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豐
永遠不要試圖看穿人心,那很可怕。人性禁不起考驗,人心也容不得看穿。好在,有些人的心是無須看穿的,與有些人的接觸也永遠不會使你感到緊張,你把他們叫朋友。
大概10 年前,我看到鄧巴數(shù)字,才知道一個人的社會關系居然是有限的。列幾個數(shù)字看看:(1)一個人的社會關系大概也就150 個人,網(wǎng)絡社會也并沒有變多。(2)20 歲的人比60 歲的人朋友多。(3)我們40% 的時間精力花在5 個朋友上,20% 的時間精力花在另外10 個朋友上。(4)這是因為你的朋友是個圈層,知己1 ~ 2 個,密友5 個,好友15 個,還不錯的朋友50 個,只是朋友的朋友(你想想這句話:We are just friends. 就這個感覺)150 個,熟人500 個,能對上臉的1500 個。你看鄧巴其實很懶,就是前一層乘以3 嘛,后一層其實是包括前一層的。(5)15 個那一層以里的重要,那是你社會支持的來源。鄧巴給了一個操作定義,即如果他們明天死去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痛苦。(6)每天聯(lián)系當然就最有情感聯(lián)結,一年沒聯(lián)系降一半,兩年沒聯(lián)系降五分之四,五年沒聯(lián)系那就別聯(lián)系了。(7)女性會有更多的同性好朋友(異性密友比例才20% 左右),女性維持友伴的方式是交流(talking),而男性是一起做事(doing)……
一個人真正的好朋友才這么一點,讓人驚訝,但想想確實是。這很“二八原理”:少量的人占據(jù)了你大量的精力。
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維持友情有不同的方式,共情、幽默、共同興趣、可信、不自私等,我都贊同。在我看來,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不以功利的心態(tài)看待朋友。別以得失衡量你的朋友,別以功利之心看他,別揣測他的動機,別自私。這種感覺是,“你好就行”。
第二,保持真誠溫暖的自我展露。也許不是什么都能自我展露,但只要展露就真誠溫暖吧。這種感覺是,“不用說,我懂”。
第三,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支持。這種感覺是,“不管別人怎樣,我支持你”。
你說,我給女神當備胎時就是這樣做的。是的,但是女神不會這樣對你,你也不會一輩子這樣對她。朋友會。
(摘自《遇見幸福》,中信出版社,桃& 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