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農墾中學 龐怡婷
新高考多選題具有無需解題過程,考試分值小、考查容量大、解題思路廣、數學思想豐富等特點,題中多個正確選項的設置將會影響學生的作答時間和得分率,能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區(qū)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更加深入,要求學生具備完整、細致、全面的思維。下面就2020-2022年新高考多選題進行研究分析,從中思考其考查類型,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例1(:2021年新高考Ⅱ卷,9)下列統(tǒng)計量中,能度量樣本x1,x2,…,xn的 離散程度的是( )。
A.樣本x1,x2,…,xn的 標準差
B.樣本x1,x2,…,xn的 中位數
C.樣本x1,x2,…,xn的 極差
D.樣本x1,x2,…,xn的 平均數
【點評】2021年高考題例1考查了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和極差的概念,為基本概念的考查。
【啟示】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習的起點,是數學體系的形成元素,概念中的每個符號,每句術語都有明確的含義,都是數學認知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數學題型千變萬化,里面蘊含的數學概念永恒不變。多選題中出現概念考查,體現了新高考試題注重基礎知識,回歸教材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端正態(tài)度,重視基礎,認真學習研究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等,通過持續(xù)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可以更好地構建數學認知結構,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例2:(2021年新高考Ⅰ卷,10)已知O為坐標原點,點P1(cosα,,sinα,),P2(cosβ,-sinβ),P3(cos(α,+β)sin(α,+β)),A((1,0),則( )。
【點評】例2考查了向量的模長、數量積的計算以及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化簡,屬于數量關系的考查。
【啟示】數量關系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據較大的比重,其中包含基本的數與式的運算、化簡或量化等,主要考查學生的數學運算化簡能力。多選題的數量關系更是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多次的考查,對運算能力要求更高。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熟記一些常用公式、法則和數據,重視解題技巧的培養(yǎng),比如運算技巧和簡便方法等,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引導其細心審題,規(guī)范書寫,使學生真正具備“細心、靈活、迅速、正確”的運算能力。
例3(:2020年新高考Ⅱ卷,11)圖1是函數y= sin(ωx+φ)的部分圖像,則sin(ωx+φ)=( )。
例4:(2020年新高考Ⅱ卷,12)已知a>0,b>0,且a+b=1,則( )。
【點評】例3先利用周期和特殊點確定ω和φ的值,求出函數的解析式為,再利用誘導公式進行等價變形變換,即,屬于變形變式的考查。
例4圍繞一個不等式鏈展開,即
(當且僅當a=b時等號成立),不等式鏈是由基本不等式變形延伸而來的,內涵豐富,實際應用相對于基本不等式更為廣泛,考查了學生的變形拓展能力,屬于變形變式的考查。
【啟示】變形變式是指同一個知識點,適當地變換條件或結構,變換表述或形式,從而出現多個變形的結果。變形變式有利于檢測學生的思維深度,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變形能力,比如在三角函數教學中,要突出誘導公式的轉換、三角恒等變換、正余互化、切弦互換、和積互化、平方消元等變形技巧;在不等式教學中,要拓展基本不等式的各種不同變形,比如不等式鏈等;在解方程教學里,要指導分組分解、提取公因式、配方法、系數變換法等變形技巧。巧妙靈活地應用變形技巧,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換能力,進而鞏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例5:(2021年新高考Ⅰ卷,11)已知點P在圓(x-5)2+(y-5)2=16上,點A(4,0)、B(0,2),則( )。
A.點P到直線AB的距離小于10
B.點P到直線AB的距離大于2
C.當∠PBA最小時,
D.當∠PBA最大時,
例6:(2022年新高考Ⅱ卷,10)已知O為坐標原點,過拋物線C:y2=2px(p>0)焦點F的直線與C交:于A(A、B兩點,其中A(在第一象限,點M(p,0),若|AF|=|AM|,則( )。
A.直線AB的斜率為
B.|OB|=|OF|
C.|AB|>4|OF|
D.∠OAM+∠OBM<180°
【點評】例5考查了點到線的距離,以及數形結合思想解決角的最值問題;例6需要利用拋物線的圖像及性質來求解點、線、角等基本量,均屬于形數兼?zhèn)涞目疾椤?/p>
【啟示】數學的研究對象不僅是數,還有圖形,而且對數和圖形的討論與研究,不是孤立進行,而是有分有合,辯證統(tǒng)一,圖形中常常隱藏著代數問題,而代數問題中往往又寓有圖形的問題,因此,形數兼?zhèn)涫歉呖紨祵W中的一種重要考查題型,特別是對函數、圓、圓錐曲線、復數幾何意義、取值范圍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牢記各種方程、函數、圓錐曲線等對應的圖形,并能適當拓展,繪制一些相關的特殊圖形,必要時建立坐標系,建立起數與圖的關聯(lián),學會觀察分析數與形的關系,學會以形助數、以數解形,在講解例題時,注重引導,傳授數形結合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
例7:(2020年 新 高 考Ⅱ卷,10)已 知 曲 線,( )。
A.若m>n>0,則C:是橢圓,其焦點在y軸上
