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畦
梅瓶的樣子很有趣,它“嘴巴小,脖子短,肩膀?qū)?,小腿細,還撇著外八字”。明代早期及以前,梅瓶是裝酒的器具,叫“經(jīng)瓶”;明代中期以后,人們覺得這酒瓶子著實好看,索性將它擺上桌,當作擺件。到了清代,梅瓶基本上就作為花瓶使用了。
東莞市博物館就有這樣一對鎮(zhèn)館之寶——白釉貼花折枝花卉紋梅瓶,是非常漂亮且稀罕的明代梅瓶。這對梅瓶出土于東莞市寮步鎮(zhèn)鐘松雪家族墓地,底部印有“大明年造”的款識,從整體造型、圖案到釉色都十分精美。
咦,這么漂亮的梅瓶為什么有幾道明顯的接痕呢?原來,這個梅瓶又大又深,高30.5厘米,有一個普通的家用熱水瓶那么大,工匠們在制作時只能把瓶口、器身、底部分別做好后再用釉水粘接,然后入窯燒制。但當時的修胎技術(shù)無法做到無痕銜接,所以燒制之后出現(xiàn)了明顯的接痕。
這對梅瓶身上繁復(fù)的貼塑、堆花工藝在當時非常難得,目前在全國只發(fā)現(xiàn)三件采用白釉貼花工藝的明代瓷器,其中兩件就是它們。你說,它們是不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白釉貼花折枝花卉紋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