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家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鶴山是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一塊低山丘陵區(qū),其中西部是廣闊的丘陵山地,土質屬砂質壤土,松軟且利排水,極適宜煙草生長。清末民國時期,鶴山紅煙作為廣東著名土產,在廣東對東南亞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尤以葉色紅亮、味道濃烈、香醇馥郁、油分多、彈力強、揉搓不碎、久貯不變而馳名中外。1951 年3 月,愛國僑領、中國致公黨主席司徒美堂到鶴山視察紅煙的生產情況,當地煙農還委托他將紅煙轉送給毛主席。
目前有關鶴山紅煙方面的研究多是一些介紹性的短文①,對僑胞在紅煙產銷過程中所作的貢獻缺乏深入探析。本文利用報刊、地方志、農業(yè)調查報告等資料,對清末民國時期鶴山紅煙產銷狀況進行考察,展現華僑在紅煙產銷機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深化華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關系的認識。
煙草在明朝萬歷年間傳入福建、兩廣等地。(崇禎)《肇慶府志》載:“煙葉出自交趾,今所在有之?!保?]當時鶴山部分地區(qū)屬肇慶府管轄,據此推測,鶴山可能在明末清初就已經種植煙草了。乾隆年間,鶴山紅煙種植已初具規(guī)模,部分農戶以稻煙輪作的方式走上了致富道路?!暗摱础⑵綄?、雅瑤等村地高而燥,不宜早稻而利于種煙葉,種煙則糞力豐,可易瘠為沃,煙登乃植晚稻,所收過于腴田,耕作之民,恒以是致富。”[2]道光朝以后,當地紅煙不僅產量大,還形成了“以古蠶、蕓蓼、沐河為上”[3]的優(yōu)質煙葉,吸引各大煙商來此收購。自道光廿三年起,朱廣蘭煙行便到鶴山設行收煙,咸豐六年,羅奇生煙行相繼設立,由是煙行日增,至同治三年,煙商們成立公和堂組織[4]。公和堂與煙葉公會相類,主要負責協調煙商間紅煙的購買和銷售,后期承擔煙葉稅額的認繳,而朱廣蘭和羅奇生都是著名的大煙莊,加工煙絲行銷海內外。清末民國時期,鶴山縣所產的紅煙已是廣東省知名特產,煙草種植面積常年可達4 萬多畝,年產煙葉10 萬擔,在廣東各產煙地中居于首位。紅煙行銷之廣,不僅足供本省之用,且暢銷海外各埠。據報稱:“凡粵人足跡所到之處,其銷路即隨而及之,廣東熟煙之名,想一般海外僑胞,多能樂道之也,其銷路既如此之廣,故鶴山之經濟重心,惟煙葉是賴”[5]。
鶴山紅煙能銷流海外跟國人出洋謀生密切相關。鴉片戰(zhàn)爭以后,沿海地區(qū)特別是閩粵兩省的民眾,大量出洋謀生。據統計,在1881—1930 年的半個世紀中,到達南洋一帶的華僑,就有830 萬[6]。1941 年美洲華僑已經達到10 余萬,且大部分為廣東四邑僑胞[7]。而華人未出國前,煙草“幾無人不吸食,其銷流之暢旺,已由嗜好品變?yōu)楸匦杵贰保?]。絕大多數華人在出國前就有吸食土煙的習慣并將此生活習慣帶到了僑居地,即使海外各種卷煙充積,仍因嗜習關系,吸食土煙。日漸龐大海外華人群體,自然催生了巨大的土煙需求,紅煙銷路隨之拓展。
海外華人吸煙需求還與其從事體力勞動有關。19 世紀中葉,西方列強開發(fā)南北美洲、南洋群島的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動力。很多華人初到南洋就在橡膠園、甘蔗園、錫礦場等處做苦工,美洲華人最初也多從事開礦或修路。據統計,1930 年,居住南洋的華僑總數共有523.6 萬人,其中從事農業(yè)者占17%,從事工礦業(yè)者占23%,從事商業(yè)者占52%,從事其他業(yè)務者約占8%[9]。華人每日要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從事耗費大量體力的勞動,而時人認為吸食煙草有“善逐一切陰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閉,腠理筋骨疼痛”、“除積聚諸蟲,解郁結,止疼痛”的作用[10],還可以提神舒心,消除疲倦,應酬賓友,因而煙草成為華人日常必需品之一。