B.若m=n>0,則C:是圓,其半徑為
C.若mn<0,則C:是雙曲線,其漸近線方程為
D.若m=0,n>0,則C:是兩條直線
例8:(2021年 新 高 考Ⅱ卷,11)已 知 直 線l:ax+by-r2=0與圓C:x2+y2=r2,點A(a,b),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點A(在圓C:上,則直線l與圓C:相切
B.若點A(在圓C:內,則直線l與圓C:相離
C.若點A(在圓C:外,則直線l與圓C:相離
D.若點A(在直線l上,則直線l與圓C:相切
【點評】例7考查了曲線方程及其系數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能動態(tài)分析參數的變化并加以辨別分析,例8考查了點、直線和圓之間的位置關系,也是要求學生能辨別分析各種不同的位置關系,這些屬于辨析思維的考查。
【啟示】辨析即辨別分析,對于一些相似或相關的知識,給出一定的發(fā)散條件,讓學生進行辨別和分析。比如涉及參數變化的開放式題型,要分類討論問題,分析動態(tài)變化的結果等。數學是邏輯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很多相似或相關的知識和結論,都需要非常嚴格的條件去辨別分析,任何細微條件的忽略都會引起辨別錯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重細節(jié),注意輔助條件和隱含條件。對于帶參數的類型,要深入理解參數的各種變化及其影響;對于動態(tài)問題,分析時要做到不缺不漏;對于分類討論的問題,要能全方位地思考、研究、判斷、推理等,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推斷和辨析的綜合能力。
例9:(2020新高考Ⅱ卷,9)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tài)化,各地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下面是某地連續(xù)11天復工復產指數折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11天復工指數和復產指數均逐日增加
B.這11天期間,復產指數增量大于復工指數的增量
C.第3天至第11天復工復產指數均超過80%
D.第9天至第11天復產指數增量大于復工指數的增量
例10(:2022年新高考Ⅱ卷,11)如圖2,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ED⊥平面ABCD,FB∥ED,AB=ED=2FB,記三棱錐E-ACD,F-ABC,F-ACE的體積分別為V1,V2,V3,則( )。
A.V3=2V2B.V3=V1
C.V3=V1+V2D.2V3=3V1
【點評】例9考查了折線圖,例10考查了空間幾何體的體積,屬于幾何直觀的考查。
【啟示】幾何直觀是指依托、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它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幾何,即圖形,二是直觀。直觀不僅僅是直接看到的圖形,更突出由圖形得到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所以幾何直觀本質上是通過圖形展開的想象和分析,與邏輯、推理不可分割。主要包括:利用圖形圖表描述分析數學問題,借助平面或空間圖形認識事物的位置關系、量化特征、運動規(guī)律等。圖形是數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何直觀是數學學習的必備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思維,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yǎng)學生平面圖形思維和空間圖形思維,使其能從圖中分析求解相關的量。
例11:(2021年新高考Ⅱ卷,12)設正整數n=a0·20+a1·2+…+ak-1·2k-1+ak·2k,其中ai∈{0,1},記ω(n)=a0+a1+…+ak.則( )。
A.ω(2n)=ω(n)
B.ω(2n+3)=ω(n)+1
C.ω(8n+5)=ω(4n+3)
D.ω(2n-1)=n
【點評】例11屬于新定義的題型,需要學生運用遷移拓展能力和思維穿透能力,對新定義的正整數n的展開公式,能理解它的本質,才能正確應用于各個選項,屬于綜合能力的考查。
【啟示】《考試說明》中提出,“發(fā)揮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作用,既重視考查中學數學基礎知識的把握程度,又注意考查進去高校連續(xù)學習的潛能”。2022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也表示要“發(fā)揮數學科高考的選拔功能,助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都說明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數學培養(yǎng)的趨勢和最終目標,而多選題選項的多樣性,更能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強弱。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使其對原有的知識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對新知識能突破思維定勢,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理論聯(lián)系實際,多拓展延伸,多探究和啟發(fā),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反思和遷移能力。
剖析新高考多選題的考查類型,我們不僅要關注知識的變化,更要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教學不能只是簡單地把解法告訴學生,更應該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正確地應用好多選題,能讓學生更多角度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使其真正得到數學能力的提升。