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帶上她的眼睛》是作家劉慈欣創(chuàng)作的科幻短篇小說,首次發(fā)表于1999年。原文有8800多字,根據(jù)教材編寫的要求,收錄到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時,作者做了大幅度的刪改,只保留了2500字左右。作者刪改依據(jù)是什么呢?2019年,我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胡曉老師與劉慈欣曾做過一場對話。在那場對話中,劉慈欣說,他在傳達科幻作品應有的感覺、意境和把故事講清楚之間,堅決地選擇了前者。
何謂科幻作品應有的感覺、意境?科幻作品在創(chuàng)作方面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讀者如何閱讀才能感受到科幻作品應有的感覺、意境?
在《帶上她的眼睛》中,作家劉慈溪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設定在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1961年)一個半世紀后。彼時,“長年在月球和小行星帶工作的人已有上百萬”,而人類對地下的探險才剛剛開始?!奥淙铡毕盗械睾斤w船正是這種探險的首次嘗試,其中的“落日五號”創(chuàng)造了迄今為止人類在地層中航行深度的記錄:海平面下3100公里。
地球平均半徑有6371公里,我們人類足足花費了300年時間才向地心挺進12.345公里。假如把地球比作雞蛋,12.345公里的深度意味著連薄薄的雞蛋殼都沒有鉆透?!昂F矫嫦?100公里”,這樣的航行深度記錄的數(shù)字只可能出現(xiàn)在科幻小說中。且不提“落日一號”發(fā)射時從吐魯番盆地入地的絢爛場景,也不提“落日六號”從地表到地幔的漫長航行給地心領航員的巨大壓力,更不展開復述“落日六號”誤入地核事故的過程和慘烈的結局,單說作家對“落日工程”這寥寥幾筆的介紹,就足以將讀者置于激動人心的新奇體驗中。
讀者通過閱讀在認知上收獲的這種新奇感、驚異感,就是科幻作品應有的感覺、意境。這樣的例子在《帶上她的眼睛》以及其他優(yōu)秀科幻作品中俯拾皆是??苹米髌穾Ыo讀者的別樣感受,歸根結底是由作家根據(jù)科幻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來的。正如學者三豐所總結的:“科幻是以真實世界為想象和推測的基礎,進行‘what if’式的大膽而合理的推想,最后達到認知新奇性或驚異感的虛構敘事模式?!?/p>
這個概括既揭示了科幻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也提示了讀者閱讀科幻作品時應注意體會的要點。在筆者看來,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需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作家按照科幻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開展創(chuàng)作,讀者也需要按照科幻的特點進行閱讀。只有經(jīng)歷這樣的“雙向奔赴”,優(yōu)秀科幻作品的魅力才能凸顯。作為讀者,對科幻了解得越充分,“雙向奔赴”的能力也就越強,領略到的科幻魅力才會越多。我們不妨從閱讀科幻作品所獲得的“認知新奇性或驚異感”出發(fā),積極主動地訓練自己“倒推”科幻作家是如何以真實世界為基礎進行想象和推測,進行“what if”式、大膽而合理的推想的。三豐將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維度分為三點:一是獨創(chuàng)性,即作品能引入新概念,尋找新角度。二是完整性,指作品中有豐富、多角度的細節(jié),能為讀者提供完整的錯覺。三是自洽性,指作者構建的世界所運行的各種規(guī)則符合一致性邏輯。這三個維度的水平?jīng)Q定了科幻作品質量的高下。讀者還可以借助科幻創(chuàng)作的三個維度以及更多的科幻文學理論為抓手,嘗試著在閱讀科幻作品后形成自己的思考與評價,訓練自我對科幻作品的解讀能力。
在科幻創(chuàng)作中,世界設定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關于科幻設定,科幻作家劉洋做過如下說明:“對于科幻小說而言,設定主要是指那些作者虛構的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存在的要素,它可以是某個虛構的星球(如阿凡達星球),可以是某種幻想的生物(如異形、冬至草),可以是一種設想中的科技成果(如太空電梯、曲率引擎),也可以是某種奇特的社會結構[如《1984》《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等小說中的社會]。完全沒有設定的科幻小說是不存在的?!鼻拔乃f讀者從作品中感受到的新奇感、驚異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科幻設定帶來的,因此,讀者在閱讀時要關注這些設定。
例如,《帶上她的眼睛》中的“我”和“她”之間的聯(lián)系——“眼睛”,這是一副傳感眼鏡,戴上的人所看到的一切圖象均可由超高頻信息波發(fā)射出去,被遠方的戴同樣傳感眼鏡的人接收?,F(xiàn)今的技術水平雖然離實現(xiàn)“感同身受”的技術還有相當?shù)木嚯x,但我們很容易將此技術與當今科技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VR技術和傳感設備等建立關聯(lián)。
再比如,在小說后半部分中,小姑娘的身份水落石出——“她”是“落日工程”失事的六號地航飛船的領航員。眾所周知,當今的人類能夠“上天”,所發(fā)射的探測器距離地球已經(jīng)超過了220億公里,但卻遠沒有實現(xiàn)“入地”探測地心。因此,小說中的地航飛船純屬于現(xiàn)代科技尚不能及的技術。但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太空飛船以及潛水艇的相關知識對地航飛船進行想象,結合作品中女領航員身份。不論是“她的眼睛”還是“地航飛船”,讀者都可以視之為作者以現(xiàn)代科技為基礎進行想象的技術設定。
