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瓊,李軍,接傳紅,王建偉,王晶瑩
流行性結膜炎是一種廣泛流行的眼部傳染病,夏秋季節(jié)最易發(fā)生,可由多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近10 余年,數(shù)次的傳染病暴發(fā),證明了早期預防的重要性,而眼睛既是病毒復制的場所,又是病毒轉移到眼外部位而導致臟器感染的門戶。流行性結膜炎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均引起過暴發(fā)流行。據(jù)報道[1],全球80%以上的結膜炎是在疫情報告發(fā)布之前,有些甚至早于報告的暴發(fā)日期。因此,流行性結膜炎的早期意識,能夠有效預防流行性疾病的大暴發(fā)。
我國從3,000 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開始探索傳染病的病因病機,從“鬼神致病”到“六氣致病”[2],直到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的問世,醫(yī)圣張仲景創(chuàng)造性地用六經分析歸納疾病的演變和轉歸,用八綱辨別病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tài)表現(xiàn),建立傷寒體系,發(fā)展了疫病理論,開外感病辨證論治之先河。傷寒體系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成為指導后世醫(y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繩。
早在《素問·熱論》[3]中提出“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為后世廣義傷寒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后《難經·五十八難》[4]中也明確指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首次將各種熱病列屬于傷寒之下。張仲景吸收《黃帝內經》《難經》的思想撰寫了治療外感熱病集大成的 《傷寒雜病論》,建立了傷寒體系,是中醫(yī)診治外感熱病的里程碑。其中《傷寒論·傷寒例第三》[5]云:“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首次提出“寒疫”的概念。仲景認為,傷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其中,傳染性強、病情危篤者稱“寒毒疫病”,是感受非時暴寒邪氣引發(fā)的急性流行性疾病。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較為系統(tǒng)地總結了傷寒(包括疫?。┑膫髯円?guī)律,首創(chuàng)“六經辨證”,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種類型,同時反映了疾病病位的深淺。
太陽主表而統(tǒng)營衛(wèi),為六經之藩籬[9]。傷寒毒邪侵入人體,邪傷太陽,體表不溫,腠里不固,表現(xiàn)為發(fā)熱、怕冷、頭身痛的太陽傷寒證。因肺主皮毛,肺氣郁閉而見鼻塞、干咳、呼吸不暢。素體脾胃虛弱者,毒邪很快由太陽直中太陰,如“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5]。若陽明胃經津液不足,毒邪由太陽傳陽明,見發(fā)熱面紅、大便不暢,例如“太陽病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5]。若氣血虧虛,邪氣因入,與正相搏,結于脅下,毒邪傳入少陽,即“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5]。若心腎陽虛、虛寒內生或心腎陰虛、毒邪直中少陰,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但欲寐等少陰寒化證,重者痰水內盛,上犯于肺出現(xiàn)呼吸困難,上犯與心而見心悸失眠,甚至出現(xiàn)心包積液的危重證候,可看作是疫病危象及不良預后。
邪入陽明,燥熱之邪熾盛,不從內清、下瀉,不能解。故《傷寒論》[5]云:“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陽明燥熱之邪易傷及相關臟腑,但病邪仍在陽明。
疾病恢復期,邪盛正衰,邪入太陰是三陰病的開始階段。肺脾氣虛,氣機失調,水液不化,多見氣短乏力、納差嘔惡、便溏不爽。中陽虛衰,下利日久,必損脾腎之陽,病邪傳入少陰。若外邪傷及厥陰之臟,寒郁陽遏,可見寒熱錯雜之證。
若邪氣盛而正氣不衰,亦可見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甚至三陽合病以及傳而未盡的并病。六經辨證揭示的是傷寒的共性,涵蓋寬泛,臨床上僅停留于六經層面遠遠不夠,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觀其脈證”,不可囿于“循經傳”“越經傳”的說法。
