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潔 楊帆 王姍
隨著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在發(fā)生變革,新時代特征賦予了醫(yī)學高等教育人才觀、育人觀念全新的定義。眼科學是一門建立在基礎理論探究及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其知識體系形成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推理性,對于眼科學的研究生而言,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嫻熟的臨床操作技能缺一不可。眼科學研究生導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眼科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在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前提下,注重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并最終促成師生共同體終身學習的能力[1-3]。因此,在“互聯網”+與人工智的沖擊下,指導教師應對教學方法做出適時調整,甚至大膽改革以適應未來眼科學人才發(fā)展需求。
研究導向型教學(research-l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知識積累和課程內容為基礎,通過優(yōu)化課程結構和整合教學資源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和團隊合作學習,形成解釋現象的報告或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歸納出相關的知識和理論[4-7]。該教學模式將學生由課程的聽眾轉變?yōu)檎n程的參與者,使傳統的課堂授課不再是教師單方面地傳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解決問題、合作溝通的能力,并啟發(fā)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對于醫(yī)學院校授課教師而言,具有醫(yī)學特色的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是進一步探索及實踐的基礎。筆者團隊已在口腔組織病理學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中應用此種教學模式,并從中總結出經驗,結合眼科教學的特點,做適當調整后應用于眼科學教學實踐。
傳統教育模式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研究導向型教學打破了以讓學生獲取知識為唯一目標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新的知識以合理的方式深度融合于以往的知識體系中,培養(yǎng)學生協作、創(chuàng)新和交流的能力,激發(fā)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完成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角色轉換。研究導向型教學方式有益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創(chuàng)新,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自適應學習的才智、獨立思辨的精神及終身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在不斷實踐及探索的過程中融合應用相關的知識技能,并在此基礎上推進學生逐步建構和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不斷向著人性化、現代化、科學化特征轉化,為醫(yī)學生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奠定基礎。
研究導向型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思維與知識體系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受眾學生主要為本科以上教育階段的學生,例如碩士研究生、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具有一定眼科學理論基礎,但僅停留在單純對書本內容的記憶背誦,缺乏疾病綜合診斷分析能力,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8-10]。眼科學是一門實踐科學,要求醫(yī)者在病例診斷過程中具備完善的思辨思維及豐富的知識儲備。眼科學的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應突出理論性和綜合性,授課教師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前沿性、完整性和連貫性[11-13]。在教學過程中,作者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總結出一些研究導向型教學在眼科學教學中的教學經驗。
將眼科解剖學與臨床實踐、觀摩、輪轉合并,同步開展理論課、病例分析課、手術觀摩課。眼球組織結構復雜,對眼部疾病的認癥要從基本解剖結構開始,在理論課授過程中著重從科研角度探討疾病病因學,包括眼科組織病理學與生物學的相關內容及實驗方法,課程中間加入深入交流模式,將教學模具帶入課堂,通過模型講解,加強對眼球組織病理學的認知;病例分析課側重眼科臨床綜合診斷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眼組織不同部位的臨床檢查結果判讀,結合眼部影像學檢查結果報告,鼓勵學生對疾病做出初步臨床診斷;手術觀摩課由手術者講解眼球解剖部位,術中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項,手術結束后,結合當前手術病例,分析一下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及對策。此外,還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式學習方式,教師通過引導啟發(fā)推動課程進行。
例如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yōu)閷n}的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開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研究生導師在授課前交代學生查閱相關文獻、期刊及數據庫,從病理學、解剖學角度分析總結疾病病理演變過程,結合前沿治療策略說明病因、預后與治療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整理制成1 000 字研究報告。在研究報告匯報過程中,教師主動參與提問與討論,對爭議問題引向討論。學習地點不局限于教室,學生學習空間范圍內具備互聯網資料、書籍材料及眼底病圖片。如果學生缺乏對某一門知識的系統性了解,無法完成充分討論,教師會開出相應書單,2 周后再次完成上述教學目的。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學習資源日益豐富,單純從教材、書本上獲得的學習資源相對有限,教師課堂講授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而眼科學的學習與大量的病例積累密不可分,除了通過臨床實踐認知新的病例,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的方式,擴大對病例的認知。授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向學生推薦目前比較成熟的眼科學診斷APP,同時,通過關注各種線上會議,網絡課程,組織學生共同學習,加大病例學習范圍,鞏固疾病診斷要點,針對典型病例重點分析討論,形成源源不斷的學習信息流,同時增加了與全國同行的交流機會。通過借助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讓更多優(yōu)秀的成果和方法得到普及,研究生獲得了更豐富、更前沿的知識,對于啟發(fā)臨床診療思維意義重大。
