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堅,張穎穎,霍敏
伴隨著20 世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也在21 世紀后迎來了發(fā)展熱潮,國際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2]。由于國際學校在不斷發(fā)展和演變中呈現出的多樣性,至今學界對于“國際學校”這一概念尚未形成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3-4]。在我國,國際學校的性質從最初的解決外籍人員子女上學需求的教育設施,逐漸發(fā)展為向境內不限國籍的適齡學生提供國際化教育的學校。與傳統(tǒng)公立學校更注重應試的教育模式相比,國際學校更看重學生在藝體文娛及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多元發(fā)展。這種教育模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空間模式上:傳統(tǒng)公立學校教學活動往往圍繞教室空間展開,是以基本教學單元為中心的“內向型”空間;國際學校的教學活動不局限于教室內部,而對藝體空間、活動空間的利用比率較高,是以教學單元為原點、向外部公共功能空間輻射的“外向型”空間。在新時代背景下,研究和借鑒國際學?,F代化的教育模式與建筑設計方法,對于提升我國傳統(tǒng)公立學校的教育空間環(huán)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對國際學校的設計實踐研究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國際學校”這一公共建筑類型的空間與形式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與制衡,在實際設計中存在一定的復雜性與矛盾性。首先,學校設計的一般性做法未必能夠恰當契合具體的、復雜各異的地域性環(huán)境與場地條件限制。其次,從城市界面的角度和學校品牌方、運營方的角度來說,他們對國際學校的形式有著多元化的預期——城市管理者需要國際學校在滿足城市規(guī)劃條件的基礎上,展現城市形象、成為城市集體記憶的一處標志性場所;運營者及品牌方希望學校保留符合自身品牌的、獨特的建筑形式以利于宣傳招生。最后,在空間設計中更應考慮“學校的主角”——校內師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感受,營造適宜學生身心發(fā)展、適宜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的空間環(huán)境(圖1)。在此基礎上,本文以重慶哈羅禮德雙語國際學校(以下簡稱重慶哈羅)為例,從場地、功能空間及形式設計3 個方面,論述其在極具特色的地域環(huán)境中如何營造適應現代化教育模式、塑造利于學生成長的校園空間。
1 國際學校建筑設計的復雜性
哈羅公學是英國最富盛名的私立學校之一。我國上海、北京、海口等多地已設立了哈羅國際學校,重慶哈羅是其中第一所雙語學校。校區(qū)坐落于重慶兩江新區(qū)、兩江大道東側,位于規(guī)劃的英倫風情小鎮(zhèn)的西北角(圖2)?;匚髂细摺|北低,自然坡度0~10°,呈現出重慶地區(qū)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地域的高差給場地設計與建筑布局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但富有變化的場地高程也為營造更有趣味的校園環(huán)境提供了更多可能(圖3-5)。
2 校園入口
3 整體鳥瞰
4 結合景觀設計的連廊與平臺
5 屋頂平臺
場地設計是校內師生日常使用需求、城市地域特征及學校設計的規(guī)范準則等各方博弈下的產物。重慶充滿高差變化的場地特征將造成師生日常上下課的爬坡問題,而如何化解這種無謂的爬坡,縮短師生在場景切換中的必要流線成為場地設計的關鍵。解決“重慶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重慶辦法”——在重慶,悉心留意街頭的各式建筑物就會發(fā)現,重慶建筑往往擅于利用地勢高差營造多重正負零入口,將采光需求較低的空間或大體量空間置入底層,利用其屋頂平臺銜接鄰側坡地,形成相對平整的場域關系。于是,在對重慶哈羅的設計中,我們就采用了此類“重慶辦法”。
