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志,鐘榮驅(qū),高施韓,蘇逍瑋,車 達
1.深圳大學材料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2.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隨著當前研究對分析技術快速、便捷等要求的提高,無損光譜分析技術應運而生,無損光譜分析技術在環(huán)境污染[1]、考古文物[2]等領域中產(chǎn)生重要的價值,對于文物考古,通過無損光譜分析技術的分析可以得到關于文物的各種信息。其中X射線熒光(XRF)光譜分析技術,由于其眾多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文物研究,如可以在現(xiàn)場進行直接測試,能快速得到結果,特別是通過測定微量元素種類及含量,分析后可以得到大量與文物的時間、產(chǎn)地、生產(chǎn)技術等相關的信息[3]。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技術是利用X射線激發(fā)被測物中原子,使其產(chǎn)生次級X射線,通過對次級X射線的甄別,對待測物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測試方法[4]。同時XRF作為一種基礎的元素分析方法,可以通過油畫中觀察到的顏料相關聯(lián)的關鍵元素來間接識別作家使用的顏料。一直以來,由于書畫作品的涂層本身結構的復雜性,XRF應用于油畫主要用于半定量分析,通常認為其是無法在不破壞油畫的前提下進行定量分析的。
卡雷爾·范·貝爾(1889—1959)出生于比利時,他的作品主要圍繞女性繪畫展開,以其生動的色彩、敘事主題和奇幻的性質(zhì)展示了象征主義運動的影響。本研究使用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結合文獻[5-11]對20世紀50年代其在晚年的油畫作品:《穿著晚禮服的女士》進行全區(qū)域的掃描分析。
圖1展示了畫作《穿著晚禮服的女士》,該畫作是27 cm×35 cm的布面油畫,創(chuàng)作于1955年。將整幅畫平分為27×35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的大小為1 cm×1 cm,以每個區(qū)域的中心點為測試點,通過坐標定位,獲得高于0.1 mm的定位精度。在電壓15 kV、電流21 μA和120 s的采集時間下工作,測定后得到每個區(qū)域的光譜。使用布魯克的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電壓為15~50 kV)可檢測的元素為Mg-U,配備銠(Rh)靶材和XflashSDD檢測器,其X射線光斑大小為5 mm×6 mm橢圓形狀。以每個區(qū)域的中點為測試中點,利用pXRF配置的(640×480像素)集成攝像頭提供樣本可視化和測量點準確定位,同時為了降低誤差,在測量過程中,pXRF系統(tǒng)會直接接觸油畫的表面,使用軟件Artax對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到多組XRF譜圖。
圖1 “穿著晚禮服的女士”(1955)
為了驗證XRF在檢測此類油畫顏料重復測試的可靠性,使用儀器對油畫的同一個樣點進行兩次測試。從圖2和表1可以看出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在同一個點測試兩次的光譜圖基本一致的,兩個區(qū)域各元素兩次測量的結果相差不超過5%,說明使用pXRF測試油畫顏料重復測試的可靠性。
對整幅畫的945個區(qū)域進行了測定,通過軟件Artax分析了獲得的XRF光譜,獲得特定點的成分配比,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全元素的其主要元素分布圖如3所示。
由圖3可以看出,油畫中含有Pb,Zn,Si,S,Ca,F(xiàn)e,Ti,Cr,Mn等礦物質(zhì)元素的存在,這些元素明顯與礦物質(zhì)顏料相對應,不同元素分布整體并不均勻,很多元素的分布情況與畫作顏色分布密切相關。
