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赟, 董永書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4)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種由頭位變動引起的、短暫性的(通常不超過1 min)、反復發(fā)作的前庭疾病,通常伴有特征性眼震[1],是比較常見的眩暈病,約占眩暈病的三分之一[2],發(fā)病率約為10%[3]。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頭部體位變動時突發(fā)的短暫性眩暈,伴隨癥狀通常包括惡心嘔吐、心慌出汗、耳鳴耳悶等。由于本病易反復發(fā)生,因此部分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郁等癥狀,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4]。目前,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了中醫(yī)藥治療BPPV的療效顯著?,F將近5年中醫(yī)藥治療BPPV概況綜述如下。
有關眩暈病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內經》,有“眩”“眩冒”之稱[5]。歷代醫(yī)家對于眩暈病因的認識也不盡相同,“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學術思想就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其將眩暈的病因病機歸結于“肝風”,并被后世醫(yī)家廣為流傳;《丹溪心法·頭?!吩谡撌鲅灥牟∫虿C時強調了“痰”的重要性,并提出“無痰不作?!钡膶W術思想;《景岳全書·眩暈》中重視“虛”在眩暈病中的作用,提出了“無虛不能作?!钡膶W術思想[6],認為素體虛弱是導致眩暈主要病因病機。近代醫(yī)家論治眩暈,林瀝星等[7]認為眩暈的突然發(fā)作,與風邪上犯、擾動清空有關,BPPV病機為風寒之邪痹阻經絡、氣血所致,臨床采用祛風散寒、通絡除痹之法。喬紅等[8]認為,現代人的不良生活習慣易導致脾胃損傷,氣血虧虛,故見眩暈;且本病常反復發(fā)作,往往會使患者過分思慮,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治療應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益氣健脾平肝,理氣除濕,化痰降濁。王寶祥等[9]認為,虛損、不足是眩暈的主要病因病機,其中脾胃虛弱導致水濕上擾清竅,腎精虧虛導致髓海不足以養(yǎng)腦,都會導致眩暈的發(fā)生。綜上所述,眩暈的病位在肝、脾、腎3臟[10];病因病機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氣血虧虛,實者為風、痰、瘀。
良性陣發(fā)性眩暈在中醫(yī)學中屬于風、痰、瘀、虛所致[11]。由于眩暈表現及伴隨癥狀的不同,治療又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選用息風、化痰、化瘀、補虛等治療方法,其中補氣益血是治療的根本,治痰、平肝都是治療中的重點內容。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對后世醫(yī)家影響深遠,因此臨床上治療眩暈常從“肝風”論治,以天麻鉤藤飲為基礎方。王智斌等[12]采用天麻湯治療BPPV患者,VAS、DHI評分有明顯改善,同時復發(fā)率更低,證實了天麻湯治療BPPV的療效,不但能夠改善患者眩暈癥狀,而且復發(fā)率較低。
部分醫(yī)家認為BPPV患者通常是由于痰濕內阻、脾失健運造成情志、飲食內傷,影響正常的脾胃功能[13-15],治療上常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和苓桂術甘湯健脾祛痰化飲。羅俊[14]以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BPPV患者,結果顯示,苓桂術甘湯不僅能緩解患者眩暈的程度,還能改善倦怠乏力等癥狀。雷華斌等[15]以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BPPV患者,結果顯示,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BPPV的臨床療效確切,同時可以對患者的血脂產生良性影響,提出血脂異常與BPPV關系密切,在治療中不可忽視。 劉紅梅等[16]對于眩暈病的臨床分型進行調研,結果發(fā)現,最常見的分型是痰濁上擾型(47.7%)。《備急千金藥方》中首次出現“風、熱、痰”三邪導致眩暈的理論。朱丹溪認為“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因此頭眩的治療原則應為清熱化痰、理氣除煩,主要處方為溫膽湯。有學者[17-18]用溫膽湯(主方為法半夏、枳實、竹茹、知母、生石膏、陳皮、甘草)隨癥加減治療BPPV患者,結果證實,溫膽湯治療BPPV效果良好,不僅能使頭暈消退,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率。
