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星
(南通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骨科疾病多行外科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需要配合不同麻醉方式達到鎮(zhèn)痛效果,除麻醉效果外,近年來麻醉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1]。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為例,接受此手術的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而老年患者發(fā)生麻醉相關不良事件的風險較高。全麻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主要麻醉方式,除可有效鎮(zhèn)痛外,還可避免患者基于術中知曉而發(fā)生應激反應。除此之外,髂筋膜間隙阻滯在骨科手術治療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如有效減輕術中疼痛程度等。本研究中對院內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患者70 例進行了對比觀察,旨在探究全麻聯(lián)合髂筋膜間隙阻滯麻醉方案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
以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院內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70 例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59 ~80 歲,平均(70.26±5.67)歲。觀察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58 ~80 歲,平均(70.78±5.59)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研究。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行全身麻醉;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合并慢性疼痛病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有免疫制劑治療史。
對照組:予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丙泊酚1 mg/kg、芬太尼4 μg/kg、順式阿曲庫銨0.2 mg/kg 靜注,2 min后氣管插管,持續(xù)吸入1% ~3% 七氟醚。觀察組:全身麻醉方式同上,聯(lián)合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方法為:患者取平臥位,探頭標定點朝向尾端,垂直置于腹股溝韌帶中外1/3 處,調整探頭可見類似“領結”的超聲圖像。識別縫匠肌、腹內斜肌、髂腰?。慕钅ぜ锤采w在髂腰肌上方)。皮膚消毒。用22 g 穿刺針,與皮膚呈30°,距探頭1 cm 處從尾側平面內緩慢進針,穿破髂筋膜時可有突破感。首先,注射2 mL 生理鹽水,可見髂腰肌與髂筋膜分離并呈一個“梭形”區(qū)域,提示針尖位置正確,回吸無血后注入部分局麻藥,適當向頭側進針后再注入其余局麻藥??偣沧⑷?.2%羅哌卡因30 mL。
1)以VAS 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為0 ~10分,評分高提示疼痛劇烈。2)以意識模糊評估法(CAM)評估患者術后譫妄的發(fā)生情況。3)統(tǒng)計手術開始時、術后拔管時患者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pO2)的水平。4)統(tǒng)計患者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嗜睡)的發(fā)生率。
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完成調查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靜息時與運動時的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在術后6 h、術后12 h,觀察組患者靜息時與運動時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分,± 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分,± s)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6 h 術后12 h靜息時 運動時 靜息時 運動時 靜息時 運動時觀察組 35 2.89±0.35 5.35±0.58 1.75±0.26 2.12±0.34 2.32±0.35 2.89±0.41對照組 35 2.85±0.45 5.40±0.68 2.26±0.45 3.12±0.28 3.15±0.58 3.24±0.46 t 值 0.415 0.331 5.806 13.432 7.249 3.360 P 值 0.679 0.742 <0.001 <0.001 <0.001 0.001
對照組中1 例患者發(fā)生術后譫妄,發(fā)生率2.86%;觀察組中6 例患者發(fā)生術后譫妄,發(fā)生率17.14% ;兩組術后譫妄的發(fā)生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
在手術開始時、術后拔管時兩個時段進行HR、MAP、SpO2水平的對比,兩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HR 與MAP 在組內不同時段均有明顯變化,以術后拔管時水平較高(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段HR、MAP、SpO2 的水平(± 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段HR、MAP、SpO2 的水平(± s)
組別 例數(shù) HR(次/min) MAP(mmHg) SpO2(%)手術開始時 術后拔管時 手術開始時 術后拔管時 手術開始時 術后拔管時觀察組 35 75.16±4.62 82.62±5.17 88.26±5.61 105.56±8.42 98.26±2.53 98.05±2.41對照組 35 75.35±4.58 83.26±5.24 88.16±5.26 104.84±7.59 98.05±2.61 98.04±2.16 t 值 0.173 0.514 0.077 0.376 0.342 0.018 P 值 0.863 0.609 0.939 0.708 0.734 0.985
術后麻醉相關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嗜睡,對照組發(fā)生率5.71%,觀察組發(fā)生率11.43%;兩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例(%)]
臨床中針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多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基于手術過程較為復雜,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疼痛程度較高,若持續(xù)劇烈疼痛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情況[2]。為此,對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需要在術中及術后通過不同麻醉方式達到有效鎮(zhèn)痛效果。全麻是外科手術中廣泛應用的麻醉方式,鎮(zhèn)痛效果確切。但對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而言,單純給予全麻處理,部分患者鎮(zhèn)痛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術后譫妄風險[3]。髂筋膜間隙阻滯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也作為常用鎮(zhèn)痛方式存在,且在多種急性損傷疾病治療中均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4]。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分析,在鎮(zhèn)痛效果方面,術前雖然兩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疼痛,但兩組間并未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而術后6 h 與術后12 h 均以全麻聯(lián)合髂筋膜間隙阻滯患者疼痛評分較低。提示此種復合麻醉方案可進一步強化術后鎮(zhèn)痛效果。其中髂筋膜間隙阻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可有效緩解手術區(qū)域疼痛程度,鎮(zhèn)痛針對性較強。術后譫妄是全麻手術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中發(fā)生率較高。其原因為,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容易引發(fā)記憶與認知功能損傷,進而出現(xiàn)功能障礙。加之手術過程過度應激與術后疼痛,導致患者術后可能發(fā)生譫妄[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單純全麻對比,聯(lián)合髂筋膜間隙阻滯麻醉方案下患者術后譫妄的發(fā)生率明顯較低。提示此種麻醉方案更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髂筋膜間隙阻滯術后鎮(zhèn)痛需求量下降,且神經阻滯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機體應激反應,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降低譫妄風險[6]。靜脈注射阿片類藥物可增加術后譫妄風險,對患者腦部神經功能具有副作用。若能減少此類藥物總用量,則可促進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及腦部神經功能恢復[7-9]。對于不同麻醉方案安全性問題的分析,主要進行了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術后麻醉相關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嗜睡,但兩組患者之間在發(fā)生率上并無明顯差異。在兩組麻醉方案中,術后均以芬太尼維持鎮(zhèn)痛效果。全身麻醉結合髂筋膜間隙阻滯麻醉方案鎮(zhèn)痛效果顯著,且術后鎮(zhèn)痛需求明顯下降,因此芬太尼用量相對較少,雖然增加了一種鎮(zhèn)痛方式,但并未影響到整體麻醉安全。
綜上所述,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結合髂筋膜間隙阻滯麻醉方案進行麻醉鎮(zhèn)痛的效果顯著,與單純全麻對比更有助于降低術后譫妄的發(fā)生風險,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