張仲景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辨證論治原則,使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整體觀念和同病異治2 個方面。
《靈樞·大惑論》[3]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蔽迮K六腑的精氣充足、流暢地灌注于目,是眼能正常發(fā)育和發(fā)揮功能的條件?!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3]曰:“諸脈者,皆屬于目”,《靈樞·口問》[6]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目是十二經脈的匯聚之處,人體經絡氣血皆上集于目,目得潤養(yǎng)而能視;反之,經絡瘀滯,目病也多有所反應。仲景繼承《黃帝內經》理論,從整體觀念出發(fā)進行眼部辨證,為后世治療眼病結合全身辨證論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張仲景注重眼與五臟六腑的關系,認為眼病多由于臟腑功能失調引起,通過眼周或目絡的顏色、眼部形態(tài)變化,結合全身表現(xiàn),通過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發(fā)現(xiàn)臟腑功能強弱,審證求因,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的動態(tài)平衡。
張仲景善于眼病的辨證。相同的病癥,不同的病機,治法各異。這種同中求異的辨證方法,對后世眼科發(fā)展影響很大。
以目赤為例,諸如:(1)“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yī)復發(fā)之,咽中則傷”[5];(2)“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5];(3)“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5];(4)“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7]。以上4 條均有目赤的描述,但辨證卻各不相同。其中(1)中太陽表實證出現(xiàn)厥脈之象,發(fā)熱重而見目赤脈多;(2)中邪入少陽,正邪相爭,膽腑有熱,相火妄動,少陽經氣不和,經中有熱而目赤;(3)中表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熱,陽氣上壅而見目赤。(4)中濕熱循肝經上注于目而見“目赤如鳩眼”。眼病若以目赤為主要癥狀,則須鑒別以上3 種病機變化。然臨床運用同病異治的辨證方法時,不必完全拘泥于原文,應重視“三因制宜”原則,才能充分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臨床思維。
流行性結膜炎的癥狀主要包括眼紅、眼癢眵多、畏光流淚,沙澀灼痛等,屬于中醫(yī)“天行赤眼”范疇,多為疫癘之氣上犯白睛,或肺胃積熱,相召疫癘之氣,內外合邪,上攻于目而成。通過眼部表現(xiàn),對病位和病程的判斷有一定參考意義。張仲景在觀察全身表現(xiàn)的同時,對眼部情況的描述也很全面。他根據(jù)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把疾病的輕重轉歸,充分體現(xiàn)在眼部癥狀上,如“目赤”“畏光”“面目浮腫”“目泣自出”等。
(1)目赤:太陽表實證出現(xiàn)厥脈之象多見“目赤脈多,睛不慧”[5];表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熱,陽氣上壅而見“面赤,目赤,獨頭面搖”[5];濕熱循肝經上注于目而致白睛紅赤見“目赤如鳩眼”[7];熱犯少陽膽腑,相火妄動,見“目赤,胸中滿而煩”[5];(2)目腫:外邪初侵,寒濕侵襲中焦,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液不循常道,泛濫于目胞,水濕困脾,表現(xiàn)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7];寒水之氣內結,誤治,脾陽受損,津液停聚,水濕泛濫而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7]。另外,對于脈三部俱緊的寒邪內盛之證,若后期脈相調和,出現(xiàn)將愈之象,表現(xiàn)為“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5];(3)目疼:邪犯陽明,因陽明經行于目下而多見“目疼、鼻干、不得臥”[5];(4)畏光:病邪日久化熱,熱挾濕共同郁閉于肺,衛(wèi)閉營實,正邪交爭,煩熱畏光,見“發(fā)煩目瞑”[5];(5)干澀:邪陷陽明,中焦燥實下劫肝腎之陰,肝血不能上榮于目,致黑睛不和,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5];(6)流淚:水濕停聚于內,痰飲伏于胸膈,心陽受阻,飲邪上迫淚竅而“滿喘咳吐,……,目泣自出”[7]。