華人把家鄉(xiāng)的生活習慣帶到海外,同時也多了一份鄉(xiāng)愁,出于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祖國發(fā)展的支持,他們也積極響應推行國貨的號召,抽食家鄉(xiāng)所產的煙絲。民國輸入我國的煙草數額,每年不斷增加,從1911 至1924 年輸入煙價總額計銀五千四百萬兩,合洋八千萬元,可見我國煙產漏卮極大[11]。鶴山人易子辰為振興鄉(xiāng)物,創(chuàng)辦易蘭生煙莊,以昌振國貨,抵御舶來卷煙,其子易與民創(chuàng)售“農夫煙王”牌煙絲馳名于時,銷流甚廣[12]。在“農夫煙王”的廣告中,以“喚醒國人,振興土貨”為醒目標題,并宣稱吸食該煙能振起愛國思想,有抵御外貨之功[13]。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為宣揚國貨,也曾購買鶴山、新會各處的煙葉為原料[14],其最知名的廣告“中國人請抽中國煙”,曾極大程度上得到眾多華人的響應。正如時人總結道:“華僑愛國心重,即在吸煙方面,常以吸食家鄉(xiāng)所產者為適意。土煙絲中,以鶴山所產最為著名,銷流海外者占大部分”[15]。
清末,鶴山、新會等縣農民幾乎全以種煙為正業(yè),年中煙葉產額頗大,種煙的效益亦屬不?。?]。1915 年,鶴山煙與南雄煙并稱廣東標準煙,1912—1926 年,鶴山每年約種植紅煙4.8 萬畝,年總產7000 噸,銷售額達六七百萬元[16]。據估計,鶴山煙葉常年有60%制成煙絲輸出南洋各埠[17]。
鶴山成為廣東最主要的煙葉生產基地之一,紅煙的購銷機制自然十分成熟。紅煙的購銷是在產煙地主和煙行之間進行的,擁有產煙地畝的地主,有的使佃戶佃種,有的墊付肥料給與佃戶栽種,到收獲期,所收煙草全歸己有,然后再將自己和在市集收購的煙葉全部賣給煙行,煙行或轉運或加工成煙絲轉售海內外各地[18]。除了一些富商地主扮演中間商,也有煙行越過中間商直接與煙農交易,其做法是將生麩肥料借貸給煙農,在收獲期煙農要以煙葉為抵押歸還借貸。一些經營出口生意的行莊,人們稱之為洋莊,經銷商人則被稱為外商。不少鶴山籍的出洋人士擔任了外商的角色,他們與香港溝通,以香港為中轉站,把鶴山土產推銷至世界各地,例如沙坪李義蘭等煙莊,多以香港的鶴山商人為橋梁把紅煙產品運銷國外[19]47-48。
江門地區(qū)屬朱有蘭、朱廣蘭、羅奇生、廣恒四家煙莊規(guī)模最大,每日加工煙絲就高達2712.5 公斤,約占全行業(yè)產量的85%。全盛時期,江門有煙行30余家,合計月銷煙絲3000 箱,計126 噸,約占廣東省月銷量的三分之一[20]。四家煙行都是合資經營公司,以僑商擔任股東,分支店號和作坊遍布海內外。早在1850 年,廣東人朱昌蘭在香港德輔道開設煙絲店制造煙絲,向海外銷售,在廣州由朱廣蘭代理;1870 年,江門羅奇生煙莊在新加坡設立羅奇生煙絲分號[21]。朱廣蘭煙行總管理處設在香港,是紅煙南洋銷路的開拓者。相傳朱廣蘭初在廣州經營時,曾委托南洋歸僑朱桂林帶去煙絲在南洋代銷,很快就打開海外銷路,煙行在鼎盛時期兼辦遠銷美國舊金山等地的金山莊熟煙。出口越南的原來只有英蘭煙莊,1917 年英蘭股東陸某與越南僑胞合資,回江門創(chuàng)設正蘭號,亦將煙絲出口越南等地。廣恒號后來居上,專辦煙絲出口,其生產的煙絲產品在越南、緬甸、暹羅、菲律賓等地占有相當份額[22]33-42。 羅奇生是五邑一帶富有傳奇色彩的華僑商業(yè)巨頭之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頗負盛名。羅奇生出口洋莊總部設在新加披,企業(yè)分布吉隆坡、檳榔嶼、西貢、金邊、香港、廣州、江門等地,民國初年,洋莊被南洋華僑黃福收購,易名羅奇生公司,繼續(xù)將煙絲和各類土產運銷南洋一帶[23]。僑商經營紅煙生意為家鄉(xiāng)的農產拓展了銷路,增加了農民收入,加上煙莊往往又多雇傭同鄉(xiāng)為伙計,較大的煙絲行雇傭刨工、包工、雜工、撕煙工可達三四百人,帶動了僑鄉(xiāng)人員的就業(yè)[22]52-53。
