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棟生 圖 | 柳三變
作文要展現生活,為生活服務。如果作文不表現生活,不服務于生活,那人們有什么必要學作文?
學生時代的作文,可以記錄少年意氣,記錄青春風采,這些是生命記憶,更重要的是,同學們還將通過作文學習進一步了解人生并憧憬未來。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常識。常有人說“以后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仿佛學生在校學習是站在社會之外,還沒有開始“生活”,這是一種誤解。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學習本身就是生活 ;學生在校,同樣身處社會,學習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
我們不能把學校與社會隔離,不能認為學生沒有“生活”。生活即教育,學生從學校課程中接受的教育,和他在學校之外的生活,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正是學生要接受的教育。如果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認識,沒有基本生活能力,等同于沒有學習能力;學會生存,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合作,享受生活,認識生活之美,是文明社會的教育期待,也是語文學習的任務。
一些同學認為作文“沒有什么可寫的”“我缺乏生活經歷”“我接觸社會少”,動不動埋怨“兩點一線”的無趣。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算“生活”?也許不是缺乏生活,而是你忽視了生活,或者是你誤解了“生活”。學生應當有屬于自己的天地,在現階段,過好中學生活,能孕育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個人的發(fā)現。
學校生活往往是精神發(fā)育的起點,有些同學認為枯燥無味,可是很多人回憶成長經歷,總會把中小學時代說成“無憂無慮”“做夢的歲月”。你的生活可以非常豐富,因為在中學時代,你有了觀察經驗和思考方法。在校園里,能看到別人沒注意的人和事,那些事往往非常有趣,有特殊的價值;過了很多年,人們還會對過往的事有新的認識,甚至會為重新發(fā)現那些往事的意義、價值感到驚喜。
一些同學之所以覺得作文沒東西可寫,生活無趣,可能在于對當下的生活認識不足,也在于對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評價存在誤識,處于困惑之中,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
如果目光只盯住“考試”“名次”“競賽”“奪魁”,腦袋里只有“成功”和“失敗”,自然不可能領略學習生活的趣味;只是想“抓緊時間”,只是記掛著“考考考”,只記得自己這回是第幾名,“上升了多少位,比均分高出多少”,記得自己的苦痛委屈,精神世界充滿懸梁刺股、臥薪嘗膽之類的陳年勵志老湯,眼中必然看不到“人”,自然也就看不到“生活”,進而無法認識自己的生活。
少年,幻想,青春,激情,寂寞,喧鬧,困頓,狂熱……好多好多的事與情緒,只有在時光溜走了之后,我們才想到應當去追它的背影,探究它的價值。
一名學生,每天把自己埋在學習和考試中,不正常。學生時代經歷的事,多多少少都會有價值,眼光放遠一些,人豁達開闊,作文也就有境界了。
每個人都應當珍視自己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見多識廣的途徑很多,認識世界的方法遠遠不只是“出去走一走”。通過學習和思考,人同樣能開闊眼界。諸葛亮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并沒有周游列國,但他的智慧超越了同時代那些東奔西走的人。而像諸葛亮那樣的人,每個時代都有,不為人知而已。思想家康德更不可思議,他是個富有趣味的人,卻一生沒離開過科尼斯堡,他不至于會埋怨自己“沒見過世面”吧。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別人無法感受的特別之處。
意大利有部電影《郵差》,講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fā)生在意大利南部小島上的故事。主人公是漁民的兒子,他不愿像父親那樣在海上漂泊,在那個海島上,他當上了騎自行車送信的郵差??梢韵胂螅粋€小島上的郵差,生活該是多么單調,對生活的認識會有多么簡單。這一年,島上來了個流亡詩人——聶魯達,郵差的生活改變了,他開始纏著詩人,琢磨借用他的詩去打動自己心愛的姑娘。在詩人聶魯達看來,這個青年郵差只是“活著”,但有好奇心的郵差如同天人,他告訴聶魯達,詩是人們需要的東西,人人可以使用。后來,聶魯達回南美了,郵差扛著詩人留下的錄音機,為遠方的詩人朋友錄制海島的生活:浪濤聲,風聲,教堂的鐘聲,雞鳴狗吠,嬰兒的心跳……他是海島的兒子,比詩人更貼近自然,他有深厚的原味的生活。錄音最后,是工人集會的口號聲,然后是槍聲……這個海島郵差寫完了他的“作文”,把對詩的思考留給聶魯達,也留給了所有寫作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作文,不是要成為職業(yè)作家和詩人,而是為了在以后的歲月,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心。
你的生活,就是你腳下的土地,你在這里播種耕耘,你的汗水也灑在這里。腳下的土地不會妨礙你的鴻鵠之志,你一樣可以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