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周
生物具有應激性,即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會產(chǎn)生合乎目的的反應趨利避害,如當草履蟲遇到鹽粒的刺激時會逃離,這是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的一種表現(xiàn)。草履蟲沒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于刺激的反應是其本能。
我們也有類似的應激性,如當手不小心碰到蠟燭的火焰時會迅速地縮回,這是一種非條件反射,不需要大腦思考,也是一種有利于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
作為擁有最發(fā)達的大腦的我們,還有另一種應對刺激的方式——當我們?nèi)ンw檢要抽血的時候,手臂被針扎到,但我們并不會立馬把手縮回,因為此時我們的大腦介入了,本能讓我們縮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縮。
也就是說,當大腦參與之后,刺激和反應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緩沖區(qū),讓我們擁有了一種自由: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是人的終極自由,不論身處何種境地我們都始終擁有。它使我們得以以理性突破感性,以意志突破本能。
心理學家、《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弗蘭克爾,二戰(zhàn)期間他們?nèi)叶急魂P(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毒氣室里,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他能夠活下來,與他的觀念有很大關(guān)系。他認為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我們很多東西,唯一無法剝奪的是我們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的情緒和行動。
比如我們常常聽到“苦難是人生的墊腳石”“逆境出人才”“挫折使人生更美麗”之類的話,但“苦難”“逆境”“挫折”本身以及讓我們身處其中的人都不值得感謝,因為這些都是“刺激”,真正的“墊腳石”“人才”“美麗”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所造就的。
那些身殘志堅的人,那些身處苦難與絕境的人,那些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人,之所以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因為他們選擇對環(huán)境的不友好“刺激”做出積極向上的“回應”,于是以自己的內(nèi)在力量改變了命運。
雖說一般人不會遭遇到弗蘭克爾所面臨的那種絕境,但他的這種觀念或者說人生態(tài)度很值得我們思考、借鑒。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刺激”,對于這些“刺激”我們選擇如何回應,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人生走向。
我們很常見的一種回應就是“找原因”,尤其是在面對不好的遭遇的時候,將這種遭遇的原因歸咎于環(huán)境本身,歸咎于別人,告訴自己這不是自己的錯,有利于我們自我諒解,避免脆弱的心靈遭受創(chuàng)傷。
比如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將我們遭遇的不幸歸咎于童年的經(jīng)歷或者父母的教育,使我們找到了自愈的力量。這種觀念有它好的一面,但弊端是我們在無意識之中忽視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積極應對的勇氣。
面對“刺激”,更積極的態(tài)度是“目的論”,即要去想“怎么做”。從“為什么”到“怎么做”的切換,思維的起點變了,一切便都變得不同。
不論環(huán)境好壞,我們都可以選擇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營造有利的環(huán)境。不是環(huán)境本身,而是我們對待環(huán)境的觀念和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