僑商還為鶴山的交通事業(yè)開拓新局面,為煙葉運銷提供了便利。鶴山位于西江下游,水道發(fā)達。煙行主要集中于沙坪收買紅煙,從沙坪直接有輪船到廣州、九江、江門及開平等地。經營輪運的公司,很多又是由華僑、港商設立的,例如四邑、粵航、粵海等輪船公司,紅煙靠水運輸出極為方便。產煙地則多是山區(qū),1919 年,考慮到鶴山茶煙土產從山區(qū)運到沙坪多有不便,新會、鶴山籍的港商集資修筑了新鶴車路,南洋煙草公司亦捐資1 萬元助建[24]。至1928 年,在鶴山歸僑馬一樵的主持下,先后開筑了新鶴、鶴開、金鶴、鶴南四條公路,并得以順利完成通車[19]23。
在時局穩(wěn)定時,華僑收入穩(wěn)定,在煙草消費上更傾向于家鄉(xiāng)的紅煙,由此推動了鶴山紅煙產銷的興旺,促進了僑鄉(xiāng)經濟的發(fā)展。但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和1938—1945 年日軍侵粵期間,紅煙的產銷曾兩度衰落。
1929 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fā)后,各國為了減輕自身的經濟損失,采取了一系列“獨善其身”的措施,華僑生存環(huán)境每況愈下,直接導致了紅煙市場的萎縮。
其一,海外工商業(yè)蕭條,華僑生活窘迫。受經濟大危機影響,南洋錫礦場及樹園停頓,失業(yè)華僑近40 余萬,其中不少迫不得已回國,一些滯留海外的甚至淪為乞丐[25]。1931 年夏,南洋的商業(yè)更加慘淡,手工業(yè)工人失業(yè)率在八成以上[26]。由于工商業(yè)均遭慘敗,如此一來,華人的經濟枯竭,吸食需求也大大減少。
其二,南洋各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國民就業(yè),限制華人入境,甚至通過各種法案驅逐華人出境。據廣州海港檢疫所黃埔分所、南石頭分所調查所得,1930 年上半年,我國旅外僑胞,因受居留地政府之壓迫及各國排華之結果,以致失業(yè)回國者就達4.8萬余人,由此可見我國旅外僑胞失業(yè)之多[27]。海外華人數量的減少自然對紅煙產銷產生消極影響。
其三,南洋等地政府打壓進口貿易,抽收煙草入口稅極為苛重,“凡我國內所運往之煙草煙包,先要封存若干年,方準發(fā)賣”[28]。另外,當地政府獎勵種煙,加大了紅煙的競爭。“從前南洋群島所用之紅煙,大多數亦從中國之閩粵兩省輸入。奈自數年來,馬來亞竭力提倡種煙,收獲甚佳,不但可分華煙之勢力,亦可與爪哇煙競爭,因當地出品,不論稅款及運費,均占許多便宜,故華煙一落千丈”[29]。
除以上因素外,在國內,由于外國卷煙傾銷,紅煙制法古舊、款式不美觀等原因,鶴山紅煙的產銷狀況愈加衰頹,煙行相繼倒閉。1933 年,鶴山紅煙種植面積減至2.6 萬畝,總產3250 噸,比民國初年下降了45%和53.6%[16]。據當時的廣東省建設廳統計,這一時期廣東煙葉的輸出量較前些年減數倍以至十數倍[15]。
經濟大危機逐漸消退后,海外各國限制華人的政策有所放松,各地華僑也逐漸復業(yè),但南洋諸國仍堅持對進口煙葉征以重稅,提倡自產。1936 年國內又因土煙專賣風波,煙行生意難以維持,與鼎盛時期相比,不過十存二三,紅煙貿易難以恢復到之前的狀態(tài)[30]。
1938 年10 月日軍入侵廣東后,廣州、佛山、江門、汕頭等重要城市相繼淪陷。五邑地區(qū)地方公路破壞,??诒环怄i,生麩等各種肥用料來源斷絕,又因糧食恐慌,原來種植煙葉之田都改種稻谷[31]。種種原因疊加,造成了紅煙產銷陷入低谷。
廣州淪陷之初的4 個月,鶴山和廣州的交通停頓,運銷量幾乎為零。到1939 年夏秋之交,部分航路恢復,內地貨物可從三水河口、沙坪及清遠等地,來往于廣州間。日偽考慮到鶴山紅煙為本省特產,且屬日常消費品,為了囊括資源,在接近產區(qū)之淪陷市鎮(zhèn),如九江、會城等地,唆使奸商土匪秘密收購紅煙,再運至淪陷區(qū)由日商臺灣拓殖公司實行專運專賣。原鶴山煙葉每擔售價不過國幣70余元,而日商在廣州沽出每擔售價約110 元,并需另繳煙葉稅每擔軍票4.55 元[32]。