對作品中技術設定的理解并不算難,難的是作品中“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地點“地心”的地理空間設定——是否能夠深刻體會到人類向地下探索的艱難、所付出的代價,取決于讀者地理空間想象力的強弱。在8800字的小說中,劉慈欣用了將近1800字的篇幅描寫從地表到地心的結構,地航飛船遭遇的地幔出現(xiàn)通向地核的巨大裂縫,地核的物質密度、成分、溫度、壓力,以及地航飛船發(fā)動機的損毀、下沉地心后人員因絕望而導致傷亡等各種狀況。這部分文字畫面感極強,因其描寫逼真而顯得慘烈異常,令人觸目驚心。之所以說對作品地理空間設定的理解是有難度的事,是因為有不少讀者閱讀科幻作品只是為了獵奇,他們習慣于讀感興趣的情節(jié),而對小說中“燒腦”的科學原理、技術描寫統(tǒng)統(tǒng)放過。雖然閱讀本身確有“無用之用”的說法,但這種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會讓我們錯失感受科幻魅力的良機,甚至會對科幻作品的價值形成誤解,并不值得提倡。調動不同學科知識,對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原理、技術描寫進行研讀,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讀者通過研讀文本了解科幻作家是如何進行世界設定的,這還不是閱讀科幻作品的根本目的。之所以要遵循科幻文本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從最直觀和最感性的“驚異感”起步進行“倒推式”閱讀,有助于我們深刻體會科幻作家創(chuàng)作的真正用意以及作品的價值。在劉慈欣看來,“科幻就是一種思想實驗——把我們現(xiàn)實中的人放到非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間,人類會有什么樣的人性上的表現(xiàn)。而這種表現(xiàn),往往比我們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的表現(xiàn)要極端得多,劇烈得多”。當讀者堅持讀懂作品中“燒腦”的科學原理、技術設定后,帶著這些理解再重讀《帶上她的眼睛》,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此刻獲得的心靈的沖擊力遠非“新奇性”“驚異感”這幾個字所能概括。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小說結尾部分的文字——
“‘落日六號’是處于一個巨大的煉鋼爐中!在這樣的世界里,《神曲》中的《地獄篇》像是在描寫天堂了, 在這樣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僅僅能用脆弱來描寫它嗎?”
“在這個星球的最深處,在“落日六號”上,只剩下她一個人了。
現(xiàn)在,‘落日六號’內部已完全處于失重狀態(tài),飛船已下沉到六千八百公里深處,那里是地球的最深處,她是第一個到達地心的人。”
“‘落日六號’”的中子材料外殼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壓力,而飛船上的生命循環(huán)系統(tǒng)還可以運行五十至八十年?!?/p>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范圍不到十平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p>
“飛船上有一個中微子傳感眼鏡,這個裝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著一些感性的聯(lián)系。但這種如同生命線的聯(lián)系不能長時間延續(xù)下去”……“這種聯(lián)系在三個月前就中斷了?!?/p>
“那個沒有日出的、細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p>
此時再讀小說的結尾,我們的心頭一定會被巨大的悲壯感撞擊著,再讀小說前半部分“帶著她的眼睛”的那場旅行,也絕不會再感覺輕松,甚至會掩卷思考:
如此極致嚴酷的環(huán)境對一個年輕女領航員的身心是怎樣的一種折磨?地核這樣的極致環(huán)境中隨時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孤立無援的她又會如何應對?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中,她不管內心面臨怎樣的恐懼和壓力,在和“我”相處的過程中都能保持對于生活的熱愛、善良、樂觀、鎮(zhèn)定和敬業(yè),當與地面“如同生命線的聯(lián)系”完全中斷后,她的余生只能孤身在這不到十平方米、悶熱的控制艙里度過,通過“眼睛”最后一次看到的地面世界的回憶能否支持她走完一生?她能否承受這鋪天蓋地、無處躲藏的巨大孤獨感嗎?換作我自己,這樣極致的環(huán)境和壓力,我能承受嗎?小說中的“我”曾經(jīng)是一個內心麻木冷漠、精神孤獨寂寞的人,現(xiàn)實中的我呢?真的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詩意嗎?“落日計劃”因“落日六號”事故而停滯,人類對地下的探索是否會繼續(xù)?《帶上她的眼睛》只是一篇科幻作品,然而,在人類歷史上,已經(jīng)有過多少次探險的壯舉?人類為了探險已經(jīng)付出或將要繼續(xù)付出多少代價?人類又究竟為什么要探險?……
不論你開始思考哪類問題,不論你從作品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發(fā),都意味著你已經(jīng)踏上了和科幻作家、和優(yōu)秀科幻作品的“雙向奔赴”之旅,你都能夠更多地領略到科幻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