有醫(yī)家認為,BPPV的發(fā)病機制是陽氣虛弱,氣血推動無力,漸致血脈瘀滯,阻礙腦部經絡,致使腦部營養(yǎng)血液不足造成眩暈,治療應升陽、補氣、活血。肖衛(wèi)[19]選用升陽活血湯聯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結果顯示,中醫(y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王立男等[20]用補陽還五湯聯合前庭康復訓練治療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的殘余癥狀,結果顯示,聯合治療不僅能從功能、軀體和情緒等方面綜合改善BPPV患者的殘余癥狀,還能調節(jié)耳石器功能狀態(tài)。
《黃帝內經》中提出“腦為髓之?!?,《靈樞·海論》中提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可見眩暈病與腦息息相關,又因“腎主骨生髓”,故腎元虧虛是導致眩暈的重要原因。臨床上常遵循補腎益髓、氣血雙補的治療原則。鄭妮亞等[21]用大補元煎(主方為紅參、熟地黃、當歸、杜仲、枸杞子、山藥、山萸肉、炙甘草)隨癥加減治療BPPV,治療后的眩暈評定量表(DHI)評分和VAS評分都低于其他兩組,證實了大補元煎相對于西藥治療和不給藥治療,在減輕患者眩暈癥狀方面療效更佳。
大量臨床研究驗證了針刺治療BPPV的療效,BPPV病位在耳,針刺治療時常選用頭面部穴位。楊安石等[22]對針灸治療BPPV的選穴規(guī)律進行分析后發(fā)現,在針灸治療BPPV時常選取足少陽膽經、督脈、足陽明胃經腧穴,重視原穴、輸穴及交會穴的運用。何鴻運[23]對80例BPPV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40例使用西藥治療,實驗組40例使用針刺(完骨、風池)與手法復位聯合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75.0%)。范玉江等[24]將96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給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針刺治療,選用雙側風池、百會、太陽、天柱、完骨,患耳側聽宮、中渚,結果治療組的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證實了針刺治療BPPV的臨床療效。王玉琳等[25]將82例后半規(guī)管型BPPV患者分為針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均采用手法復位治療,治療組選用雙側暈聽穴、太陽穴、風池穴進行針刺,對照組不予任何額外治療,治療2周、2個月后,治療組殘余頭暈的持續(xù)時間以及DHI評分均遠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可以緩解經手法復位后患者的殘余頭暈癥狀,縮短殘余癥狀的持續(xù)時間。董永書等[26]將57例水平型BPPV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手法復位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以針刺治療(百會、風池、暈聽區(qū)、太陽),治療1周后,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6.55%,對照組的有效率為92.86%。田中華等[27]將60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組在復位前先給予益清定眩針刺法治療,連續(xù)治療1周后,治療組有效率(96.7%)高于對照組 (86.7%)。為了觀察針刺風池穴聯合常規(guī)治療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復位后殘余癥狀的臨床療效,萬芳等[28]將經耳石手法復位成功后有殘余癥狀的BPPV患者100例平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刺風池穴,治療2周后判定療效,結果顯示,在DHI評分方面,治療組治療后優(yōu)于對照組。筆者由此認為,針刺治療BPPV療效可觀,其機制可能是針刺治療能促進脫落耳石的溶解,高強度長時間的針刺治療能夠對前庭代償起到良性調節(jié)作用,使雙側前庭傳入中樞的信號強度趨于對等而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
艾灸對血管有明顯的擴張作用,可以減少血小板聚集,增加患者的腦供血量,對微循環(huán)有著很好的改善作用[29]。從中醫(yī)學角度看,灸法具有祛邪扶正、溫經通絡、活血行氣等功效。有研究[30]將76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給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觀察組加用隔姜灸聽宮穴的灸法治療,觀察組在治療48 h、7 d后的2個時間節(jié)點的有效率(94.7%、78.9%)均高于對照組(86.8%、73.7%);3個月后隨訪,觀察組較對照組的復發(fā)率更低且不良反應更少。鄧岡等[31]將80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均采取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對照組在手法復位成功后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鹽酸氟桂利嗪片,觀察組在手法復位前先進行局部穴位按摩,手法復位后行艾灸治療,穴取頭維、大椎、百會、奇穴,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更高,由此得出,同時進行手法復位,穴位按摩配合艾灸聯合治療組比西藥治療組療效更佳。
