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曉飛
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拓展審計監(jiān)督廣度和深度,消除監(jiān)督盲區(qū),要求審計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上級部門的重大方針政策,充分發(fā)揮黨的全面領導優(yōu)勢,某高校成立審計委員會。通過審計委員會加強黨組織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面領導,內部審計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從組織形式、職能定位、決策程序等方面優(yōu)化效能,為推動高校管理水平和內控體系建設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撐。十四五規(guī)劃對內部審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發(fā)展形勢下,如何高質量推進工程審計全覆蓋是當下工程審計工作的難點。
結合十四五規(guī)劃新發(fā)展要求,立足高校工程審計工作,筆者認為工程審計全覆蓋面臨著以下問題。
1.建設工程投資評審制度未見成效。
建設工程投資評審制度旨在通過投資評審機制對建設工程開工前的決策階段和設計階段進行投資評審,以投資計劃控制設計概算,以設計概算控制施工預算,進而實現建設工程源頭控制。目前,由于擬開工工程項目的規(guī)模、工程進度、工程立項時具體情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很多工程項目開展投資評審有較大難度;同時,由于主管部門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大型建設工程項目進入審計部門時已經到了招標控制價審核階段。投資評審制度在工程管理審計中應發(fā)揮的前期控制作用未得到體現。
2.工程審計數量大時間緊。
某高校近四年審計項目數量1 200 項,審計金額約10 億元,年平均審計項目數量約300 項,年均審計金額2.5 億元,而該校工程審計人員為四人。實施審計時,約98%的工程項目,審計人員采取全面審計法或重點審計法,赴工程現場實測實量;約70%的工程項目,竣工結算審計送審時間為十月份至十二月份,審計時間較為集中。由于時間緊數量大,審計力量不足,審計能力有限,導致審計的深度廣度有所欠缺。工程審計工作,主要停留在“有沒有”,向“好不好”“優(yōu)不優(yōu)”發(fā)展不夠,在推動高校工程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向成效甚微。
3.工程審計前期覆蓋不足。
工程審計在建設工程決策階段、設計階段和招標控制價編制階段覆蓋不足。高校建設項目包含了教學、實驗、辦公、食堂、宿舍、科研等多種使用功能,各種功能的信息化現代化需求不斷提高,對建設管理人員和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近年有大量大型老舊樓修繕改造工程,金額多在300 萬以上。由于前期現場測量工作時間緊,圖紙設計或清單編制與現場不符情況常有發(fā)生。目前除了基建工程和大型修繕工程采取全過程跟蹤審計模式,其余工程采用結算審計,未能顧及工程建設全過程,造成項目預算不準確,實施中變更項多變更量大,對建設項目管理和項目資金使用不利,為結算審計增加難度,不利于提高高校工程管理水平。
4.工程審計結果運用機制不健全。
工程審計結果未充分發(fā)揮效力,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未建立完善的審計結果運用機制。高校對審計結果運用未出臺相關制度,導致各部門對審計結果重視不足。傳統觀念中,工程審計結果文書主要作為結算依據,建設工程主管部門往往忽視審計人員提出的審計意見和建議,不能做到認真整改落實。二是審計人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站位不高、針對性不強、實用性不足。
1.積極推進工程管理審計是實現工程審計全覆蓋的重要途徑。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推進工程管理審計工作:
(1)加強對建設工程主管部門的內部控制審計。
審計過程中,改變傳統工程審計偏重于工程結算的觀念,基于內控視角,將工程審計向合規(guī)性審計轉變,審計重點向建設工程主管部門的制度制定、執(zhí)行情況傾斜。根據審計項目情況,立足提高高校建設工程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具工程審計管理建議書或工程審計風險提示報告,發(fā)揮審計完善內部控制、提供輔助決策的職能。
(2)加強對建設工程審計方法和審計方式的研判。
根據工程的重要程度和特殊性對工程進行研判分類,采取不同審計方式和審計方法。
基建工程、大型修繕工程或者有特殊要求的修繕工程采用全過程跟蹤審計;一般修繕工程采用竣工結算審計;審計起點以下小型修繕工程作為專項審計項目,采取不定期抽審的審計方式。
