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西塞羅
天才音樂家莫扎特,1756 年出生,從6 歲開始作曲,到35 歲去世,一生一共寫出了600 多部優(yōu)美的音樂。而且據(jù)說他的手稿非常干凈,幾乎沒有涂改,可見其創(chuàng)作流暢,一氣呵成。
但在才華之外,同樣令人敬仰的,是他的勇氣。
在莫扎特死的時候,他的全部現(xiàn)金加起來只有193 個佛洛林(一種銀幣),欠別人的債務卻有918 個佛洛林。是什么把他逼得如此窮困呢?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在《莫扎特的成敗》一書中給了莫扎特的死因一個解釋——概括地說,莫扎特死于一個時代。
在音樂界,莫扎特是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雖然也有偉大的作曲家,比如巴赫,但他的作品往往是高度同質化的。如果將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挑出兩段來欣賞,很難聽出兩者之間情緒上的差別。但在莫扎特之后,古典音樂似乎突然擺脫了某種束縛,變得活潑、風格鮮明、充滿情緒。比如,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樂要表現(xiàn)什么,是非常明確的。從巴赫到貝多芬,歐洲音樂家突然敢于表達自我,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自由。
那么,是巴赫的才華不及貝多芬嗎?不是的,巴赫沒寫出這種音樂,是被生活逼的。
埃利亞斯將藝術家分為兩類,一種是工匠藝術家,比如,音樂界的巴赫、海頓,美術界的達·芬奇、拉斐爾,他們往往有著特定的主顧——一般是大貴族,貴族們付錢供養(yǎng)這些藝術工匠,讓他們不愁吃喝地創(chuàng)作。但缺點是,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是極端受限制的。因為即便這些貴族懂藝術,其審美口味也非常單一。所以巴赫、海頓的作品終其一生都沒有沖脫某個框架——工匠的體制保護了他們,但也成為束縛他們的牢籠。
而到了貝多芬的時代,由于歐洲市民階層的崛起,越來越有錢的歐洲民眾也開始聽音樂,面向民眾的音樂市場開始繁盛。而這個市場是活潑、多樣的,所以貝多芬等人盡可以施展他們的才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作。
市場的成熟給了貝多芬這樣的作曲家足夠的底氣。有一個段子講,貝多芬有一次跟一位公爵鬧翻了,直接寫絕交信說:“公爵,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是靠我自己,而您之所以是公爵是因為您偶然的出身,公爵多的是,而貝多芬只有一個?!蓖瑯拥脑挘绯錾鷰资甑陌秃帐墙^對不敢說的。他給貴族們當了一輩子宮廷樂師,創(chuàng)作什么曲子大多是聽貴族老爺?shù)陌才拧?/p>
所以,是什么讓貝多芬的才華與人格沖破了巴赫式的束縛?是市場,是人民。埃利亞斯給這個變革起了一個名字:藝術的民主化。有什么樣具備購買力的受眾,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產品,當有品位又有更多思想的新興中產階級取代貴族老爺成為音樂家們的主要主顧時,偉大的音樂大革命時代的大幕終于徐徐開啟。
而莫扎特的不幸之處在于,他剛好活在了這個“坎兒”上。作為一個天才,莫扎特感受到了自己的才華在舊體制內受到束縛——他年輕時供職于故鄉(xiāng)薩爾茨堡大主教麾下,這位大主教對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施加了很多限制,比如,寫主教愛聽的室內樂和餐桌音樂。莫扎特感覺這種生活束縛了自己的才華,于是決定外出闖蕩。他在1777 年8 月遞交了辭呈,主教當即同意了他的辭職報告,還把同時供職于薩爾茨堡教廷的莫扎特的父親炒了。意思很明白——翅膀硬了是吧?行,我看看你離了我給你發(fā)的工資,你能活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