《金匱要略》[7]在首篇論及雜病病因時提到“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提出了多因雜至的發(fā)病觀點。這是中醫(y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縱觀仲景對眼部癥狀的描述,流行性結膜炎的常見病因多為熱邪、濕邪、痰飲、毒邪、瘀血等。
傷寒初期,病位在肺,濕毒上受壅肺,氣機阻滯,見雙目干澀、畏光、鼻塞、干咳、呼吸不暢,上焦清虛之處盡為有形之邪阻滯,喘憋肺痹,重者必見神昏、煩躁、汗出肢冷等內閉外脫的危證。傷寒病多以濕邪為患,有寒濕和濕熱之別。寒濕者,多直中太陰,或過用寒涼之劑,熱退陽傷而濕益深[8],外邪從寒而化,可見面目浮腫、口渴喜熱飲、納呆等;邪入三陽,濕熱相蒸,壅塞于內,見目痛目赤、潮熱、小便難、頸項強等濕熱壅盛的全身癥狀。
濕毒入里日久,郁而化熱,熱入陽明,津虧腸燥,傳導失司,見目赤目痛、高熱、大渴、大汗出;熱邪上迫于肺,而見煩熱畏光、喘憋、咳痰;上擾心神,見心悸譫語、惕而不安、目干澀;熱邪下灼肝腎之陰而見雙目干澀、腰膝酸軟、眩暈、雙目直視。熱入少陽,樞機不利,相火妄動而見目赤、胸脅苦滿。若高熱反復,耗傷津液,此時氣粗喘憋、咳嗽少痰、大便秘結等全身癥狀明顯。
水濕停聚于內,聚濕成痰,上迫淚竅而流淚。毒和瘀多壅阻氣機。《成書便讀》[9]云:“毒者,火邪之盛也”。毒為陽邪,傷津耗氣,灼傷肺絡,熱毒壅滯,而見目痛目赤、高熱、咯血;熱毒內陷心包,內閉外脫而見目痛、神昏煩躁、手足逆冷等癥。邪毒頑惡難解、痰瘀膠結、正氣損耗,臟腑損傷增加毒邪化生,終致痰、毒、瘀互結,病勢纏綿,變證從生[10]。
臨床表現(xiàn):患眼沙澀癢痛,畏光流淚,眵多,白睛紅赤、溢血,胞瞼紅腫,兼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其病機病機疫癘之氣困束皮毛、肌表,太陽失和,肺氣郁閉,形成太陽表寒證,外邪上犯白睛,故沙澀癢痛、畏光流淚;邪郁而不散,故白睛紅赤;郁熱傷及眼部脈絡而白睛溢血;邪壅于胞瞼而見胞瞼紅腫;舌質紅,苔薄黃為初感疫癘之氣,尚未入里,熱象不重。治宜解表祛邪、疏風清熱,多選麻杏石甘湯加減[11],解表清肺,使疫毒從表而解。若癥見無汗,煩躁口渴,宜大青龍湯加減[12],外散表邪,內清里熱,藥后汗出熱退癥減。若白睛紅赤甚,溢血廣泛者,加牡丹皮、紫草,以清熱涼血退赤;眼瞼硬腫者,加白芷、浙貝母、天花粉,以加強消腫散結之功;眵多如膿者,加黃連,以清熱燥濕;頭痛甚者,加白芷、薄荷,以祛風散邪、清利頭目;若風熱在少陽經者,加柴胡,以清少陽風熱;在少陰經者,加黃連,以引經入目。
臨床表現(xiàn):患眼白睛赤腫、溢血,刺痛畏光,胞瞼紅腫,黑睛生翳,眵多膠結,熱淚如湯,兼見頭痛煩躁、口渴引飲、溲赤便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數(shù)。肺胃素有積熱,復感疫癘之氣,內傳陽明化熱,內外合邪,上犯于目,壅滯不散,是其主要病機。熱邪不解,灼傷津液,故口渴引飲,溲赤便結。邪熱羈留,侵襲黑睛而見黑睛生翳。舌質紅,苔黃厚,脈數(shù)均為邪入陽明的表現(xiàn)。治宜清熱瀉火,解毒散邪,治以白虎湯清熱生津為主,如熱盛陰虧較重,用白虎加人參湯?!秱摗穂5]云:“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标柮鞑±餆嵴趄v,迫津外泄則發(fā)熱,汗多傷津,陰液枯竭,內結腑實,故當大承氣湯[13]急下存陰。若胞瞼紅腫明顯,重用桑白皮,加桔梗、葶藶子,以瀉肺、利水消腫;白睛赤腫明顯者,加生地黃、牡丹皮,以清熱解毒,涼血退赤;黑睛生翳者,加蟬蛻、刺蒺藜、木賊,以祛風退翳;大便干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腑瀉熱。
另外,有報道[14]運用白頭翁湯治療木火刑金所致的天行赤眼,收效甚佳。除此之外,如伴眼局部癥狀者可予利巴韋林眼藥水、更昔洛韋眼藥水、魚腥草滴眼液、熊膽滴眼液等外用眼藥。
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仲景的傷寒體系詳細論述了傷寒的發(fā)病和傳變機制,同時對眼部諸多病癥和病因病機闡述詳盡得當?!秱s病論》雖未就眼病方面進行專篇論述,但在敘述各種眼部表現(xiàn)的同時,多伴有各種全身表現(xiàn)。目赤是外邪侵襲白睛最常見的表現(xiàn),在書中也沒有單獨以此進行辨證,說明傷寒病一類迅速邪毒內陷,成為全身疾病。因此,在治療上以全身癥狀伴隨眼部癥狀進行辨證論治,謹守病機、辨證論治、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充分發(fā)揮整體觀念和同病異治的優(yōu)勢。
追溯歷史,《傷寒雜病論》的理法方藥在我國歷次傳染病的防控治療中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若能從中挖掘出寶貴經驗,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降低病死率,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