耳穴貼壓能夠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定暈止眩,對大腦皮層有良性調節(jié)功能[32]。楊莉等[33]選取原發(fā)性BPPV經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癥狀的患者進行治療,一組給予耳穴貼壓治療4周,二組不給予任何治療,在治療后7 d和14 d兩個觀察點,一組的DHI評分和VAS評分較二組更低,由此得出,耳穴貼壓可以明顯緩解患者在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所遺留的頭暈癥狀。撳針能夠對穴位產生長期、持續(xù)的刺激,能夠幫助治療眩暈。廖曉君[34]將70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給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治療組加用2次撳針治療,針刺雙側風池、患側聽宮,留針72 h,治療兩周后,撳針聯合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guī)管BPPV雖然不能明顯改善有效率和1個月復發(fā)率,但可以明顯減輕BPPV經復位成功后的殘余頭暈癥狀,因此,撳針治療可以作為BPPV的輔助治療手段。耳穴貼壓經濟簡便,而且能夠起到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療效,持續(xù)改善患者癥狀,但耳穴貼壓亦需要進行辨證治療,且治療時需注意心臟病、貧血等患有禁忌證的患者謹慎運用。
針灸與中藥聯合應用治療BPPV,療效優(yōu)于單純中藥治療或西藥治療。竇曉清等[35]將121例經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仍殘余頭暈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A組給予單純的西藥治療,B組給予針刺雙側風池穴聯合益氣養(yǎng)血通竅湯治療,治療兩周后,結果顯示,B組的總有效率較A組更高,B組DARS、VAS評分、中醫(yī)臨床證候積分均明顯較A組更低,同時B組BA、LVA、RVA高于A組;隨訪180 d,B組的復發(fā)率較A組更低。此表明:益氣養(yǎng)血通竅湯聯合針刺風池穴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其血流速度,降低復發(fā)率。吳淑君等[36]將68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給予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觀察組加用針刺治療,穴位選用雙側風池、完骨、百會,針刺得氣后快速行針1 min,不留針,治療兩周后,觀察組DHI 評分、VA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眩暈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的血清水平、血清代謝物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得出,針刺聯合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BPPV臨床療效顯著,不但能明顯改善患者頭暈癥狀,而且能夠提高患者的血清水平。針藥并用能夠同時起到針刺刺激以促進人體機能恢復及中藥進行人體臟腑功能調節(jié)的作用[37],從而達到明顯的效果。
綜上所述,BPPV在治療時需進行辨證治療,根據患者的發(fā)病程度、發(fā)病證型及個人體質等因素選用中藥治療、針灸治療及針藥并用等治療方法,從而綜合高效地治療BPPV。
近年來,大量學者對 BPPV 的認識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 BPPV 的治療。他們認為,中醫(yī)藥治療BPPV不僅是單純的改善眩暈的癥狀,更加是從根本上調節(jié)相應臟腑功能,祛除瘀血和痰濁等病理產物,使患者機體恢復平衡狀態(tài),從而達到緩解眩暈、降低復發(fā)率的最終目的;同時又因為BPPV多見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患有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心臟病等疾病,不宜進行手法復位治療,因此,中醫(yī)藥在提高BPPV的療效、減少復發(fā)率及有手法復位禁忌證患者的治療方面有廣泛的運用前景。然而,現有的中醫(yī)藥治療BPPV的臨床研究數據量小且研究時間普遍較短,缺少隨機、雙盲、對照實驗,也缺少對長期療效的評估,因此需要開展多樣本、長周期的隨機、雙盲、對照實驗,進一步評估中醫(yī)藥治療BPPV的效果,為臨床上用中醫(yī)藥治療BPPV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