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亞 陸文洪 王真權 王軍文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肛腸科, 湖南 長沙410005; 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湖南長沙410208)
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常見疾病,屬于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癥腸病,起病隱匿,表現(xiàn)為腹痛、膿血便等,病情反復發(fā)作,治療難度大,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學習,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1?2],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3]。目前,美沙拉嗪作為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藥物,療效較好[4?6]。中醫(yī)將潰瘍性結腸炎歸屬于“痢疾”“便血”等范疇,認為其發(fā)病與寒濕、濕熱之邪入侵腸腑相關,寒熱錯雜型是臨床常見證型,治療當予以清熱祛濕、補氣止痛之方[7?8]。烏梅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較好,相關報道較多[9?10],故本研究探討該方聯(lián)合美沙拉嗪對寒熱錯雜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收治于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的94 例寒熱錯雜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9 例;年齡23~65 歲;病情程度輕度31例,中度16 例;病變位置全結腸18例,左半結腸29例,而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18 例;年齡24~63 歲;病情程度輕度30例,中度17 例;病變位置全結腸20例,左半結腸27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7?KY?009)。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潰瘍性結腸炎)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11],(1)反復腹瀉,黏液血便,腹痛,不同程度全身癥狀,便秘;(2)腸鏡檢查顯示黏膜多發(fā)性潰瘍、充血、水腫,或呈炎癥反應;(3)排除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腸炎、放射性腸炎、菌痢等疾病。
1.2.2 中醫(yī)(寒熱錯雜型)參照《中醫(yī)內科學》[12],主證下痢稀薄,肛門灼熱,腹痛綿綿;次證饑不欲食,口渴不欲飲,畏寒怕冷;舌質紅或者舌質淡,苔薄黃,脈弦或細弦。
1.3 納入、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1.2”項下診斷標準,病情程度輕、中度;②年齡23~65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相關數(shù)據詳細;④可接受烏梅丸、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⑤無其他合并癥;⑥患者了解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①資料不全,或治療過程中更改治療方案;②合并腸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嚴重癥狀;③合并腫瘤;④其他原因導致的結腸炎;⑤ICU患者;⑥有消化道疾病手術史;⑦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⑧合并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
1.4 治療手段
1.4.1 對照組 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德國霍克制藥廠,批準文號H20171358,編號C14202018878)口服,每天4次,每次1 g,以7 d 為1 個療程,共4 個療程。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烏梅丸,組方藥材烏梅12 g、太子參15 g、桂枝10 g、黃柏10 g、當歸10 g、干姜10 g、附片6 g、川椒6 g、黃連6 g、細辛3 g、甘草6 g,膿血多者,加槐花炭、地榆炭各12 g;大便不暢者,加枳殼、檳榔各6 g;腹痛嚴重者,加烏藥15 g,每天1劑,水煎煮服用,以7 d 為1 個療程,共4 個療程。
1.5 療效評價 參考文獻[13] 報道,①治愈,反復腹瀉、黏液血便、腹痛等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顯示腸黏膜恢復正常;②顯效,上述癥狀顯著改善,腸黏膜有輕度炎癥反應;③好轉,上述癥狀、腸黏膜病變有所好轉;④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傆行剩剑郏ㄖ斡龜?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
1.6 指標檢測 ①中醫(yī)證候評分,參考文獻[14] 報道,包括下痢稀薄、肛門灼熱、腹痛綿綿、饑不欲食、口渴不欲飲、畏寒怕冷等證候,按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1、2、3分;②內鏡表現(xiàn)評分,參考文獻[15] 報道,包括黏膜充血、糜爛、水腫、潰瘍等,按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2、4、6 分;③氧化應激指標,參考文獻[16] 報道,采取免疫放射法檢測MDA、LPO、SOD 水平,相關試劑盒均由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炎性因子水平,參考文獻[17] 報道,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IL?6、IL?8、TNF?α 水平;⑤Baron 評分,參考文獻[18] 報道,3 分表示自發(fā)性出血,明顯潰瘍;2 分表示腸道黏膜接觸性出血嚴重,1 分表示患者腸道黏膜無出血,但有損傷;0 分表示患者血管紋理清晰,無損傷,分值越低,改善情況越好;⑥改良Mayo 疾病活動性評分,參考文獻[19] 報道,1~2 分為臨床緩解,3~5 分為輕度活動,6~10 分為中度活動,11~12 分為重度活動,分值越高,疾病活動度越差;⑦參考文獻[20] 報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HPLC?MS/MS)法檢測TMAO 水平,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MMP?2、MMP?9 水平;⑧參考文獻[21] 報道,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8+水平;⑨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計算其發(fā)生率。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4.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n=47]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ase(%),n=47]
2.2 中醫(yī)證候評分 治療后,2 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 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n=47)Tab.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n=47)