整個油畫中顯示較高的Pb和S的峰存在,推斷該油畫層是Pb基材的準備層上進行的,該準備層主要采用的是“鉛白”顏料(2PbCO3·Pb(OH)2)和硫酸鈣(CaSO4),其中部分硫也不排除源于隨時間推移沉積在油畫上的大氣污染。
圖2 同一個點兩次測試的譜圖
表1 同一個點兩次測試的數(shù)據(jù)
在貴婦的身體部分主要為Pb,Cr,Ti,F(xiàn)e,Mn的富集區(qū)域,其中貴婦的身體部分Mn的含量較高,而在褐色裙子則主要為Cr,Ti,F(xiàn)e:其中,貴婦的裙子在裙擺部分,使用了混合顏料且鈦白(TiO2)和鉻黃(PbCrO4)。而裙擺上覆蓋的薄紗則采用了含鐵的顏料,在無薄紗的區(qū)域則幾乎沒有鐵的存在。
圖3 油畫主要元素的成分分布圖
貴婦腰部有兩個鮮紅色的緞帶:該區(qū)域有大量的Zn和Ca的富集,常用的紅色主要為朱紅色(HgS)、鎘紅色(CdS)和紅赭石(Fe2O3),但在結果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紅色礦物質(zhì)顏料常用的元素Hg和Cd,同時此區(qū)域的鐵的含量也偏低,此外顏色與鐵紅相比較也有較大的不同,而鋅顏料更多是用于鋅白,但此處卻是紅色,不排除畫家在作畫時混用了一些有機顏料,這里的鋅和鈣主要為有機顏料的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畫中的褐色區(qū)域,如人物的頭發(fā)以及瞳孔等,除了常見的礦物質(zhì),還測出了較高的Si的含量,甚至還出現(xiàn)了P元素的峰,常規(guī)的顏料中幾乎未見有添加P的報道,認為可能在此區(qū)域畫家為了獲得棕色的顏色,除了使用常規(guī)的鉻黃(PbCrO4)和鈦白(TiO2)外,可能還自行使用了由天然的棕土煅燒加工而成的土質(zhì)色料:煅赭土。煅赭土是帶有深紅色的棕色,其有很好的顏色特性,與白色相配可以產(chǎn)生各種微妙明亮的淺棕色。
分別從該幅作品中選取5個代表性的顏色區(qū)域:如頭部褐色區(qū)域選取坐標為(12.5, 28.5),(13.5, 28.5),(12.5, 29.5),(13.5, 29.5),(12.5, 30.5),(13.5, 30.5)的5個點,其具體區(qū)域見圖1,其光譜圖以及具體元素含量如圖4和表2所示,可以看出不同顏色區(qū)域的成分有明顯差異,即使是顏色相近區(qū)域的成分含量以及配比基本一致,但在不同區(qū)域的成分配比有達到1 Wt%的差別以上,所測試的結果中沒有一個數(shù)據(jù)點的成分是完全一致的,主要是因為儀器測試導致的成分差別。各成分在不同區(qū)域的差別通常都在10%~20%以上,其原因在于油畫可以視為一個多層涂料不均勻涂裝的涂層,而由于畫家藝術創(chuàng)作的偶然性和手工性,即使是相同顏色,也必然是很難做到各個涂層厚度均勻(見圖5),因此,從測試結果來看,即使同樣顏色,甚至相鄰區(qū)域采用XRF進行半定量分析所得出的成分差別已經(jīng)覆蓋了本身儀器在同一點多次測量的誤差。因此,雖然XRF測量結果是一個半定量的測試結果,但如果能精確定位某一點,以XRF測量結果仍可作為其特定的指紋密碼用于該油畫的鑒定依據(jù)。
圖4 褐色區(qū)域的XRF譜圖
表2 褐色區(qū)域的成分數(shù)據(jù)
圖5 油畫顏料層示意圖
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分析了生活于19到20世紀的比利時畫家卡雷爾·范·貝爾的一幅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葉的畫作進行全區(qū)域的材料成分分析,構建了油畫主要元素的成分分布圖,綜合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此油畫所使用的顏料主要以礦物質(zhì)元素為主,也有少量自制顏料以及有機顏料的采用,說明在作者晚年繪畫的顏料大都是采用混合顏料,體現(xiàn)出了在那個時代油畫顏料由礦物質(zhì)顏料向有機顏料過度的時代特征,以及印證了19世紀很多畫家會自己配置油畫顏料的傳統(tǒng)。
(2)雖然是半定量分析,實驗結果證明,由于油畫的不確定性,使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通過獲得指定區(qū)域的XRF能譜信息,可以獲得一個對應坐標的唯一性的材料信息,這個信息可以作為該畫作的指紋密碼,成為畫作鑒定的一個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