研究導向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教師不但要傳遞知識,更要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習知識的體系,指導學生懂得“從哪里”和“怎么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14-15]。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充當教師角色,例如,在學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過程中,將視網膜毛細血管微環(huán)境與機體高血糖狀態(tài)相結合,闡述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周細胞的病理生理變化,非常有利于學生整合知識內容,建立知識體系,從宏觀規(guī)律中找尋微觀世界的奧秘,改變自己以往死記硬背醫(yī)學知識的習慣。
醫(yī)學教育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全面地分析問題并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力求培養(yǎng)出具有綜合素養(yǎng)、能力與知識的國際化人才。醫(yī)學院校教師在教學實施方面,應注重引入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視野和科學決策思維,探索富有特色的國際化發(fā)展道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鼓勵教師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將常用醫(yī)學名詞術語引入到課堂授課中,通過知識競賽、課堂搶答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對醫(yī)學英語的學習興趣。此外,對于有條件的醫(yī)學院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學生出國進行培訓學習,提升學校整體國際化水平,促進學生國際就業(yè)能力的提升。
2.5.1 學習感受的積極變化
筆者通過隨機訪談的方式與參與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學生進行學習后訪談,發(fā)現大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的。他們認為有參與感的授課活動中,教師顯得更加親切;向老師提問的機會更多,有和老師一起克服臨床難題的感覺。以上這些感受讓學生自己有很高的學習欲望,尤其是針對某些疾病的深入探討。
2.5.2 臨床思維與科研思維構建
學生普遍反映經過研究導向型學習后,在臨床病例的診斷上自信心增加,信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知道如何取舍復雜的臨床特征提供的診斷信息并能分析潛在的病理與生理機制之間的關系,以上說明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在臨床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優(yōu)勢逐漸體現。此外一些學術型研究生也反饋,科研實驗的本質是對一個臨床或者基礎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而不是為了做實驗而做實驗,學生的關注重點更加側重科學問題的解決或科學解釋。
2.5.3 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的開展人群
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是具有探索優(yōu)勢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及科研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載體。在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中或研究生科研思維中更具優(yōu)勢。目前筆者所在團隊在口腔病理學與眼科學的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中與研究生培養(yǎng)中都進行了初步應用,取得良好反饋。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開展的基礎是具備相對完整的醫(yī)學知識體系,這種體系包括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例如針對眼科學的生理、生化、藥理、病理、免疫、遺傳以及眼的各種特殊檢查和眼顯微手術技術等的綜合學習、理解與應用。研究導向型教育模式可以在本科教育后的教學階段大范圍開展,且學生通過5 年本科的學習具備進行此種教學的知識基礎。而針對一些學習意愿強烈的學生也可小范圍內開展此項教學活動,專題選擇需要更有針對性,同樣能夠起到較好教學效果。
研究導向型教育教學方式對于學習的自主性具有較高要求,且教育效果評價體系主要通過訪談后的學生自身感受表達。對于學習意愿不強烈的學生可能存在“浮皮潦草,應付了事”的情況。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是一個互動過程,也與學習目的具有密切聯系。在住院醫(yī)培訓或者研究生培訓的定期考核中,如果已經決定將研究導向型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廣泛推廣,與之配套的考核體系要做出相應修改。在臨床病例題的考核上安排多種考核體型,使學生在回答臨床問題時能夠體現臨床思維分析的痕跡與路徑是必要的。
眼科學研究生或者完成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學生畢業(yè)后大部分會走向工作崗位,承載治病救人的重托,因此,在此階段掌握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也是醫(yī)生終生學習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研究導向型教學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地搜索相關文獻和資料,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隨時對發(fā)現的問題展開討論,是切合未來眼科醫(yī)學實際發(fā)展與未來醫(yī)學發(fā)展需要的教育教學方法,值得其他醫(yī)學學科借鑒與發(fā)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