審計項目開展前,審計人員根據工程項目結算送審資料,明確審計重點,采用一種或綜合使用幾種審計方法,以確保審計質量。常用的審計方法有兩種:一是全面審計法,即按結算書、簽證單或竣工圖紙順序,對全部內容逐一進行全面審查的方法。二是重點審計法,即對工程結算中的工程量大或造價高的內容進行重點審查的方法。全面審計法審計質量較高,審后造價更貼近真實造價,但工作量較大、審查時間長;重點審計法對重點內容進行審計,在確保審計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工作量節(jié)省審查時間。
(3)充分發(fā)揮工程審計的內部審計職能。
高校工程審計首先是內部審計。在審計過程中,要兼顧高校事業(yè)發(fā)展和安全,著眼于促進高校學科發(fā)展。學校依據審計部門提供工程審計相關數據,制定合理的工程審計送審起點。結算金額在審計起點以下項目,無需報送審計部門進行審計,權力下放至建設工程主管部門,擴大其自主權;結算金額在審計起點以上項目,報送審計部門進行審計。對審計起點以下項目,審計部門采取專項審計的方式,不定期開展小額修繕工程管理審計,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設部門或學院在工程管理過程中的風險。
2.探索開展工程審計信息化是實現工程審計全覆蓋的重要手段。
大數據時代下,工程審計工作應以云平臺為依托,滿足內部工程審計對大數據運用的需要。目前工程審計檔案管理已初步實現云管理,海量工程審計報告書和審計數據存儲于云盤,隨時即取,權限人員即時可觀。同時,引進工程審計資料電子收發(fā)柜,工程審計資料及時傳送至云盤,方便對審計項目數量和進度的把控。但尚未建立大數據庫,未實現工程建設全壽命周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工程審計全覆蓋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3.加強對審計發(fā)現問題、審計建議和審計整改落實的研究,做實審計后半篇文章。
審計人員在審計結束后,針對審計查出的問題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審計管理建議書或審計風險提示報告,并要求反饋整改情況。通過開展審計整改專項行動,加強對審計整改落實的跟蹤檢查,完善審計結果應用機制。督促相關部門對審計過程中發(fā)現的內部控制缺陷進行整改,完善制度體系,提高相關負責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4.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打好人才基礎。
高素質的審計隊伍是高校實現工程審計全覆蓋工作的基礎。高校工程審計屬于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審計工作,具有綜合性、審計技術與方法復雜性等特點。從廣度和深度上工程審計實現全覆蓋,審計人員如果僅僅具備單一的財務、審計、工程造價知識是遠遠不夠。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成為實現工程審計全覆蓋的重中之重。首先,應嚴格執(zhí)行選人用人制度,選拔專業(yè)強學歷高的高素質復合型審計人才;其次,通過行業(yè)培訓、高校交流以及內部新政策技術等的學習,加強對既有隊伍的人才培養(yǎng);再次,鼓勵審計人員積極參與教育部或者高校內部的抽調審計工作中,提高審計人員的站位。
5.采用N+1 的審計模式,合理利用社會審計力量。
《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guī)定》第十八條提出“在不違反國家保密規(guī)定的情況下,內部審計機構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向社會中介機構購買審計服務”。審計部門根據基建與修繕工程預算情況,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合理數量的具有專業(yè)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并要求入圍機構配備固定的具有較強業(yè)務能力的工程審計專業(yè)人員。首先,通過制定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建立中介機構考核機制,加強對社會審計機構的管控,從而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其次,加強對社會審計機構人員培訓,規(guī)范審計紀律、審計流程、審計方法、審計文書等。
新形勢下,高校建設項目呈現投資增大、類型增多、監(jiān)管增強的特點,高質量推進工程審計全覆蓋意義重大。本文結合工程審計具體工作,分析了高校工程審計全覆蓋工作面臨的問題,從工程管理審計、工程審計信息化、審計意見整改、審計隊伍建設、利用社會審計力量等方面提出了實現工程審計全覆蓋的對策,為高校推動工程審計全覆蓋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