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館藏名家山水畫賞析"/>
◆鄭媛媛(河南 新鄉(xiāng))
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是中國繪畫三大科中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繪畫美學的畫科,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開始獨立,到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山水畫分為山水與界畫兩種,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樓觀舟橋、歷史名跡均可入山水畫中。中國山水畫不但有著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活美,更集中體現了古人的自然觀與審美觀。中國人歷來對山水有著宗教一樣的崇拜與敬畏,認為浩瀚的宇宙中蘊涵著無限奧妙,一切神靈皆隱于山水之中?!爸钦邩匪?,仁者樂山”,無數名人山水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寄予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賦予山水更多的靈性與詩性,令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有明代以來名家山水畫作百余幅,包含了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沒骨山水、文人小景等諸多畫法,本文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與讀者分享。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書畫家。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賜謚“文敏”。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用墨明潔雋朗。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他關于文人畫的觀點以及山水畫的南北宗論,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更為中國畫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基礎,影響了此后整個美術史的發(fā)展方向。
《水墨山水圖軸》(圖一)左上方款識:“寫米南宮但當以氣勝,有吞吐山川之勢”,落款“玄宰”,款下一白文姓名印“董氏玄宰”。畫中山巒起伏,林木蔥郁,溪水潺潺,數間屋舍點綴其間。董其昌以深遠法構圖,在畫面上部以焦墨繪輪廓,粗略暈染,一抹而就,山體仿佛云煙環(huán)繞,雄渾無比。在描繪近景時充分發(fā)揮潑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繪樹林,右以橫點示坡岸,濃淡相間,一派生機。整幅作品構圖緊密,層次豐富,運筆疏淡,用墨細潤,格調清秀精致,很好地展現出高逸淡雅的意境,是為董氏水墨畫佳作。
法若真(1613—1691),字漢儒,號黃山、黃石,祖籍濟南,清順治三年進士,曾任安徽布政使,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善山水,其大幅畫作汪洋恣肆,變幻神奇,別有風骨;扇面小畫雄健清俊,不拘一格,風趣橫生。偶作花鳥,瀟灑拔俗,風格獨特。