鶴山曾遭日軍多次轟炸,但并未完全淪陷。產區(qū)位于國民黨軍最前線,一方面日偽封鎖,運輸頗為困難;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政府下令經濟反封鎖后,貨物出入口均要嚴密檢查。鶴山煙葉禁止出口尤其嚴格,煙葉外銷還須繳納農產外銷稅,每擔大洋12.8 元,另地方抗戰(zhàn)費4 元,種種關系,1940年鶴山煙葉收獲只有一萬多擔,價格比平時貴一倍多[33]。煙行在夾縫中生存,想盡一切辦法拓展銷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紅煙的運銷線路有四條。其一四邑:紅煙從產地由人力挑至址山(鶴山城附近),轉船直達三埠,銷往四邑;其二港澳:原江門的煙草出口洋莊全都遷到澳門辦廠,紅煙需由產地用船運經海州而至鳘魚沙,再用快艇冒險通過日軍防線,直駛澳門,轉運香港出口;其三廣州:從產地用船偷渡至對岸九江后,沿南順河直達廣州;其四江門:由產地運經新會棠下而至江門[32]。
1941 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紅煙產銷更為形頹。香港淪陷,紅煙輸港貿易路線被砍斷,又因日本侵犯東南亞,戰(zhàn)亂打破了華人原有的生活秩序,衣食住行都十分艱難,許多華僑不堪其擾,紛紛回國統區(qū)避難。據統計,當時廣東省旅外僑胞不下六七百萬,截至1942 年4 月25 日,各縣呈報救濟歸僑數目共有664 433 人,其中由西江四邑歸來者就達420 051 人[34]。市場萎縮、交通阻斷致使紅煙外銷貿易幾陷于零。與此同時,外匯市場所感受的壓力及維持匯市的困難也日甚一日,廣東主要僑匯區(qū)域及南洋各地先后失陷,美洲僑匯亦因戰(zhàn)事關系而一時陷于停頓狀態(tài),出口煙莊歇業(yè),煙農難以承擔起購買肥料的費用,不得不削減種煙規(guī)模。
抗戰(zhàn)末期,由于煙葉減產,上等煙葉每擔價值高出谷價十余倍,農民又重新廣植煙草,煙田面積驟增,幾乎恢復了戰(zhàn)前狀態(tài)[35]。抗戰(zhàn)勝利后,外來卷煙蜂擁而至,土煙大受打擊,國民黨政府為了補充財政,又加重了煙稅的征收,從煙絲價格征收30%,煙葉價格征50%[36],又因肥料漲價,貨幣貶值,紅煙陷入滯銷,廣州、鶴山八成以上煙絲店陷于停工狀態(tài)[37]。
鶴山人民因地制宜,根據“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結構,探索出稻煙輪作的農業(yè)生產模式,這不僅充分發(fā)揮了土地效用,還使當地人民逐漸富裕起來。鶴山紅煙曾作為廣東著名土產,在清末民國年間行銷省港澳、南洋和美洲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甚至還銷往非洲和東歐,這主要得益于華僑在紅煙的購買、加工、運輸、銷售等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大量國人出洋謀生,自然促成紅煙海外市場的形成,國內外市場的擴大繼而刺激了鶴山紅煙生產和貿易的興盛。值得注意的是,愛國心在華人煙草消費上也得以體現,相當一部分華人在卷煙充積的市面上更愿意消費來自家鄉(xiāng)的紅煙。鶴山出產的紅煙產量大、品質好,吸引了許多煙商來沙坪設行收煙,這些煙行的經營者又大多為港澳、南洋的僑胞,像朱廣蘭、朱有蘭、羅奇生等知名煙莊企業(yè)多由僑商持股經營,在廣州、江門、香港、澳門、東南亞、美洲等地都有分設機構,并以各分銷煙莊為基點,將紅煙銷售到國內外。僑商經銷煙葉,僑鄉(xiāng)農產得以暢銷;開辦煙廠,創(chuàng)造了工作崗位;捐資筑路,使紅煙的運輸更加便利??梢?,僑商在紅煙產銷中的扮演重要角色。華僑在海外生存境況的好壞與紅煙產銷興衰息息相關,在世界經濟大危機和二戰(zhàn)期間,受世界經濟不景氣、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華僑生活困頓,消費需求減少,又因其他國內外種種因素疊加,鶴山紅煙的產銷情況兩度衰落。綜上,華僑為僑鄉(xiāng)農業(yè)經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反映出華僑與祖國之間的血肉聯系。
注釋:
① 相關文章有虎山:《話說鶴山紅煙》,《鶴山鄉(xiāng)訊》1985 年第9 期;李順森:《鶴山紅煙陳山說》,《鶴山鄉(xiāng)訊》1998年第2 期;鄧文彭:《鶴山紅煙史話》,《嶺南文史》1999年第1 期;朱雪紅,李文燕:《鶴山紅煙話今昔》,《鶴山鄉(xiāng)訊》2006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