該設計利用地勢,營造了通往不同功能區(qū)的多標高入口。在對場地高差條件和土方量進行梳理后,我們結合學校各功能空間的特性與規(guī)范(如教室、操場需南北向布置),將場地劃分為三階標高,形成3 個片區(qū)。一方面保證了場地土方量的經濟性,另一方面將場地高差集中于主要軸線處,將難題簡化。由于操場在場地中面積占比較大、且會產生噪聲干擾,因此在設計之初我們謹慎地處理了操場與教學空間的關系:將九年制學校的操場布置在毗鄰城市規(guī)劃干道的第一階標高范圍內,并通過食堂、文體活動空間等功能空間的置入,使操場與教學樓形成一定分隔;將九年制及高中部的教學樓布置在第二階標高范圍內;將高中部的操場及室內運動場布置在第三階標高范圍內。從而使得各學部的日常教學活動空間被緊湊地劃分在同一標高處,減少師生因場地高差而產生的爬坡問題(圖6、7)。三階標高聯系著不同的室外場所:第一階標高的建筑直接連接到九年制學校的操場上;第二階標高的建筑直接通向校園入口廣場,與規(guī)劃道路相連;第三階標高的建筑則連接高中部的操場。軸線周圍的內部交通核承擔著“交通轉換器”的功能:從主入口進入建筑內部的師生,可以方便地到達教學單元、文體活動空間、食堂等各個功能場所,同時也能從內部空間快捷地到達操場等室外活動場所(圖8-10)。
6 場地體塊生成
7 豎向布置剖面
8 九年制學校典型平面
9 各功能體塊關系
10 教學單元模式
業(yè)主:重慶遠浦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
地點:重慶市兩江新區(qū)
建筑設計: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負責人:蔡爽
設計團隊:蔡爽,趙堅,霍敏,張垚,
郭梓良
總建筑面積:85,825.4m2
設計時間:2018
竣工時間:2021
攝影:章魚見筑
在豎向功能布局中,將采光需求較低的餐廚、體育館、設備等功能空間置于底層,教學及公共活動空間則在上層形成一片相對平整的空間關系,利于后續(xù)的功能布置。為了避免多體量之間的遮擋問題,設計依據山地城市“高地高建、低地低建”的設計模式,對建筑體量進行梳理。同時結合各場地出入口,利用教學樓體量形成圍合式的空間關系,形成錯落有致的城市界面與校園景觀界面。
我們希望師生在經過室內外空間環(huán)境時,不只是簡單的“通行”,而是能發(fā)生駐足或長時間停留活動?!巴A簟边@一行為增加了師生間、學生間偶遇與交流的發(fā)生概率。因此,結合場地高差塑造鼓勵師生駐足停留、變化豐富的節(jié)點空間成為場地設計的一個目標。設計在建筑外部空間結合景觀營造了趣味豐富、具有多種可讀性的步行體系——外部步道由連廊、階梯、景觀、平臺等要素構成,并結合場地的功能和特征形成了多處節(jié)點空間:例如通過建筑輪廓與周邊連廊在主軸線上圍合出具有儀式感的中心庭院;結合操場與外部城市道路之間的高差設計出層層跌落的平臺,這些平臺可作為看臺供師生眺望操場上的活動,同時結合綠化布置也可以形成一處景觀空間;在場地不同高程的高差變化處結合綠化與擋土墻設計了景觀階梯;在食堂的屋頂設計了直通操場的大面積屋頂花園……這些不同高程、不同尺度、不同路徑的觀景平臺也能夠作為師生課外活動組織與開展的“第二課堂”,既具有聯結空間場所、實現多場景教學的實用價值,又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和儀式性。
如本文第一節(jié)所言,國際學校的內部空間受其開放式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及VRV 全空調系統(tǒng)等技術支持,而具有開放性、功能復合性、外向性等特點。重慶哈羅的內部空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本質在于弱化學生與某個固定教室或固定位置的聯系,而強調學生在校園的任何空間、任何場所都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東西這一理念。