《設色山水條軸》(圖二)左上有明末著名山水畫家江必名題詩:“復嶺層崗望不窮,巖花含露嫵秋風,風吹霜葉紅于火,都在溪流曲之中?!甭淇睢敖孛?,下有鈐印兩方,一朱文姓名印“必名”,一白文方印“江氏德父”。左下方款識:“丙寅春月法若真畫”,款下有一方白文姓名印“法若真印”。這幅設色山水圖軸,筆致蒼勁,氣韻深厚,畫面富有層次。遠處奇峰壁立,山石圓渾秀潤,給人以厚實蒼茫之感;中間山巒連綿,層林疊翠,煙云繚繞;近處林木茂盛的山谷中,溪岸平湖,古樹相擁。流泉溪水間,留有曲折的空白,顯得婉轉靈動。錯落的兩三間茅屋更是給山林增添了煙火氣息??v觀整幅畫作,構圖氣勢宏大,墨筆蒼潤,設色淡麗,展現出作者超然脫俗的寬廣胸懷。
袁江(1662—1735),字文濤,號岫泉,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清代著名畫家。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侯,專攻山水樓閣界畫,其中尤以界畫著之。山水畫師法宋代閆次平,畫石多鬼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繪畫題材多為古代宮苑,能將雄偉壯闊的山色與富麗堂皇的樓閣很好地融為一體,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樓閣工整山水畫當以袁江最為有名,被推為清代“界畫”第一人。
《淺絳山水圖軸》(圖三)左上方題款:“用馬和之法,擬琵琶行意,邗江袁江,乙酉皋月”,款下鈐印兩方,上白文“文濤”,下朱文“袁江”。圖中遠山連綿起伏,山腳下幾處村舍若隱若現。江面寬廣遼闊,兩岸停泊著數只船舟,特別是近處的官船上,船夫立于船頭,船中一女子懷抱琵琶彈奏,三人伏案靜聽。袁江繼承了宋人的全景畫法,采用三段式布局,遠景和中景筆法粗獷,氣勢磅礴;近景的官船與岸邊的古樹,則用筆細膩。雄渾壯闊的景色與船中的場景巧妙結合,使整幅作品形神兼?zhèn)洹⒁馊ぐ蝗弧?/p>
鄒喆(生卒年不詳),字方魯,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畫家。自幼隨父親客游金陵,其父鄒典,善山水,鄒喆畫宗其父,山水工穩(wěn)而有古氣,富簡淡清逸之趣。兼長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淵的體格,為“金陵八家”之一。
《山水圖軸》(圖四)右上方行書款:“癸亥閏六月,錫民鄒喆畫”,旁有方形印章兩枚,上白文“典子”,下朱文“方魯”。此圖軸以高遠法取景,近處坡岸參差,板橋斜橫,二人策杖而過,對站而語。平地處一片茂盛松林,枝干挺立,松葉橫斜,前面傍山坐落茅屋一間;遠處山坡上隱現浮圖一座;背景山勢突兀,巨巖渾厚,煙云飄緲。整幅作品布景奇兀,雖極力渲染清冷寒肅的氣氛,卻仍是一處可游可居之地。在繪畫技法上,鄒喆繪山石皴紋行筆粗重,而松樹則先以淡赭墨畫,再重以焦墨,以顯示樹干的圓渾立體。遠山敷色清淡而沉著,給人以凝重雄渾之感。此畫結構工穩(wěn)而有古氣,用筆爽利挺勁,在清寂之外具有一種清朗澄凈之美。
陸遠(生卒年不詳),字靜致,清早期人。工詩文,善丹青,尤精山水,師法米氏,工力頗深。
《青綠山水圖軸》(圖五)左下角款屬“陸遠”,下有鈐印兩方,白文“陸遠”,朱文“靜致”。全畫以“之”字形構圖,主景位于中后部分。遠處峰巒挺秀,云煙繚繞;中景樓宇、人物、舟車、松柏,人與自然景物相應,有動有靜;近景則是巖頭水邊,古樹叢生。觀者駐目其間,仿佛置身于千巖萬壑之中。此畫整體構圖深遠壯闊,色調清麗明朗,筆法蒼勁古拙,人物勾勒簡明,形神兼?zhèn)洌瑢崬殛戇h的代表作之一。
松年(1837—1906), 晚清書畫家,姓鄂覺特氏,字小夢,號頤園,蒙古鑲藍旗人。工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蘭竹,用筆豪爽,喜畫元書紙,工于用水,秀潤可愛。初師如冠九,有出藍之譽。晚年酬應之作,未免粗率;罷官后,流寓濟南創(chuàng)辦枕流畫社,被推為“盟主”,一時從學者聚。在濟南從事藝術活動20多年,大量的書畫作品留在民間。著有《頤園論畫》,光緒二十三年(1897)自序成書。作品有《清畫家詩史》《八旗畫錄》《榆園畫志》。
