療相較于傳統(tǒng)西藥更能夠改善患者肝功能,其結果和梁恩富[10]的研究相符。由此可見,中醫(yī)療法在NAFLD治療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NAFLD治療中聯(lián)合疏肝健脾祛濕排濁法和針刺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療效,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