傳統(tǒng)公立學校一般會將文體功能區(qū)與教學區(qū)獨立并置,再以半室外公共走廊串聯。這種布局形式使師生從教學單元到文體活動單元最遠需穿過整條長走廊,只適用于低頻次文體活動的教學模式;而國際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加重了文體課程的開設比例,重慶哈羅在此基礎上設置了體育、文藝和科學三大活動中心,在空間組織上將其與教學區(qū)相鄰布置在公共走廊的兩側,大大縮短了師生日常的使用流線。交通空間也不只是通行空間,而通過空間設置、功能復合、設施共享等方式賦予其交流、學習、探討、娛樂等多重職能,構建了一個“文” “體” “教” “學”于一體的集中式學習與活動場所(圖11-14)。同時,天窗的設計解決了集約化大空間采光不足的問題——在門廳盡端通高置入的天窗,不僅具有增強室內自然采光的實用性功能,還具有通過光線引導人群、營造場所節(jié)點的作用
11 大堂節(jié)點
12 大堂天窗
13 教學單元內部空間
14 交通空間
區(qū)別于傳統(tǒng)校園以編班教室為中心、由線性外廊串聯的教學單元模式,重慶哈羅設計了更加靈活的教學空間單元。首先,國際學校在教室以外不再設教師獨立辦公室,教師所有的教學與辦公活動都在教室內的辦公位上實現。這一改變釋放了原本作為集中辦公室的教學單元北側空間功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北側空間放置活動室、公共交流活動區(qū)等多類型功能空間,作為非正式的交流、演講、學習空間以及開放式的合班教學空間(圖22)。其次,在教室內部的設施布置方面,不同于傳統(tǒng)學校以講臺上的教師為中心、學生桌椅在講臺下整齊排布的布局模式,重慶哈羅的教室單元桌椅布局以去中心化、限定少、組合性強的自由化的方式排布;學生無需被限定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可根據課程需求自由、靈活地移動。
重慶哈羅的基地位于一個當地規(guī)劃的英式風情小鎮(zhèn)內部,結合其學校自身歷史淵源,自然而然地延續(xù)了歐式建筑形式特色。英式學院建筑立面中,往往含有大量的尖坡屋面、英式鐘塔等元素,高低變化的尖塔與坡屋面形成了豐富靈動的天際輪廓線。然而,現代教育空間常常包含了較多大體量功能空間——如多功能廳、劇場、公共食堂、體育館等,這些大體量空間若直接扣上坡屋頂的“帽子”,經常會比例失調,與周邊環(huán)境格格不入。重慶哈羅在延續(xù)哈羅公學標志性坡屋頂立面的基礎上,將其形式進行簡化:首先,保留了坡屋面的比例與尺度;其次,在此基礎上將鋸齒狀的尖坡屋面化“折”為“直”,使形式更為現代簡約;第三,保留了凸窗形式;最后,結合功能在其周邊點綴采光小窗。通過平坡結合的手法處理大體量空間的屋頂形式,化整為零地消解了屋頂龐大的體量感,使整個校園既具有英倫校園的古典氛圍,又具有現代教育建筑的簡約特色。此外,坡屋頂內設有夾層放置設備,賦予了傳統(tǒng)坡屋頂現代化功能,從形式與功能兩個層面完成了對歐式坡屋頂的現代化轉譯。
受到學校設計基本規(guī)范的約束以及建筑內部實際教學活動的使用需求限制,學校建筑的立面形式往往需要滿足嚴格的窗地面積比以保證教室的采光及日照需求。為了解決歐式建筑立面難以滿足現代教室空間采光需求的難題,重慶哈羅在設計中對傳統(tǒng)歐式建筑立面的窗墻比進行了調整——在教學樓采光面上加大了立面窗子的尺度、將古典建筑立面細長的條狀窗轉變?yōu)榫€腳豐富的方窗,在滿足教室窗地比1:5 的規(guī)范要求的同時保留了古典建筑的韻味(圖15)。
15 順應地形“高地高建”的天際輪廓
在滿足了現代化教學空間需求的基礎上,重慶哈羅的建筑形式設計也充分考慮了地域特征:正如前文場地關系中所論述,重慶哈羅在設計時順應山地建筑“高地高建、低地低建”的布局模式,在低洼處布置大體量的單層空間、在制高點處布置塔樓等標志性建筑物,形成順應地勢層層跌落、高低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輪廓線(圖30)。同時,考慮到重慶多霧、多陰翳的氣候環(huán)境,在建筑色彩上延用了哈羅傳統(tǒng)的磚紅色主色調與深灰色屋面,使其在多霧環(huán)境中更易識別、更醒目(圖16)。
16 多霧環(huán)境中校園的建筑色彩
隨著教育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學校的建設也在迅速發(fā)展,這為我國建設新型學校、發(fā)展現代教育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借鑒機會。文章以重慶哈羅禮德國際學校的設計為例,基于校園場地、空間模式、立面形式3 個層面論述其設計思路與設計模式,旨在為我國現階段及未來的中小學學校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指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