此《淡彩山水圖軸》(圖六)右上方題為:“摹東山尚書畫花”,落款:“松年”,款下有白文姓名印一方“松年之印”。作者仿清代官員、書畫名家董邦達畫法,用筆虛實相間,枯筆短皴,筆法渾厚。畫中山石多以披麻畫之,皴擦點染,然后用披麻皴法皴染,干筆淡墨勾出山石的結構。畫面近景幾株松柏挺拔聳立于下面的石坡上,后面幾間屋舍門窗緊閉,潺潺小溪彎彎曲曲縈繞在坡石水草中。山頂幾處遠山用淡墨烘染,空濛清虛,云氣彌散。整幅作品畫面氣勢宏闊,意趣高古,雖只用了赭石、水墨烘染,卻呈現出一種虛實相間、靜謐古穆的氣息。
姚鐘葆(1882—1927),字叔平,室名性安廬,江蘇吳縣人,近代畫家。能詩善畫,工山水,用筆蒼勁,變化多方。其山水私淑胡遠,布局精構,筆法新穎、細密,繼而由繁尚簡,下筆草草,追求氣韻。據說其寫意人物亦瀟灑傳神,但至今未見有傳世之作。其山水畫皆有人物配景,由此也可以看出其描繪人物的技法十分純熟。
《山石松聲圖》(圖七)右上方題行書:“松聲走山腰,云氣覆山脊,松云相吞吐,倒影寫寒碧。”款識:“叔平”,下有白文鈐印兩方“鐘葆之印”“叔平”。整幅作品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左上方高聳的主峰直插云霄。山腰處蒼松蔥郁,藤蔓環(huán)繞在曲曲折折的枝干上。松樹旁潺潺小溪蜿蜒通向山間,一老者身著藍衣,泛舟湖上,似賞山水,又似靜聽泉流松風。從技法來看,作者以細勁的中鋒勾勒松枝,轉折頓挫,不乏法度。山石硬朗,棱角分明,勾筆較濃,皴筆較淡,以濃點分出山石的層次,墨色通透而儒雅。整幅作品的背景處理極為簡括,上松下緊,高低呼應,給人以空靈潤澤之感。在筆墨使用上,下面刻畫細膩,上方隨性自然。山水構圖的整體大勢與局部事物的精致描寫相統一,構圖嚴謹,筆法堅實,巧妙地點出了松聲之意境。
陳含光(1879—1957),江蘇揚州人,清光緒舉人,后官至道臺,祖籍儀征,名延韡,號移孫,后改含光,以字行,別號淮海,為淮揚世家(詩書畫并稱三絕),中國古今楷書名家之一,現代著名書畫家、文史學家,上世紀20年代被譽為光、宣詩壇108將之一,近世作者罕與其匹。
《淺絳煙磴寒林圖軸》(圖八)左上方題:“昔人稱孟端與山樵相類,固也,然亦有不同者。黃鶴以郁密為體,其氣近夏九龍;以蒼深為主,其氣近秋仆畫,率居山樵范圍之中,而此作則略與孟端為近。己卯日南至”。落款為:“京似先生雅正,儀征陳含光”。款下有一白文方印“含光”。圖畫左下有朱文閑印一方“屠龍無用畫虎成”。此畫構圖疏簡空靈,線條圓潤富有張力。近處潺潺溪水旁立有一亭臺,山坡上數株松柏傲然挺立。中景處幾座房屋隱約可見,遠處疊峰如一盤龍直上云霄。作者用粗筆淺絳山水,以赭墨勾勒烘染。略施皴擦,山川風貌便躍然紙上??v觀此畫,筆墨運用隨心所欲,拈筆勾來,墨色清逸爽朗,悠然清遠。
溥儒(1896—1963),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還與黃君璧、張大千以“渡海三家”齊名。
《江岸人物圖軸》(圖九)左下方款屬:“甲戌孟陬心畬作”,款下一白文姓名印“溥儒之印”。此畫為甲戌年(1934)正月所作。畫中遠處煙波縹緲,群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近景描繪了江岸旁的生活百態(tài)。最右側山石后兩位高士相互請教。左側一株松樹下一老者泛舟垂釣,不遠處,一少年頭戴斗笠騎在水牛上在水中緩步前行。畫面中間,兩位老伯各背一包袱,似在問路。左側有一樵夫砍柴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旁邊一名隱者手持拄杖,與湖岸邊上的船夫正在對話,其仆童環(huán)抱古琴看向隱者。畫面最左側有三艘漁船,漁民們在船上或撐桿劃槳,或從鸕鶿嘴中拿魚,畫面活潑有趣。總體而言,溥儒所繪《江岸人物圖軸》畫面布局精巧,用筆簡練準確,景物神形俱足,設色清新明快,不僅展現了江岸的大好風光,同時又散發(fā)出濃郁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