表2 2 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n=47)Tab.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內鏡表現(xiàn)評分 治療后,2 組內鏡表現(xiàn)評分均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2 組內鏡表現(xiàn)評分比較(分,,n=47)Tab.3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performanc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n=47)
表3 2 組內鏡表現(xiàn)評分比較(分,,n=47)Tab.3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performanc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氧化應激指標 治療后,2 組患者MDA、LPO 水平降低(P<0.05),SOD 活性升高(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2 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n=47)Tab.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表4 2 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n=47)Tab.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5 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后,2 組IL?6、IL?8、TNF?α 水平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5。
表5 2 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n=47)Tab.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L,,n=47)
表5 2 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n=47)Tab.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L,,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6 Baron 評分、改良Mayo 疾病活動性評分 治療后,2 組Baron 評分、改良Mayo 疾病活動性評分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6。
表6 2 組Baron 評分、改良Mayo 疾病活動性評分比較(,n=47)Tab.6 Comparison of Baron scores and modified Mayo disease activ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表6 2 組Baron 評分、改良Mayo 疾病活動性評分比較(,n=47)Tab.6 Comparison of Baron scores and modified Mayo disease activ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7 MMP?2、MMP?9、TMAO 水平治療后,2 組MMP?2、MMP?9、TMAO 水平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 顯(P<0.05),見表7。
表7 2 組MMP?2、MMP?9、TMAO 水平比較(,n=47)Tab.7 Comparison of MMP?2,MMP?9 and TMAO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表7 2 組MMP?2、MMP?9、TMAO 水平比較(,n=47)Tab.7 Comparison of MMP?2,MMP?9 and TMAO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8 CD4+、CD8+水平 治療后,2 組CD4+水平降低(P<0.05),CD8+水平升高(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8。
表8 2 組CD4+、CD8+水平比較(,n=47)Tab.8 Comparison of CD4+and CD8+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表8 2 組CD4+、CD8+水平比較(,n=47)Tab.8 Comparison of CD4+and CD8+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7)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9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9。
表9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n=47]Tab.9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ase(%),n=47]
中醫(yī)將潰瘍性結腸炎歸屬于“痢疾”“便血”“泄瀉”等范疇[22],寒熱錯雜型是臨床常見證型,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大腸濕熱為標,脾陽虛為本,治則清熱去濕、健脾溫陽。烏梅丸源自《傷寒論》,主要由烏梅、太子參、桂枝、黃柏、當歸、干姜、附片、川椒、黃連、細辛等中藥組成,具有強殺菌性作用,還可利膽抗過敏,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方中烏梅性平,味酸澀,功效斂肺澀腸、生津安蛔,能吸氣歸元,主下氣,還可除熱煩滿,安心;太子參益氣生津,補肺健脾;桂枝發(fā)汗解表,溫經通陽;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附片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川椒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細辛祛風,散寒,止痛;甘草清熱解毒;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消腫;枳殼、檳榔潤腸通便;槐花炭、地榆炭止痛功效良好,并且烏梅為君藥,功效生津解毒、斂肺澀腸;細辛、附片、干姜、桂枝、川椒均是辛熱中藥,共為臣藥,功效驅寒、溫補脾腎;黃連、黃柏均是苦寒之藥,功效清利大腸濕熱,而太子參、當歸功效養(yǎng)血、補氣、通脈,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藥,可解毒,調和諸藥藥效,諸藥配伍,可寒熱并調,去邪扶正,共奏解毒止痛、健脾溫陽、補氣活血之功。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緩解,病情恢復良好,炎性反應降低,氧化應激、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免疫功能提升,而且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烏梅丸聯(lián)合美沙拉嗪對寒熱錯雜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包括病例納入少、證型單一等,今后可擴大樣本量及中醫(yī)證型進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