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題目:青蛙坐井,井口便是它的眼界,井外的一切它皆不知,也就沒境界了?!肚锼分泻硬耙蕴煜轮辣M在己”,此后順乎東流,突破了河的邊界,最終看到北海的壯美景象,感受到了新的境界。請圍繞“眼界”“邊界”“境界”的關系寫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感悟。
青蛙靜默地坐在古井里觀天,焉知井外世界?河伯若不守住邊界,又豈能順流而東?莊子寓言故事,讓人醍醐灌頂:一個人要不斷擴大眼界,守住邊界,才能提升境界。(緊扣材料,提出觀點,簡潔有力)
首先,擴大眼界是提升境界的前提條件。
鯤生活在幽暗的北冥,眼界和境界都有所限,它不滿現狀,要擴大眼界,于是生出了圖南的念想,繼而化鵬摶扶搖九萬里,其境界也跟著變了。(援引《逍遙游》事例,論證有力,也有文采)倘若,人們不想擴大眼界,終日坐井觀天,其結果也一定會像青蛙一樣讓世人恥笑!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如此之人,不僅坐井觀天,還夜郎自大,悲夫!
真正有境界的人,是不會一葉障目的,他一定是位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人。三國時呂蒙原是位不識謀略的武將,孫權覺得他眼界和境界都還不夠,于是勸勉他“當涉獵,見往事”,呂蒙發(fā)憤學習,增長了見識,也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歐陽修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边@是說不斷學習,可以擴大眼界,進而提升境界。(采用例證、引證方法論證人怎樣才能做到有境界)
其次,守住了邊界,才能擁有境界。
《詩經·氓》中的詩句“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是說凡事都有邊界,把這話放到為人處世上,就是人人要有邊界感,即做人要有原則,行事要有底線。孔子拜訪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與其交談神態(tài)謙遜,行有所止,禮有所加,始終心存敬畏,保有邊界。歷史上有位叫龐涓的人,為人陰險,為人處世沒有邊界,也無境界,最終落得可悲下場。
保持邊界,十分重要;保持邊界,就得處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兩個“保持”建議改為“守住”)
最后,提升境界,可以更好地擴大眼界,守住邊界。
境界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它體現在一個人的決定與態(tài)度上,甚至一言一行與氣質上。有人說:“你的氣質,藏在你讀過的書、行過的路和愛過的人里?!本辰缈芍銛U大眼界,守住邊界,趙一曼女士、朱自清先生就是這樣的人。(引用的話與后句之間顯得突兀)
眼界是經歷的外在,邊界是設定的周長,而境界是涵養(yǎng)的內心。我們應做的,是跳出自己深深的井底,行走在道德的弧徑內,努力做事,一心向善,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比喻論證,形象說明三者辯證關系;內容上照應開頭,結構渾然一體)(聽名師+ 作家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特邀名師譚新陽,江西省骨干教師,語文高級教師,主持過兩個省級重點課題,參編教育類圖書30多本,致力于散文寫作,有大量原創(chuàng)試題刊發(fā)在各大報刊上。
問:如何讓思辨型文章寫得有深度?
答:思辨型文章要寫得深刻,一定要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從現象看本質,即指出現象背后的根源、利弊,找到解決辦法;其次,要明辨彼此關系,如主次、因果、條件、發(fā)展、轉化、互補等;再次,寫駁論文時,可從論點、論據與論證過程來辯駁,如駁對方以偏概全的邏輯毛??;最后,要有辯證思維,用普遍聯系、變化發(fā)展、對立統(tǒng)一等觀點分析問題。
本期特邀田玉彬重構界限。田玉彬,作家、學者,著有《中國畫好好看》《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洛神賦圖:曹植的愛情》《陪孩子看中國畫》《給孩子的傳統(tǒng)文化課》等。
問:看到這個題目,您首先想到什么?
答:“眼界”“邊界”“境界”,泛泛而談,可能談不出什么新意,因此我想應該對所謂“界限”進行顛覆和重構,才能給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比如,所謂界限,其實具有相對的屬性,而這也是莊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由界限的相對性,引出心性的自由這個主題,自由本身也是對界限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